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16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214篇
基础理论   4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61.
选取高切坡的黏聚力、内摩擦角、高切坡类型、地形坡度、边坡高度作为评价指标,结合理想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高切坡安全评价模型。针对指标权重评价中存在主观影响因素过多、评价指标权值不确定等问题,运用组合赋权法来确定其权重系数,并对实际工程的高切坡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所选高切坡的评价结果与实际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该方法用于高切坡的安全评价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62.
白音华二号矿滑坡区边坡治理工程是针对稳定性差的南帮非工作帮和南排土场构成的复合边坡进行的。滑坡体受多层弱层控制,治理过程中易导致边坡失稳,所以治理工程采取分区开采的条采方案,充分利用边坡治理的三维效应来进行边坡的失稳破坏研究和稳定性分析。选取滑坡区的典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强度折减方法(SRM),应用有限差分FLAC3D软件,在两种开挖条件下,对含多弱层的复合边坡的稳定性规律和破坏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多弱层对复合边坡的失稳破坏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工程中,弱层被揭露一定宽度,滑体沿煤底板弱层水平错动、竖直方向拉裂破坏;随弱层暴露宽度的增加,边坡稳定性明显降低,说明治理边坡具有三维效应;开挖至3-3煤层底板,开挖坡角20°,弱层暴露宽度为400m,边坡的稳定系数刚好达到安全储备系数1.1,建议矿方首选此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回收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63.
基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厨余垃圾采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与复杂的混合生活垃圾相比,厨余垃圾成分较单一,需要针对性的采样方法.本研究基于生活垃圾分类背景,在《生活垃圾采样和分析方法》(CJ/T 313—2009)的基础上,就采样位点和采样节点数对分类存放的厨余垃圾采样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仅采集垃圾桶中间位点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不同情景应有不同的采样策略.当厨余垃圾流节点数少于2时需采集所有节点,当厨余垃圾流节点数为3~7时需采集2个节点,而当厨余垃圾节点数为8~18时需采集3个节点,均少于CJ/T 313—2009中要求的采样节点数.厨余垃圾的总量增大,则其最少采样节点数相应上升,但最少采样点受到厨余垃圾流节点数的制约.  相似文献   
64.
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为了研究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对于污染的影响程度和类型,采用了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斜率关联度模型.以广州、西安和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的空气污染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这三个城市而言,燃煤都是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因素,而对于不同的城市,其他污染因素对于不同污染物有着不同的影响,在污染治理的时候要分析城市具体所存在的首要污染物以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65.
对取自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滑坡滑源区附近的两个大尺度(25cm×25cm×50cm)土柱样品进行CT扫描,选取典型剖面切片,通过CT值范围将大孔隙分离从而研究土体中的大孔隙分布;计算大孔隙分布分维数(盒维数),研究其大孔隙的不规则特征,结果表明:土体中大孔隙的盒维数随深度增加呈单调递减规律,且与大孔隙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大孔隙度只能表征在某一深度上大孔隙的分布多少,而大孔隙的不规则特征则需盒维数表征;最后得到大孔隙的累积大孔隙度与大孔隙孔径(在盒维数为常数时)符合幂函数规律,研究结果有利于利用分形理论建立大孔隙模型,从而研究水分在大孔隙中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66.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比较恢复年限和坡向因素对植被碳汇效应的影响,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选取了6种典型植被类型(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构成特征.结果表明:①半干旱黄土区植被恢复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不同植被组分(地上生物、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碳密度均表现出乔木>灌丛>草地>农地的变化特征.农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1355.5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91.4%、125.2%、144.0%、124.5%和232.6%.②草地、沙棘、柠条和山杨的不同植被组分碳密度和不同土层(0~5、5~20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恢复时间的推移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③坡向对农地和草地植被碳密度无明显影响,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不同坡向间的植被碳密度差异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明显的阴阳坡差异,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阳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阴坡减少了22.9%、34.3%、75.8%、49.1%、22.4%和69.4%.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明显,其中农地最低(2022.1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48.7%、152.8%、125.1%、166.3%和530.7%.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总体表现为:土壤层>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土壤有机碳构成了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和刺槐碳密度的主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7.0%、86.3%、59.7%、72.7%和56.5%.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科学管理生态系统碳库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7.
苏晓雪  李希来  李成一  孙华方 《环境科学》2022,43(11):5286-5293
为明确不同坡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规律,选取三江源区果洛州不同坡度退化程度相近的高寒草甸,进行外源氮添加试验,探讨不同氮添加水平:低等量氮添加(LN,2 g ·m-2)、中等量氮添加(MN,5 g ·m-2)和高等量氮添加(HN,10 g ·m-2)对不同坡度退化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中真菌分布类群集中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其中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子囊菌门、根肿黑粉门和油壶菌门等相对丰度在不同坡度间差异显著(P<0.05).而同一坡度不同氮添加处理下真菌各门丰度变化差异均不显著.②优势属为被孢霉属和Archaeorhizomyces,它们对不同坡度和不同氮添加水平的响应无差异性.③已鉴定95个菌属在不同坡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④一些相对丰度<1%的属在同一坡度不同水平氮添加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5 αβ多样性分析整体表现为在不同坡度和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土壤真菌群落无差异性.表明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68.
本文主要对官地水电站高陡边坡植被混凝土前期绿化试验成果进行分析,以寻求在干湿季节明显、雨量集中、干旱季节漫长、温度高、蒸发量大等干热河谷气候特征条件下的最佳生境构筑方法,为官地水电站乃至雅砻江流域水电工程高陡边坡生态恢复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9.
某热电厂灰坝由粘聚力较小的石渣填筑,而粘聚力较小的砂粘土、砂土、砾石、碎石等筑成的土坡、大坝,边坡破坏时其破裂面近似平面,在横断面上近似直线.利用此理论,在有渗水和无渗水作用时对该灰坝外侧坝坡进行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70.
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选择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宁陕县寨沟区域典型植被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板栗林、灌木林、荒坡草地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实验分析的方法对其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及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有林地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等理化特征均优于荒坡和坡耕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含水量最高,蓄水能力明显好于其它植被类型;在垂直剖面上,各种植被类型坡地土壤含水量和饱和蓄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呈递减趋势,但有林地下降幅度较大,表层含水量明显高于荒坡与坡耕地表层。由此可见,在涵养水源方面,针阔混交林最好,针叶林、板栗林与灌木林次之,荒坡与坡耕地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