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09篇 |
免费 | 3914篇 |
国内免费 | 3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1篇 |
废物处理 | 158篇 |
环保管理 | 568篇 |
综合类 | 5627篇 |
基础理论 | 2711篇 |
污染及防治 | 990篇 |
评价与监测 | 377篇 |
社会与环境 | 304篇 |
灾害及防治 | 2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6篇 |
2024年 | 263篇 |
2023年 | 325篇 |
2022年 | 435篇 |
2021年 | 446篇 |
2020年 | 378篇 |
2019年 | 400篇 |
2018年 | 404篇 |
2017年 | 403篇 |
2016年 | 476篇 |
2015年 | 446篇 |
2014年 | 492篇 |
2013年 | 732篇 |
2012年 | 577篇 |
2011年 | 573篇 |
2010年 | 459篇 |
2009年 | 429篇 |
2008年 | 388篇 |
2007年 | 467篇 |
2006年 | 445篇 |
2005年 | 360篇 |
2004年 | 301篇 |
2003年 | 288篇 |
2002年 | 243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204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112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108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土壤砷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类金属元素,砷及其化合物具有剧毒、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特性。土壤砷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和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本文介绍了土壤砷污染的概况、来源及其危害,同时探讨了土壤砷污染的植物修复的研究现状,文中最后对今后土壤砷污染植物修复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12.
为获得更为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并辨识对健康风险影响最大的因素,基于蒙特卡罗随机模拟,运用概率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评估了中国上海某居民区土壤中16种PAHs对居民的健康风险水平,并对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PAHs造成的健康风险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总的致癌风险为3.43×10~(-5)±2.63×10~(-5),最小值为8.10×10~(-7),最大值为2.39×10~(-4),超过10-6的概率为95%,超过10~(-5)的概率为75%,超过10~(-4)的概率小于5%;总的危害商为4.74×10~(-2)±3.42×10~(-2),不超过1,风险较小;在7种具有致癌效应的PAHs中,苯并(a)芘、二苯并(a,h)蒽和苯并(a)蒽是总致癌风险的主要贡献物质,贡献率分别占60.41%、26.84%和6.56%;3种暴露途径中,经口途径是造成致癌风险的主要途径,贡献率为73.22%;对于总致癌风险,人体暴露参数中每日土壤摄入量、暴露周期、暴露皮肤面积敏感度较大,分别为58.35%、50.21%和20.51%;体重具有负敏感性,敏感度为-11.66%. 相似文献
313.
简要地介绍了土壤微形态研究方法及其在农业生态与土地退化研究中的应用,并回顾了近20a的国际土壤微形态研究的内容与进展.在过去的20a中,土壤微形态学在概念、现象的解释、分析技术'以及应用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特别在样品脱水方法、荧光分析、图象处理及定量分析技术上得到很大的发展.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结构的关系,土壤改良对结构的影响等方面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利用土壤微形态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根系与根际的生态过程,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过程,人为活动对土壤退化,熟化的微形态指标,以及利用微形态指标评价人为因素在现代土壤过程中的作用等,是土壤微形态研究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314.
315.
316.
对采自太湖地区黄泥土进行了低能量超声波分离,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和解吸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Cd2+的吸附特性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模拟方程得到的K值介于152~503之间,以粘粒级和粗砂级为最大.微团聚体对Cd2+的吸附容量与其中游离氧化铁含量、CEC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微团聚体Cd的解吸特点不同,粘粒级的解吸率仅为8.4%,远远低于其它粒径的微团聚体,这些结果有助于了解田间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化学行为和微观尺度的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317.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苔藓结皮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结皮是旱区普遍存在的活性地被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其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是有效管理和利用该资源的基础。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结皮大面积发育,但相比荒漠地区,相关的研究工作还较薄弱。生物结皮的发育具有过程的复杂性和空间的分异性,诸多荒漠地区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外推至黄土高原地区。鉴于此,论文选择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通过全面调查和测算分析,应用GIS 软件,探讨了生物结皮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流域内藓类共有2 科8 属13 种,狭网真藓、真藓、尖叶对齿藓分布最广;②苔藓结皮占绝对优势,面积为4.18 km2,占流域面积的60.7%,主要分布在干扰少、侵蚀弱、水分好的梁峁坡或梁峁顶上;③土壤、植被、坡向均对苔藓结皮的发育有显著影响。同黄土地相比,沙地苔藓结皮的覆盖度高、呈连片分布。乔、灌植被下的生物结皮发育优于草本群落,植被盖度对苔藓结皮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拐点约在覆盖度30%处)。总体上,阴坡生物结皮的覆盖度、厚度均高于阳坡。 相似文献
318.
319.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掌握土壤养分的分布特点是实现养分优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论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山东省垦利县为研究区,通过田间采样与实验室化验分析获取了1 278个样本(0~20 cm)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数据。在经典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并拟合了养分的变异函数模型。利用普通克里格法(OK)、反距离权重法(IDW)、泛克里格法(UK)、径向基函数法(RBF)和局部多项式法(LP)5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并采用独立数据集验证对插值结果进行精度评价,进而分析了各养分空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各方法的适用性规律,基于AN数据设计了离散、随机、聚集3种空间分布模式的数据,利用各模型的自动优化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插值方法在土壤养分空间预测中的自适应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为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其变异函数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决定系数依次为0.951、0.892和0.787;2)在空间分布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有关,西南部地势较高,以水浇地和旱田为主,东北部沿黄农田受黄河淡水影响,耕地质量较好,而中部地区地势低平,以水田为主,养分含量偏低;3)相对于块金系数/基台值,Moran’s I是更为稳健有效的衡量土壤养分空间自相关性的方法;4)论文认为,空间分布模式、样本量、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程度(最近邻比)均影响插值精度。在离散模式下,各方法自适应性均较差;在随机模式下,IDW与RBF自适应性优于OK和LP;在聚集模式下,各方法自适应性与样本量和空间自相关性有关,直至样本足够多时,4种插值方法精度接近。论文探明了研究区主要土壤养分的最佳插值预测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的变异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为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耕地土壤养分利用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0.
童贯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5,21(1):47-50
用模拟酸雨淋洗土壤,造成土壤酸化和盐基流失,然后播种小麦(Triticumaestivum)。幼苗长至5片叶子时的测定表明:幼苗的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降低,次生根减少,根系活动下降。酸化土壤对根系生物量和某些生理活动的影响大于对地上部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