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4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3006篇
安全科学   296篇
废物处理   171篇
环保管理   546篇
综合类   5259篇
基础理论   2311篇
污染及防治   701篇
评价与监测   366篇
社会与环境   309篇
灾害及防治   213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285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89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460篇
  2013年   725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570篇
  2010年   461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495篇
  2006年   486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22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1.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样品采样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系物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为例,比较了4种不同采样方法导致样品检测结果的差异。其中,方法 1将样品装填至广口瓶内并压实密封,方法2采用非扰动采样器采集10 g样品后转移至加有10 mL甲醇保护剂的Vial瓶中密封,方法 3用非扰动采样器采集10 g样品后直接将其密封于采样器内,方法 4用Encore采样器采样后将其密封于采样器内。结果表明,方法 2采集样品的检出率最高,其余3种方法的差异不明显,方法 2采集样品的检出结果 71%以上都大于其余3种方法。而且,对于挥发性较强的苯与甲苯,以方法 2采集的样品91%以上都大于其余3种方法,最大及平均检出浓度高出2~3个数量级。5种不同土质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对于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细砂,方法2的最高及平均检出浓度均高于其余3种方法 1~3个数量级,差异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可见,对于苯系物及挥发性强于苯系物的其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 2效果最优,可指定为VOCs污染场地土壤样品的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412.
董铮  王琳  田芳 《干旱环境监测》2014,28(4):149-153
为了锯镇江地区土壤中重金属Cu和Ph的污染状况与空间分布,对镇江地区表层土壤中的Cu和Pb进行了采样监测。结果表明,镇江地区表层土壤中cu的含量为19.2~273mg/kg,Pb的含量为20.6~3846mg/kg。与全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对cu和Pb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可得出,镇江地区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农业面源的污染。  相似文献   
413.
南京市地铁车站氡浓度水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电收集氡子体法对南京市地铁车站环境中氡浓度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南京市地铁站重点区域的氡浓度放射性水平,按照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推荐的评价方法估算氡浓度对地铁内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照射剂量。对地铁站新建和扩建项目的机械通风设计,为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内照射剂量水平估算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14.
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四溴双酚A和六溴环十二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仪同时测定土壤中四溴双酚A及3种六溴环十二烷同分异构体的分析方法。土壤样品经快速溶剂仪萃取,全自动凝胶净化系统净化后,使用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仪,负离子电喷雾多反应监测模式监测,内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四溴双酚A、α-六溴环十二烷、β-六溴环十二烷和γ-六溴环十二烷的检出限为0.1~1.2 pg/g,加标回收率为81.8%~11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该方法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对电子固废拆解场地中的179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15.
山区土壤重金属监测中,密集均匀的布点采样困难大,成本高。根据稀疏非均匀样本数据准确预测山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对可视化描述检测元素的分布及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云南省楚雄市南部山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锰、钒的采样数据,对集成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IRBFANNs)和传统插值方法:反距离(IDW)、普通克里格(OK)、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ANNs),进行了不同等级采样密度下的插值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样本点数量减少时,传统预测方法的插值精度都有所下降,而IRBFANNs算法在样本点较少情况下能够保持最好的插值精确度和稳定性,有效改进了空间插值性能。  相似文献   
416.
中国土壤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介绍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土壤环境调查情况,对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全国土壤调查情况进行了描述,阐述了2006年以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情况。结合土壤环境现状、土壤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中国土壤监测规划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确定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构建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落实土壤环境例行监测的监测思路,以进一步推进土壤环境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417.
交通干道沿线土壤重金属监测与评估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路运营所带来的铅、镉、锌等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安全存在着潜在和长期的影响。近年来,开展交通干道沿线重金属污染监测与评估工作已经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监测技术、评估方法、可能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了综述。采样段面的选取、点位的布设与样品的收集应该同时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的原则。在同一交通干道内,均匀布置采样段面的同时可以尽量包含高车流量、中车流量与低车流量3种类型。考虑到重金属在横向距离上的分布规律,可以在0~100 m处设置密集采样点位,在100~300 m处设置适量采样点位。评估方法一般同时采用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污染指数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生态风险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价等多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18.
研究了水稻土对Cu2+的吸附反应动力学,并考察了p H和磷酸根2个因素对Cu2+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对Cu2+的吸附反应速率可明显分为快、慢2个阶段,快速阶段主要是Cu2+结合在高亲和力位点,而慢速阶段则是结合在低亲和力位点。提高溶液p H可促进水稻土对Cu2+的吸附,降低溶液p H则将抑制Cu2+的吸附,这主要是因为p H可通过改变水稻土表面电荷的性质以及溶液Cu2+的形态来影响吸附反应。提高离子强度,将降低低p H条件下Cu2+的吸附量,而对高p H条件下Cu2+的吸附量影响较小,这表明水稻土对Cu2+存在很大比例的专性吸附。溶液中磷酸根的存在,可促进水稻土对Cu2+的吸附。本文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对认识Cu2+在水稻土中的土壤环境行为及其污染控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19.
杭州地区农业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杭州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分析检测的方法,对杭州市各区县不同作物农业土壤表层土中的Hg、As、Cu、Pb、Cr、Cd 6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地区农业土壤中除As外,其他5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低于且接近浙江省土壤背景值,个别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国家二级标准。总体上,杭州地区农业土壤处于安全水平。通过重金属的区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余杭区和富阳市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平均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区域。萧山区和建德市部分农业土壤则存在Cu和Hg含量较高的情况,而淳安县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土壤中出现了As、Cr和Cd含量最大值。不同作物的农业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明显。水稻田和蔬菜地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其他作物种植类型的土壤中含量高;叶菜类(蔬菜、茶叶)作物土壤中的Cd含量要比根茎类(水稻)、茄果类(水果)及其他作物种植类型的土壤中的含量低。目前杭州地区土壤中6种重金属含量均对作物的直接危害不大,但由于萧山区个别采样点Cu含量严重超标,淳安县土壤中Cd受外源性来源影响也已较明显,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防止污染事件发生。同时,为防止农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一步升高,需要加大大气降尘监测与治理、废气污染监管与控制治理。  相似文献   
420.
Chlorpyrifos (O, O-diethyl O-3,5,6-trichloropyridin-2-yl phosphorothioate) and carbaryl (1-naphthyl methylcarbamate) are often applied concurrently as insecticides in food produ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their migration behavior in a real environment. We researched the leaching of both pesticides by setting up field lysimeters on a farm with the typical soil used in fruit production toda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variable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we performed complementary adsorption studies, we performed complementary adsorption studies using batches and undisturbed soil laboratory columns for both compounds. The results for pesticide transport through the lysimeters showed that less than 1% of chlorpyrifos was recovered in the leachates, while almost 17% was recovered for carbaryl. Having completed the experiment in undisturbed laboratory columns, soil analysis showed that chlorpyrifos mainly remained in the first 5 cm, while carbaryl moved down to the lower sections. These results can be explained in view of the sorption coefficient values (KD) obtained in horizons A and B for chlorpyrifos (393 and 184 L kg?1) and carbaryl (3.1 and 4.2 L kg?1), respectively. By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we were able to characterize the percolation modes of these pesticides in the soil matrix,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