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浙江省为例,深入分析特种纸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和企业在执行国家现有污染物排放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针对特种纸的特殊性,从完善造纸行业标准体系的角度,提出制定特种纸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一厂一策的标准执行体系的建议;从提升产业污染控制水平及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提出按规模、分区域、分纸品确定转型重点,研究制定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加快污染治理设施的提升改造,加强企业技改力度及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等对策与建议,以促进特种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2.
为探究浙江省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组分污染特征,基于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浙江省内11个点位4个区域的手工采样监测数据,分析了浙江省PM2.5组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采样期内浙江省各地区ρ(PM2.5)平均值范围为34.3~46.4μg·m-3,其中浙西和浙北内陆地区PM2.5浓度相对较高,分别高出均值15.1%和13.2%,浙东和浙南沿海地区PM2.5浓度相对较低,分别低于均值8.4%和14.9%.季节性特征呈现秋季和冬季较高,夏季最低,空间分布来看,浙南地区的PM2.5浓度春季、秋季和冬季季节变化不明显,浙西地区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浙北和浙东地区均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内陆地区采样期内,风景名胜区、行政区、居民区和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的ρ(PM2.5)分别为:(40.2±10.2)、(46.3±9.6)、(50.1±10.6)和(46.7...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2017年12月—2018年2月冬季不同来源区域对豫南地区ρ(PM2.5)的贡献影响及污染特征,利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模拟了豫南地区冬季24 h的气团后向轨迹,结合ρ(PM2.5)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了以豫南地区为受点的各月份PM2.5不同轨迹的输送特征,并使用潜在源贡献(PSCF)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识别了豫南地区冬季PM2.5的潜在贡献源区及贡献大小.结果表明:①信阳市空气质量最好,其次为驻马店市,南阳市空气质量最差;南阳市、信阳市和驻马店市ρ(PM2.5)分别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75 μg/m3)的1.5、1.2和1.2倍,ρ(PM2.5)日变化均呈双峰特征.②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豫南地区主要受到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长距离传输和正南方向较短距离输送的影响.③潜在源区分析表明,除豫南地区及周边市县本地污染贡献外,冀鲁豫交界区域、陕鄂交界区域、陕西省中西部、湖北省东北部和西部、河南省中北部、山东省南部是影响豫南地区ρ(PM2.5)的主要潜在源区.研究显示,豫南地区PM2.5污染过程除了与地形条件、本地污染源排放有关外,来自东北、西北传输通道城市的远距离输送和南部的近距离传输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4.
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浙江省2013~2020年人为源NH3排放清单,利用ArcGIS软件对NH3排放量进行空间分配,并与浙江省部分城市PM2.5组分中的NH4+浓度进行对比,探究了人为源NH3排放对NH4+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2020年浙江省人为源NH3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人为源NH3排放量为13.5万t,较2013年下降23.1%.人为源NH3排放以农业源为主,2013~2020年占比分布在57.2%~69.6%,其中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NH3排放量占比较高,且2020年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最为显著,分别为34.5%、44.1%.从空间分布来看,NH3排放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和金衢盆地地区,杭州市和嘉兴市年排放量位于全省前两位.NH3排放量较高的城市NH4+浓度也较高,部分城市NH4+浓度下降趋势与NH3排放量下降趋势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解决配电自动化终端在湿热环境下的腐蚀失效问题,保障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延长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使用寿命。方法分别选用三台架空终端FTU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配电自动化终端在湿热环境下的腐蚀失效特点,并提出针对性防护措施。采用SEM和EDS表征方法展开配电自动化终端的腐蚀失效分析。结果由EDS数据结果发现,相比较于轻微腐蚀区域,腐蚀区域的氧含量均大幅增加,且出现硫元素和氯元素,表明腐蚀环境主要是含硫和氯的潮湿环境。航空插头表面覆盖镍和铜两层镀层,腐蚀后的试样表面不仅检测到铜,有的甚至检测到基材铁,说明腐蚀后镀层已逐步失效,部分基材裸露,且已开始腐蚀。结合SEM发现,样品表面有大量颗粒粗大的腐蚀产物,且明显看出镀层已被破坏。结论材料腐蚀失效主要是由于高温度、湿度、含氯及硫等大气环境加速终端设备腐蚀,以及镀层被破坏或漏镀等问题造成基材裸露,腐蚀进一步深入发展。因此,根据湿热环境下配电自动化终端的腐蚀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障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的同时,延长配电自动化终端的使用寿命,为今后的实证测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浙江北部一次爆发式发展重度大气污染的气象特点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国空气质量指数和PM_(2.5)监测、常规气象观测、浙江省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和自动气象监测、宁波镇海激光雷达、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GDAS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等多种资料,对2017年12月30日―2018年1月1日浙江北部一次爆发式发展大气污染事件气象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应用HYSPLIT4模式进行粒子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在浙江省表现出明显的爆发性增长和自西北向东南传输的特征,污染程度自浙北向浙中、浙南逐渐减轻,重度污染时浙北大范围出现2000 m以下的重度霾,污染粒子主要来自上游的安徽和江苏省.大气污染爆发式发展与冷空气有关,1000 m以下边界层内冷空气偏弱,但足以将盛行风改变为西北风,是污染物粒子输送的动力条件,污染粒子集中在该层内,层内没有下沉运动,因此水平风场对污染事件爆发有决定性作用;1000 m以上层次冷平流表现明显,且伴有下沉运动,抑制了边界层粒子的垂直扩散,对污染事件的发展和维持有间接影响.激光雷达的消光系数变化不仅与污染物粒子浓度变化有关,还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污染物粒子质量浓度通量散度的变化对预报粒子浓度的增减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穆鹏  吴玮江 《灾害学》2011,(4):63-67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陇南寨子崖危岩体在地震过程中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崩塌,震后局部崩塌不断,严重威胁着灾后重建安置点数百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准确判断该危岩体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尤为重要。在研究寨子崖危岩体所处地质环境及危岩失稳的诱发因素基础上,分析了该危岩体的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并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法和极限平衡法对该区几处主要危岩单体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价。经分析判断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进行工程治理。针对每个危岩单体的具体特征,提出了小规模清方+锚固+SNS主动防护等的联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8.
浙江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 ,针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旅游系统优化与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了浙江省旅游新线路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9.
浙江省印染行业环保综合整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分析了浙江省印染行业在全国的地位、浙江省印染行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与发达国家和其它省份的差距。介绍了印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浙江省印染行业发展的优、劣势。分别从规划"十二五"期间的印染行业污染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以及顺应印染行业发展趋势的产业升级、清洁生产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整治对策。并就整治对策的效果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就环保综合整治的进度作出相应的安排。  相似文献   
110.
2009年8月在浙南海域采集了7种28个主要养殖和野生贝类,运用气相色谱法对贝类体内有机氯(HCHs和DDTs)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贝类体内HCHs和DDTs全部有检出,HCHs残留量不高,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60.7%贝类DDTs超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太平洋牡蛎对DDTs富集效果较为明显,残留量高;浙南海域可能存在新的DDT输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