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6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1907篇
安全科学   399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323篇
综合类   3305篇
基础理论   975篇
污染及防治   311篇
评价与监测   252篇
社会与环境   258篇
灾害及防治   17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93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991.
污染物浓度与土壤粒径对热脱附修复DDTs污染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集2种不同性质的土壤(黑土和棕壤)作为供试土壤,自配不同污染浓度(棕壤)和不同粒径(黑土)的DDT及其同系物(即DDTs,包括p,p′-DDT,o,p′-DDT,p,p′-DDD和p,p′-DDE)污染土壤,采用热脱附方法,分别对300 ℃,5个停留时间(10,20,30,40和50 min)下的DDTs总去除率及热处理前后各组分的脱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污染水平〔w(DDTs)分别为290.17,498.69和718.69 mg/kg〕的污染土壤中,DDTs的总去除率差异不显著.此外,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污染水平对4种DDT及其同系物在土壤中的去除率也没有显著影响.而土壤粒径(0.25~0.85 mm,0.15~<0.25 mm,<0.15 mm)对DDTs的去除率影响显著,粒径越大的土壤越有利于DDTs脱附.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粒径对土壤中p,p′-DDT和p,p′-DDE的脱附和转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在成渝经济区内采集了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GC/MS方法对其中的PBDEs(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多溴联苯醚)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沉积物中w(ΣPBDEs)(ΣPBDEs包括BDE-1,BDE-15,BDE-17,BDE-28,BDE-47,BDE-66,BDE-71,BDE-85,BDE-99,BDE-100,BDE-126,BDE-138,BDE-153,BDE-154,BDE-166,BDE-181,BDE-183和BDE-190)为0.20~6.45 ng/g,w(BDE-209)为0.44~6.29 ng/g. 与其他地区相比,成渝经济区内PBDEs的污染水平相对较低, 大部分样品中的PBDEs以BDE-209为主,说明成渝经济区河流沉积物中的PBDEs主要来自十溴联苯醚; 但PBDEs的组成特征显示,彭山岷江大桥沉积物中的PBDEs主要来自五溴联苯醚,而官渡沉积物中的PBDEs主要来自八溴联苯醚. 此外,一些以往工作较少关注的PBDEs单体,如BDE-1,BDE-15,BDE-181和BDE-190等,不但在沉积物中的检出率较高(均高于70%),而且有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93.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氮磷分布状况及沉积物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三峡大坝蓄水完成之后香溪河库湾水体及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状况以及沉积物污染水平,2013年4月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进行调查采样,测定表层水及沉积物中氮磷含量和形态组成。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表层水总磷(TP)含量范围为0.20~0.51 mg·L~(-1),总氮(TN)含量范围为0.54~2.25 mg·L~(-1),TP主要由磷酸盐(PO_4~(3-))组成,TN主要由硝酸盐(NO_3~-)以及氨氮(NH_4~+)组成,TP在空间上呈现从河口向库尾逐渐升高的分布格局,TN分布从河口向库尾逐渐降低。香溪河库湾沉积物中TP含量变化范围为642~1 189 mg·kg~(-1),TN含量变化范围为867~1 718 mg·kg~(-1),沉积物TP含量分布呈现上游高下游低,沉积物TN分布趋势呈现中间高,两头低。沉积物中TP主要由无机磷(IP)组成,有机磷(OP)所占比例较小,其中IP由钙磷(Ca-P)、铁铝磷(Fe/Al-P)组成,三者含量:Ca-POPFe/Al-P,且沉积物TP含量空间变化受到三者影响(P0.05)。采用单一因子标准指数法对香溪河库湾沉积物中TN、TP污染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N、TP最低级别污染指数平均值为2.0和1.6,表层沉积物中TN、TP污染指数均超过最低污染水平,且TP的严重级别污染指数达到0.5以上。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完成以后,香溪河库湾表层水体中氮磷含量较初期蓄水有所升高,各样点沉积物中氮磷含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沉积物中不稳定磷释放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影响,香溪河库湾的表层沉积物已经受到一定的污染,磷污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994.
曹妃甸老龙口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测年、重金属测定、粒度测定等方法,对河北曹妃甸老龙口区域的7个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沉积物的测年、重金属含量测定和分析,探讨潮滩重金属沉积的控制因素和迁移规律.结果显示,老龙口潮滩属于细沙和粉沙,根据同位素测年结果,L06沉积速率最大,为0.90cm/a;其余柱状样沉积速率均小于0.5cm/a,平均沉积速率为0.32cm/a,曹妃甸潮滩属于缓慢沉积;柱状样垂直方向波动剧烈,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重金属的含量在柱样的30~40cm深度呈现向表层递增的趋势,Hg、Cr的污染比较严重、其他元素基本无污染.虽然多数重金属元素在背景值附近没有出现污染现象,生态危害性极低,但是,受Pb、Hg中度重金属生态危害的影响,该区域多种重金属生态危害指数(ERI)达158.41,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生态危害性;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95.
