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179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42篇
综合类   357篇
基础理论   239篇
环境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206篇
灾害及防治   1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6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循环经济理论思索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李康 《环境科学研究》2007,20(1):114-117
循环经济是对近现代人类社会长期、大规模、高强度、未善待大自然的开发活动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逼近其耐受极限而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经济-社会-科技-自然多元复合人工自组织系统角度,研究了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指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组织结构协同基础上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梯级利用,是集约经济的高级形态和理想模式.针对循环经济包含的若干属性特征,论述了5个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守恒与平衡、循环与协调、互动整合与倍增效应、聚集经济与产业集群、生态学基本原理应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并就生态工业系统规划设计涉及的基本方法、关键环节、人力投入等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2.
应用费用效益比的方法分析了工业节水带来的综合效益,并根据大量实际数据研究了节水设施的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规律,建立了节约单位水量的投资与万元产值取水量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3.
重庆市特大旱灾的自然与社会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2006年的特大旱灾探讨了2006年的特大旱灾的特征,分析了2006年特大旱灾的形成自然机制和社会机制,并提出了今后重庆市抗御旱灾的策略。认为2006年的特大旱灾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叠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自身易损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4.
填埋场沼气发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填埋场沼气是垃圾卫生填埋场产生的可利用资源.以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场为例,定量分析垃圾填埋气体发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结果表明,填埋场沼气发电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作为与发达国家进行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的优先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85.
在政策支持和实际需求的驱动下,可能会导致县级地区垃圾焚烧项目迅速增多,且带来潜在的环境监管压力和环境社会风险,需要给予持续的特别关注,并对地方做好环境监管和风险管控的指导。本文基于全国精细化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生活垃圾产生量、网络舆情等数据,通过构建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焚烧处理设施的服务范围识别及负荷率计算,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了关于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情感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焚烧处理设施的负荷率和负面舆情比例,对31个省份环境社会风险进行定量的评估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平衡解决“缺口大”和“吃不饱”问题,合理规划布局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二是聚焦负面舆情高发领域、区域,积极防范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环境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社会资本对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的影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山区居民应急避险能力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个人网络对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避险行为影响不显著;信任与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与避险行为呈反向影响,但信任可以通过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间接正向影响避险行为;互惠对避险知识影响不显著,但互惠与避险意识和避险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避险知识和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避险意识对避险行为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山区居民社会资本的方式提高山区居民山洪灾害应急避险能力。  相似文献   
87.
88.
为对复工企业疫情防控中的风险致因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复工企业疫情防控的风险路径,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建立宏观工效学模型,通过查阅并分析国家、地方政府、企业文件以及相关文献,从人员、技术、组织管理、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5个子系统出发,识别出16个复工企业疫情失控致因因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构建复工企业疫情防控关系网络,对各因素节点中心度进行计算,分析各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及影响程度;采用贝叶斯网络(BN)进行参数学习和推理学习,找出复工企业疫情失控的最大致因链。结果表明:复工企业疫情失控关系网络中,存在政府监督管理不力→防疫物资筹备不足→日常监管不到位,政府监督管理不力→ 防疫宣传、培训缺失→员工防疫知识欠缺,政府监督管理不力→防疫宣传、培训缺失→日常监管不到位3条最长风险路径。研究结果可帮助复工企业针对最长风险路径中的因素进行管理,从而有效地为复工企业防疫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9.
Most disaster studies rely on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after-only’ designs to assess impacts. This paper, focusing on Hurricane Harvey (2017) and leveraging a pre-/post-event sample of Greater Houston households (n=71) in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es baselines for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home structure flood hazard mitigation, explores household-level ramifications, and examines how preparedness and mitigation relate to health effects, event exposures, and recovery. Between 70 and 80 per cent of participants instituted preparedness measures. Mitigation actions varied: six per cent had interior drainage systems and 83 per cent had elevated indoor heating/cooling components. Sixty per cent reported home damage. One-half highlighted allergies and two-thirds indicated some level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PTS). Three-quarters worried about family members/friends. The results of generalised linear models revealed that greater pre- event mitig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fewer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and adverse experiences, lower PTS, and faster recovery. The study design exposed the broad benefits of home structure flood hazard mitigation for households after Harvey.  相似文献   
90.
This scoping review provides a summary of research findings on social support dynamics in the wake of disasters that occurred on the continent of Australia and Oceania between 1983 and 2013. Forty-one studi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were summarised, investigating different facets of post-disaster supportive interactions. All inquiries assessed disasters resulting from natural hazards,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m conducted following event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review revealed similar patterns of post-disaster social support dynamics that routinely unfold after disastrous incidents all over the world. Consistent with the disaster mental health literature, the documentation of social support mobilis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deterioration processes was common. Salutary direct effects of supportive behaviours on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were also highly evident. Most studies, however, posed research questions or hypotheses that lacked empirical or theoretical grounding. In conclusion, the review offer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advance research on post-disaster social sup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