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135篇
基础理论   1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41.
中国属多山地的国家,山地城市依山而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构成了区别于平原城市的重要特征。水安全是全球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山地城市水安全问题及影响因素,发现水安全问题日趋严峻,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山地"和"水"的和谐关系,需要尽快开展山地城市水安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2.
资源型城市系统能否形成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主要依赖于系统中的随机涨落,而这种随机涨落的产生是由各种触发和激化因子决定的.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内源激化因子和外源触发因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协同动力机制,找出了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是科技进步水平、政府宏观调控和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投资.  相似文献   
143.
通过分析国内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与咨询服务的现状,论述了建设中小企业信息网络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中小企业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4.
我国西部中小城镇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我国西部中小城镇防震减灾管理现状,借鉴发达国家防震减灾管理的经验,构建了西部中小城镇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包括防震减灾法律保障、行政监管、地震监测预报和预警、防震减灾计划、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保证、防震减灾教育与培训、基层单位对震灾的预防、地震救援组织建设、震灾应急救援服务等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指出其建设重点应放在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抗震性能保证、行政监管、防震减灾计划、防震教育培训和基层震灾预防等方面。提出了深化西部中小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对策和建议。研究成果的运用将有助于增强西部中小城镇的防震减灾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5.
Rust belt cities of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are plagued by flat or declining economies and the accompanying social fallout from lack of employment. Advocates of green fuels,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green jobs have proposed these nature-based technologies as means to revitalize the economies of cities. Before making public and private investment a baseline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existing energy production and energy respiration at the neighborhood scale is useful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at the potential for green infrastructure might be. Because the urban canopy and other green infrastructure can enhance urban socio-ecological metabolism, we measured the flows of natural energy produced (P) by the urban forest versus the industrial or fossil energy currently consumed or respired (R) in three economically and demographically distinct neighborhoods of a typical rust-belt city, Syracuse, NY. Our objectives were to (1)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for green energy to replace fossil fuels in general, (2) assess the degree to which different socio-demographic communities are receiving the ecosystem benefits of exist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i.e. fores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3) identify where local (in-city) biotic energy resources could be enhanced or fossil fuel consumption altered to improve overall urban socio-ecological metabolism. We found that (1) the fossil energy consumed in all three neighborhoods was 200-700 times higher than the biotic “green” energy produced; (2) that to produce this much energy from willow biomass grown in the region would require at least between 0.3 and 0.7 ha of bio-energy production per person depending on affluence, density of living, transportation mix and home fuel mix; (3) that although the more affluent neighborhood used, per residence and per person, almost twice as much energy as that of the downtown more densely settled and poorer neighborhood, its R:P ratio was still the lowest due to the high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its neighborhood tree canopy. As a first assessment our findings identify several opportunities for enhancement of the socio-ecological metabolism of these neighborhoods, and the city at large, through conversion of heating units in poorer neighborhoods away from expensive electricity, and toward tree planting, solar installations, and per capita energy use reductions.  相似文献   
146.
提出一种基于灾害演化网络的风险分析方法,针对城市暴雨灾害的演化过程进行了风险分析。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北方城市暴雨灾害演化网络模型,将危机事件分为三个等级,并探讨了事件级别和出入度的关系;分析城市暴雨灾害链演化特点和暴雨危机事件后果蔓延规律,得到关键危机事件和演化链。结果表明,交通堵塞是我国北方城市暴雨灾害系统中关键危机事件;暴雨灾害演化系统存在短链、长直链和循环链三种结构,其中循环链中的危机事件互为因果,可自行激化,是灾害演化网络控制的关键结构。  相似文献   
147.
以灾害学、城市管理理论为指导,用层次分析法(AHP)为分析决策工具,选定涉及化工城市安全的17个致灾因子,得出了地震灾害、化学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及恐怖袭击是危及化工城市安全的4个关键因子。指出原发性或继发性化学事故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将是化工城市面临的最大危机,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8.
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佳区域之一。以辽宁沿海城市为例,利用1951-2010年气候资料,在分析区域气候变化特征的背景下,选用人体舒适度评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近60 a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呈明显的升温趋势,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则为下降趋势,各气象要素在1960-1980年时段分别发生明显的突变;②一年中的4-10月属于感觉舒适状态,其中6-9月为最舒适月份,大连市是辽宁沿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好的城市;③气温和风速是影响辽宁沿海城市气候舒适性的主要因素,R/S分析预测表明未来气温将继续升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及风速将延续现有的减少趋势,人体舒适度指数将继续升高,四季气候舒适性将发生改变。鉴于城市发展、气候变化和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未来应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9.
发展非主业经营 ,进行产业替代 ,实现二次创业是矿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 ,与矿业经济密切联系的城市经济通过结构调整 ,实施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城市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繁荣的普遍规律。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矿业城市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50.
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认为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至少应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安全保障条件、生态环境水平、市民生活质量水平和市民生活便捷程度6个方面来体现,并据此设计的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50城市的适宜人居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我国50个城市中,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北海是适宜人居的前5名城市,西宁、贵阳、湛江、武汉、兰州、重庆是适宜人居的后5名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