刁江水体多相介质中As,Zn和Pb的空间和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广西刁江河水中As,Zn和Pb的溶解态、悬浮颗粒态分布情况及季节变化,以及3种重金属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刁江流域河水与沉积物中3种重金属污染在流域尺度上的分布存在差异,沉积物污染更为严重. 与土壤污染一致,沉积物中3种重金属的污染范围扩散延伸到距离污染源近200 km的下游区域,其中车河矿区对As污染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大厂矿区,而对Pb污染的贡献率明显小于大厂矿区;不同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赋存形态存在差异,河水中悬浮颗粒态Pb所占比例远高于As和Zn,这与3种重金属矿物的稳定性以及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的富集特征有关;河水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存在季节差别,丰水期悬浮颗粒态重金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枯水期.   相似文献   
996.
忻州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环境敏感区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瑾  钱新  洪坚平  钱瑜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2):1702-1707
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展开,针对忻州市土地利用存在的环境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有效管理土地利用空间向环境敏感地区伸展,减缓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压力和生态胁迫,为市域土地利用方式和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环境敏感性依据.从规划方案与面临的土地生态问题入手,划分生态环境、水源保护、污染影响、优质农田以及煤矿塌陷五类环境敏感区,并进行忻州市环境敏感地综合评价,明确其空间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极高敏感、高敏感区占全市总面积的4%,较高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分别占10.5%和7.5%,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40%和38%.通过分析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案与环境的协调性, 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提出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997.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成都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成都市的20个行政区县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结果表明:成都市的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呈从山区—丘陵—平原依次递增、从流域源头—末端依次递增的规律. 根据不同单元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和阈值差异,将成都产业空间布局划分为4个类型区,即重点发展区、引导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特征,制订产业准入门槛、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方向等产业发展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998.
中国典型湖泊沉积物中脂肪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13个典型湖泊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的w(TOC)和w(TN)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西南、华南地区湖泊沉积物的w(TOC)和w(TN)要高于西北地区,华东地区湖泊沉积物最低.结合多个脂肪烃来源参数,初步探讨了13个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脂肪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结果表明:湛江玛珥湖、四海龙湾、洱海、红枫湖和程海受脂肪烃污染严重,鄱阳湖和双塔水库受脂肪烃污染程度最轻;受水体高矿化度的影响,双塔水库沉积物中有机质的δ13C值明显偏正;湛江玛珥湖中来自自身固氮藻类的脂肪烃含量明显高,致使湛江玛珥湖沉积物的δ15N值明显低;由于四海龙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四海龙湾沉积物中来自陆源木本植物的w(C27+C29)明显高.   相似文献   
999.
Small fishes in seasonally flooded environments such as the Everglades are capable of spreading into newly flooded areas and building up substantial biomass. Passive drift cannot account for the rapidity of observed population expansions. To test the ‘reaction-diffusion’ mechanism for spread of the fish, we estimated their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applied a reaction-diffusion model. This mechanism was also too weak to account for the spatial dynamics. Two other hypotheses were tested through modeling. The first—the ‘refuge mechanism’—hypothesizes that small remnant populations of small fishes survive the dry season in small permanent bodies of water (refugia), sites where the water level is otherwise below the surface. The second mechanism, which we call the ‘dynamic ideal fre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s that consumption by the fish creates a prey density gradient and that fish taxis along this gradient can lead to rapid population expansion in space. We examined the two alternatives and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refugia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colonization by the fish population during reflooding, only the second, taxi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looding front, seems capable of matching empirical observations.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wetlands, as fish biomass is an essential support of higher trophic levels.  相似文献   
1000.
Seed germination has been modelled extensively using hydrothermal time (HTT) models, that predict time to germina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seedbed temperature, T, and water potential, Ψ, exceed the base temperature, Tb, and base water potential, Ψb, of each seed percentile, g. Within a seed population the variation in time to germination arises from variation in Ψb(g) modelled by a normal distribution. We tested the assumption of norm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Ψb(g) by germinating seed of two unrelated species with non-dormant seed (Buddleja davidii (Franch.) and Pinus radiata D. Don) across a range of constant Ψ at sub-optimal T. When incorporated into a HTT model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more accurately described both the right skewed distribution of Ψb(g) and germination time course over sub-optimal T than the HTT based on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for both species. Give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this model not only provides a useful method for predicting germination but also a means of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Ψb(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