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5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22篇
综合类   300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陈春林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3,(12):1279-1283,F0002
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吉林省辽源市为案例,探讨其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和空间问题;在理论框架分析与经验分析的基础上,从市区和市域两个尺度提出辽源市可持续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242.
皮桂英  石庆国 《环境技术》2013,(4):41-42,49
本文对国内外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条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内外已有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以推动空间环境工程试验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43.
In light of the rapid and continuous growth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worldwide and its attendant ecological impact, increasing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open space in urban areas is recognised as one effective way to reconcile the social and ecological objectives of society. However, there is no simple and objective indicator to measure open space that can be used for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sustainable landscapes. The paper introduces a metric, open space index (OSI), that measures the amount of space unpenetrated by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e metric is calculated by measuring the 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any location and the nearest built environment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metric is illustrated using two counties of the greater Twin Cities Metropolitan Region of Minnesota. The sensitivity of OSI to the size, shape,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suggests that the metric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planning tool for reconciling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wide range of contexts.  相似文献   
244.
工业事故演变混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混沌与随机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特性.区分产生工业事故演变系统的混沌性和随机性是进行工业事故模拟和预测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工业事故演变特性进行分析,初步结果表明,工业事故演变具有混沌动力系统的一些特征,提出通过相空间重构及Lyapunov指数来判定工业事故演变的混沌特性.  相似文献   
245.
外空具有重要资源价值。各国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的活动已经对外空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国际问通过签订国际条约等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太空法律.但在外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外空环境保护方面的直接规定却不系统。为了实现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外空环境的保护。在太空资源和环境立法方面应该订立保护外空资源与环境的专门性国际条约、实行外空活动“准入制度”、建立外空夭体资源的国际开发制度。  相似文献   
246.
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 ,展开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阐述。指出并纠正了认识上对城市化问题的种种误区。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国情国力、工业化发展形势相协调 ,过程应有序、健康。并认为 :(1)在相当大一段时期内 ,中国城市化水平以界定在5 0 %或 5 5 %为宜 ,而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国家不同国情的高指标、高比例 ;(2 )对城市今后的发展规模应有一个合理限度 ,考虑人口、用地、环境的合理容量 ;(3)小城镇的发展要合理引导、分期分批、有重点地稳步发展 ;(4)乡村城镇化必须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 ,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道路。正确引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人口流动、产业政策、区域平衡、科技进步、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当作整体一盘棋来统筹制定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247.
城市高楼林立,建筑物阴影及投影误差会对城市绿地产生遮蔽,从而影响城市绿化遥感调查的结果。城市绿化遥感建筑物遮蔽校正是根据研究区内建筑物的位置、高度以及遥感图像的成像参数计算区域内建筑物遮蔽面积,并估算遮蔽面积中绿地比例,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城市绿化遥感调查的面积进行校正。在分析城市绿化遥感中常用遥感数据成像特点的基础上,推导出投影误差造成的遮蔽面积公式,建立遥感遮蔽校正模型。并以上海市长桥五村为研究区域进行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遥感校正,结果表明校正后的绿化覆盖率精度提高4%~5%。  相似文献   
248.
河北海域荧光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周年季节分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2007年春夏秋冬在河北海域进行了四个航次分层叶绿素a调查,结果表明:春季(4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0.65 mg/m~3(0.12~2.69 mg/m~3),中层为1.02 mg/m~3(0.08~3.47 mg/m~3),底层为1.03 mg/m~3(0.12~5.05 mg/m~3);夏季(7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3.45 mg/m~3(0.63~11.28 mg/m~3),中层为3.40 mg/m~3(0.88~11.50 mg/m~3),底层为3.37 mg/m~3(1.00~11.39 mg/m~3);秋季(10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5.83 mg/m~3(1.80~13.50 mg/m~3),中层为4.54± 3.33 mg/m~3(1.60~12.80 mg/m~3),底层为5.40 mg/m~3 (2.50~12.70 mg/m~3);冬季(11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1.21 mg/m~3 (0.47~7.79 mg/m~3),中层为0.79 mg/m~3 (0.47~1.41 mg/m~3),底层为0.86 mg/m~3(0.39~1.93 mg/m~3).总体趋势是春季唐山外部海域叶绿素a浓度较高,夏季秦皇岛和黄骅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较高,秋季秦皇岛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较高,冬季唐山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249.
水涤脱附条件下活性炭脱硫中有效吸附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活性炭材料吸附性能测试实验的结果为依据,研究了在水涤脱附条件下活性炭脱硫的机理,指出水在吸附位部分失效过程中起到的几种作用,并从有效吸附位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吸附材料特性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产生有效吸附位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反应空间,使之能满足反应分子间距和空间构型的条件.研究表明:吸附材料的孔径分布和外表面积是影响吸附性能的两个关键因素;平均孔径40~50A、颗粒直径为3 mm左右的中孔型颗粒活性炭,是一种理想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250.
通过分析事件驱动原理,将事件驱动机制(EDI)融入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RGIS)的建模框架,探索基于VRGIS的事件驱动时空模型及其在城市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响应中的应用前景以及主要技术设计过程,旨在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一个形象直观的虚拟演示平台来反映城市中环境变化的空间响应及其对策定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