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9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1019篇
安全科学   179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82篇
综合类   2322篇
基础理论   499篇
污染及防治   77篇
评价与监测   222篇
社会与环境   464篇
灾害及防治   12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234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三峡库区支流汝溪河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三峡库区支流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来源及生物毒害效应,选择典型入库支流汝溪河,分4个区域12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和沿岸土壤样品,分析了Cr、 Ni、 Cu、 Mn、 Zn、 Cd、 Pb和Hg这8种重金属的空间和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r、 Ni、 Cu、 Mn、 Zn、 Cd、 Pb、 Hg平均含量分别为(79.60±11.87)mg·kg-1、(41.340±4.999)mg·kg-1、(32.69±8.70)mg·kg-1、(823.34±125.76)mg·kg-1、(122.11±22.82)mg·kg-1、(0.393±0.140)mg·kg-1、(29.122±6.811)mg·kg-1和(74.84±39.50)μg·kg-1, 8种重金属含量均超过长江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受汝溪场镇生活影响河段>回水区>自然河段,回水区河道沿岸沉积物及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相似文献   
822.
冬小麦吸收重金属特征及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冬小麦吸收重金属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明确田间条件下冬小麦吸收重金属特征及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定量关系,在小麦收获时通过对我国华北小麦主产区50个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田块的土壤和小麦进行点对点采样,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pH、土壤有机质(OM)、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小麦籽粒和秸秆中重金属的含量,研究小麦吸收重金属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小麦吸收重金属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土壤重金属和理化性质与小麦籽粒重金属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所采麦田土壤Cd含量范围为0.150~2.66 mg·kg-1,其对应的小麦籽粒Cd含量范围为0.033~0.39 mg·kg-1;土壤Pb含量范围为4.68~371 mg·kg-1,其对应的小麦籽粒Pb含量范围为0.27~2.4 mg·kg-1;土壤As含量范围为3.00~21.3 mg·kg-1,其对应的小麦籽粒As含量范围为0.044~...  相似文献   
823.
气态元素汞(gaseous elemental mercury,GEM)是普遍存在于大气中的对生物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稳定,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可随气团长距离输送属于全球性污染物.本研究于2017年夏秋季对宁波市大气GEM、常规污染物和气象参数进行综合观测,研究沿海地区GEM受人为源和自然源共同作用下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潜在源贡献来源.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大气GEM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32±0.90) ng·m-3,变化范围为0.97~10.95 ng·m-3,且夏季低于秋季.②GEM、O3和GOM在夏季、秋季、晴天和阴雨天的日内浓度变化表明,高浓度的O3和强烈的光照可加速GEM发生光化学反应,GEM在晴天的光化学氧化强度高于阴雨天.③相关性分析表明,GEM与PM2.5(R=0.65,P<0.01)、PM10(R=0.47,P<0.01)、NO2(R=0.46,P<0.01)和CO(R=0.57,P<0....  相似文献   
824.
南海中南部水域海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秋季对我国南海部分海域进行调查,按照采样标准规范采集了16个站位不同水层的海水样品,采用附有ISIS进样系统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了海水中痕量重金属Cr、Cu、Zn、As、Cd及Pb元素含量,考察了重金属在南海海水中分布状况;同时测定了海水样品的盐度、温度、pH、溶解有机碳(DOC)及溶解氧(DO),分析各项参数垂直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重金属的分布变化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海海水中重金属含量较低,变化范围较小,除部分站位Pb元素外,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不同站位间所有重金属总和分布没有明显差异性;重金属元素间分布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盐度、温度、pH、DOC、DO与重金属分布变化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规律。  相似文献   
825.
基于污染指数与ArcGIS的聊城市耕地OCPs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8 km×8 km网格将聊城市耕地划分为136个采样点,调查六六六(BHCs)、滴滴涕(DDTs)、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六氯苯和七氯等7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状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以此判断OCPs的污染程度。对7种OCPs在各样点中的含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应用ArcGIS8.3,以污染评价结果为数据支持,进行OCPs污染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OCPs污染程度依次为DDTs>狄氏剂>七氯>艾氏剂>BHCs>异狄氏剂>六氯苯,总体变异程度依次为DDTs>狄氏剂>异狄氏剂>BHCs>七氯>六氯苯>艾氏剂。各OCPs空间分布没有固定的变化趋势;各采样点综合污染水平存在地域差异,以临清市污染最为严重,其他各县市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826.
对京杭运河苏州市区段4个点位进行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多年研究,并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底栖动物共12种,寡毛类的克拉泊水丝蚓为各点位的优势种;从时间尺度来看,S1点位的物种种类数量从2008年开始明显增加,软体类物种出现,种群密度也在增加,生物污染指数下降,水质明显改善;从空间尺度来看,京杭运河苏州市区段上游和中游物种种类数量要多于下游和老运河城区段,下游水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27.
赵然  顾平  刘允 《中国环境监测》2018,34(6):164-169
阿什河作为松花江的一级支流,全境包含了从Ⅰ类到劣Ⅴ类的各种类型水质。通过对阿什河沿线底栖动物群落构成进行调查,结合典范对应性分析(CCA)对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为研究区域内底栖动物群落构成的主要限制因子。为分析不同水质条件下底栖动物种群变化成因和从生物学角度提出阿什河治理方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28.
广州PM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广州市2008—2010年PM2.5质量浓度、影响因素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通过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及对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得出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变化呈现夏季和非夏季2种典型的季节性特征,夏季月平均值0.049 mg/m3,主要分布在0.03~0.05 mg/m3,非夏季月均值为0.063 mg/m3,分布于0.05~0.08 mg/m3之间;夏季、非夏季PM2.5质量浓度超标率(采用美国EPA标准)分别为70.7%、77.8%,质量标准2倍、3倍以上出现的概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M2.5与温度正相关,和其他因素负相关,其中与能见度相关性最大,其次是温度、风速,与降雨量相关性最差,与气压、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季节性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829.
Assessments of risk to biodiversity often rel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pecies and ecosystems. Range‐size metrics used extensively in these assessments, such as area of occupancy (AOO), are sensitive to measurement scale, prompting proposals to measure them at finer scales or at different scales based on the shape of the distribution or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ota. Despite its dominant role in red‐list assessments for decades, appropriate spatial scales of AOO for predicting risks of species’ extinction or ecosystem collapse remain untested and contentious. There are no quantitative evaluations of the scale‐sensitivity of AOO as a predictor of ris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mal AOO scale and threat scale, or the effect of grid uncertainty. We used stochastic simulation models to explore risks to ecosystems and species with clustered, dispersed, and linear distribution patterns subject to regimes of threat events with different frequency and spatial extent. Area of occupancy was an accurate predictor of risk (0.81<|r|<0.98) and performed optimally when measured with grid cells 0.1–1.0 times the largest plausible area threatened by an event. Contrary to previous assertions, estimates of AOO at these relatively coarse scales were better predictors of risk than finer‐scale estimates of AOO (e.g., when measurement cells are <1% of the area of the largest threat). The optimal scale depended on the spatial scales of threats more than the shape or size of biotic distributions. Although we found appreciable potential for grid‐measurement errors, current IUCN guidelines for estimating AOO neutralize geometric uncertainty and incorporate effective scaling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risks posed by landscape‐scale threats to species and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830.
Between 1998 and 2005, specific features of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mammals in transformed habitats were studied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bank vole living in a gradient of chemic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Middle Urals). Technogenic degradation of spruce-fir forests proved to entail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abundance of vole populations. Differences in colonization of disturbed and intact territories by bank vol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opulation dynamics were revea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