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76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05篇
综合类   535篇
基础理论   120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9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9 毫秒
511.
Pollution in urban zoos arises from diffuse and small point sources. However, its control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past decades. Online and ofttine modes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were designed to control pollution from small point and diffuse sources in Wuhan City Zoo, China.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s were investigated in sixteen runoff events from 2003 to 20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modes both improved runoff water quality and had high retention rates for water and pollutants. In the outflows, the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 (EMCs) of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were reduced by 88%, 59%, 46% and 71% for the online mode, and those were 77%, 42%, 50% and 66% for the ofttine mode. The annual retention rates of pollutant loads for the online mode were 94.9%-98.5% in the three study years; those for the ofitine mode were 70.5%-86.4%. Based on calculation, the online mode was able to store the runoff of 66.7 mm rainfall completely, and the ofttine mode could store that of 31.3 mm rainfall. In addition, the online mode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for rainwater utilization and good habitats for aquatic wildlives, and has an excellent aesthetics value for recreationsal pastimes. The ofiline mode can save land resources and may be an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measure for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 in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512.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采用分散方法,从源头削减雨水和控制污染物迁移的高效LID措施。从水文效应、水质处理及模型建立三方面回顾了国外生物滞留池的研究现状,对生物滞留池用于国内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展望如下:在满足水量负荷下对溶解性N和颗粒悬浮物去除的研究;生物滞留池长期运行稳定性研究,包括填料的二次污染和自然再生等;生物滞留池水力模型和水质模型的研究必须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减少试验周期和优化试验参数。  相似文献   
513.
河道生态护坡对地表径流的污染控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上海市进木港生态河道示范区,通过现场模拟径流试验,研究了柴笼、灌丛垫、植草3种不同类型的生态护坡对地表径流的延滞作用和污染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生态护坡在控制地表径流污染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柴笼对地表径流的平均延滞时间为28.00~33.33min,可拦截80.95%粒径为30.07~111.05μm的悬浮固体,可截留92.58%~97.15%的水溶态营养盐和75.75%~91.24%的泥沙结合态营养盐.灌丛垫使地表径流进入河道的时间比对照裸坡滞后9.70~15.33min,可有效截留88.53%~92.94%的水溶态营养盐;但其对悬浮颗粒的拦截能力比柴笼和植草护坡弱.植草护坡延滞地表径流的能力不及柴笼和灌丛垫,但其对地表径流中较小粒径的悬浮固体(14.89~52.63μm)和泥沙结合态营养盐的拦截率分别达到85.93%和80.53%~85.33%.研究还探讨了生态护坡对地表径流污染的控制与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以及土壤抗剪强度等指标的关系,并提出了控制地表径流污染的生态护坡优化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514.
为了明确黄河北干流的径流变化规律以及和季风的关系,研究将黄河北干流划分为3个河段(上游:河口-吴堡、中游:吴堡-龙门,下游:龙门-潼关),并将时间尺度分为小尺度(<10 a)、中尺度(10~20 a)和大(≥20 a)尺度,应用该区域1919~2006年4个水文站的年天然径流数据、亚洲季风指数和踞风指数,采用线性回归和...  相似文献   
515.
对 2 0 0 2年 2月~ 2 0 0 3年 3月抚顺市的降水化学组份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抚顺地区降水是以硫酸型污染为主。抚顺市降水中主要阳离子组份是Ca2 + 、NH4 + ,主要阴离子组份是SO4 2 - 和NO3- 。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知抚顺市降水中NO3- 是酸化剂 ,Ca2 + 是碱化剂 ,对方程起作用的因子大小顺序是Ca2 + >Na+ >NO3- 。  相似文献   
516.
哈尔滨站径流、输沙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沙多时间尺度变化的复杂结构分析可为短期及中长期水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松花江哈尔滨控制站1955-2005年年均面降雨量、年均径流和输沙量数据,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分析哈尔滨站主要水文要素的周期及其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站降雨、径流和输沙量序列主周期基本一致且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三要素的第一主周期为24.0~26.0 a,第二主周期为17.0~18.0 a,第三主周期为6.0~7.0 a。在7 a时间尺度上,20世纪50-60年代,降雨、径流和输沙量序列的曲线变化基本同步。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入以及为解决粮食问题的水土资源开发导致了三条曲线发生紊乱,20世纪80年代后黑土地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得三条曲线重新趋于一致。在17 a和26 a时间尺度上,受引水工程、兴建水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条曲线间的变化出现不同步现象。水沙丰枯变化及奇异点判断与时间尺度有密切关系,离开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517.
水是西北地区生态的关键生境要素,西北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生态需水随着西部开发受到广泛的关注。论文指出生态需水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原始天然生态系统的适宜开发强度,在此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探讨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模式;从地带性理论和径流形成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各类自然地理单元上的植被需水规律,从而明确了自然界哪些生态完全靠降水支撑、哪些生态除降水之外还需径流支撑,用生态的排序方法进一步分析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类型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径流形成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与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原理给出生态需水的概念,从而为量化生态需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18.
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乌江流域水沙特性变化进行分析,是解决长江上游泥沙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防灾减灾的根本出发点,同时可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对乌江流域主要水文站鸭池河站、乌江渡站和思南站的降雨-径流-泥沙随时间的变化、降雨-径流和径流-泥沙的相关性和双累积曲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降雨量、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随时间的变化无明显趋势,历年输沙模数是鸭池河>乌江渡>思南.1980年以后由于实施了大量水土保持工程使得输沙模数大量减少.在年均径流模数相同的情况下,1971-1979年这一时期的产沙量要高于1961-1970年.从1971年开始输沙模数相对于径流而言出现趋势性增多,这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三个站点的双累积曲线变化趋势相似,说明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的影响,既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方式、程度,也受制于流域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519.
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径流污染物特征及初期冲刷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逢乐  赵磊 《生态环境》2007,16(6):1627-1632
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期间高污染溢流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对水体质量有明显影响,其径流污染物输出特征和初期冲刷效应受排水区类型、面积、降雨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为此,选取昆明市典型合流制排水系统明通河流域不同类型集水区进行降雨径流监测,研究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特征及初期冲刷效应。结果表明:合流制排水系统初期合流污水污染物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后期,不同污染物输出特征、形态差别较大,溶解态氮是N污染物的主要赋存形态,而P污染物主要以颗粒态形态存在。管道沉积物是合流污水重要的污染来源。年内次降雨污染物平均质量浓度以雨季初期降雨最高,中期降雨质量浓度最低,雨季后期质量浓度较中期略有上升。不同类型集水区N、P质量浓度排序为:居民区>城市综合型>综合型>城郊结合型。降雨量是影响初期冲刷效应的关键因素,雨量大的降雨初期冲刷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520.
Development continues at a rapid pac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Runoff from the impervious surfaces in these watersheds continues to be a major cause of degradation to freshwater bodies and estuaries. 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iques have been recommended to reduce these impacts. In this study, stormwater runoff and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as development progressed in both a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and a development that use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iques. Increases in total impervious area in each watershed were also measured. Regression relationships were developed between total impervious area and stormwater runoff/pollutant export. Significant, logarithmic increases in stormwater runoff an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xport were found as development occurred in the traditional subdivision. The increases in stormwater runoff and pollutant export were more than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TN and TP export after development was 10 and 1 kg ha(-1) yr(-1), respectively,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export from other urban/developed areas. In contrast, stormwater runoff and pollutant export from the low impact subdivision remained unchanged from pre-development levels. TN and TP export from the low impact subdivision were consistent with export values from forested watershed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use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n a watershed scale can greatly reduce the impacts of development on local water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