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5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22篇
综合类   300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01.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naerobic ba ed reactor (ABR) as 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was discussed. The ABR consisted of one sedimentation chamber and three up-flow chambers in series was experimented under di erent peak flow factors (PFF of 1 to 6), superficial gas velocities (between 0.6 and 3.1 cm/hr)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s (HRT) (24, 36 and 48 hr).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RTD)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R. It was found that the PFF resulted in hydraulic dead space. The dead space did not exceed 13% at PFF of 1, 2 and 4 while there was 2-fold increase (26%) at PFF of 6. Superficial gas velocities did not result in more (biological) dead space. The mixing pattern of ABR tended to be a completelymixed reactor when PFF increased. Superficial gas velocities did not a ect mixing pattern. The e ects of PFF on mixing pattern could be minimized by higher HRT (48 hr). The tank-in-series (TIS) model (N = 4) was suitable to describe the hydraulic behaviour of the studied system. The HRT of 48 hr was able to maintain the mixing pattern under di erent flow patterns, introducing satisfactory hydraulic e ciency.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nd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removals under all flow patterns were achieved more than 85% and 90%, respectively.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e uent COD and TSS concentration did not exceed 15 mg/L.  相似文献   
402.
在了解海底隧道类型的前提下,对可能影响海底隧道用海界定的因素进行筛选,从中选出相对影响最大的海底爆破振动因素进行研究。以大连湾海底隧道的相关数据为例,利用前苏联萨道夫斯基经验公式,计算出大连湾海底隧道的安全保护距离,即海底隧道用海界址外扩距离。最终,按照文中提出的宗海(空间)界址图的编绘方案,绘制出大连湾海底隧道的宗海图。  相似文献   
403.
根据地震预警原理,利用防火安全疏散理论方法对受限空间类公共场所—某校教学大楼发生地震时的人员安全疏散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其它类型受限空间抗震安全疏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4.
使用滇池水域10个观测站(外海8个,草海2个)上TN、TP、CODMn、DO、BOD、叶绿素a等6个指标在2a间(2005~2006)每个月的观测数据,利用时空地质统计学计算了各指标的时空变异函数和进行了普通克立格估值。从结果来看,时空变异函数可以较好地刻划环境变量与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能更精确地估计环境变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从各水质指标的模拟结果来看,滇池的污染严重区域主要为北部的昆明城区、东北部的呈贡、东部的大渔地区。  相似文献   
405.
给出了乘积代数的定义,讨论了其性质,并建立了乘积代数的度量,对逻辑度量空间的结构及其性质进行了讨论,得到了一些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6.
工业废水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描述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经济增长、经济空间结构和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的基础上,运用无残差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分解出1981~2006年间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和排放强度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利用H-P滤波方法对这一时期工业废水减排效果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① 工业废水排放量年均增长0.25×108 t,其中由经济增长、排放强度、空间结构引起的变化分别为25.9×108 t、 -25.5×108 t、 -0.16×108 t; ② 1981~2006年中国工业废水累计减少排放641.8×108 t,同时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减排缺口处于波动之中,但总减排缺口大于0,说明实际减排量高于潜在减排量;③ H-P滤波分析所得到的潜在减排率在研究期内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④ 综合来看,我国在1982~1990年及1997~2006年工业发展表现为高污染型,1991~1996年表现为低污染型.  相似文献   
407.
研究海湾环境承载力旨在协调海湾区域内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湾河口水域环境的压力。本研究从探讨海湾环境承载力定义出发,结合海湾环境的特点,选取28项指标,构建汕头港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05年-2009年数据为例,以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并应用空间状态法对这5年环境的承载力水平做出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可知:汕头港近5年环境承载力水平及其经济子承载力水平从弱载转变为适载,生态环境子承载力仅有2005年为适载,其他四年均处于弱载水平,汕头港区发展潜力大。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汕头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08.
利用空间低能综合辐照实验设备对Ames标准菌株TA97,TA98,TA100,TA102和SOS显色反应标准菌株PQ37进行真空辐照处理,研究航天器内真空辐照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通过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和SOS显色法对航天器内的真空辐照环境的致突变作用进行生物学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模拟航天器的真空...  相似文献   
409.
简要论述了受限空间的种类、作业类型,以常见事故类型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了事故原因,提出了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410.
基于多主体行为决策的城市居住用地利用效用情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玉红  朱欣焰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832-1841
构建包含智能主体和环境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旨在探讨土地利用主体的行为决策与居住空间演化形态和土地利用效用之间的关系。调整城市政府主体的土地利用政策设定紧凑型、松散型和适度型三种居住空间演化情景类型,通过综合分析城市居民、住宅开发商和城市政府三类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求取每种情景下住宅用地开发的综合优先级函数。在VC和ArcGIS的实验环境下,以武汉市洪山和武昌区为实验区模拟了三种规定情景下实验区在1998年至2008年期间的居住空间演化情况,并与实际演化情况进行扩张形态和土地利用社会效用的概略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多主体模型能有效比对不同主体空间决策情景下土地利用的效用,在表现土地利用主体的意愿方面更有优势,更能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