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235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61.
中国大陆城市PM_(2.5)污染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中国大陆城市PM_(2.5)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2014年开展PM_(2.5)常规监测的161个城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仅8.1%的城市年评价结果达标,日均质量浓度超标天数占26.6%.夏季及春末、秋初PM_(2.5)污染相对较轻,冬季污染较重.PM_(2.5)的日变化曲线呈现不太明显的双峰分布,最低值出现在16:00前后,最高值出现在10:00前后,而凌晨至清晨保持相对较高的污染水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安徽PM_(2.5)污染较重,东南沿海和云南、西藏污染相对较轻.PM_(2.5)的空间分布与风速、相对湿度、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M_(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591,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南方高于北方的格局,时间上除1、2月份较高、5月份较低外,其余月份基本稳定在0.55~0.6.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宏观上认识中国城市PM_(2.5)污染的时空格局,从而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污染防控.  相似文献   
362.
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江苏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特征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了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子目标,包括22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各县(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评价,根据两者的组合状态将江苏分成高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和低效基本协调区三大类型区。整体上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有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引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应实行不同的土地利用战略及相关政策来促进区域之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63.
大气降水中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3):73-79,92
通过研究2006-2010年上海市闸北区大气降水中离子的组成特征和变化,分析了离子可能的来源和酸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近年来酸雨污染有所改善,酸雨成因也有所改变。阴阳离子当量浓度之比小于1,可能缺少对某些低分子弱有机酸离子的监测。降水化学组份中浓度最高的四种离子分别是SO42-、NH4+、Ca2+和NO3-,SO42-浓度是NO3-的3.14倍,NH4+是Ca2+的2.76倍,降水的主要致酸物质是硫酸盐,主要中和物质是铵盐。大多数离子间有较好的相关性,NO3-和SO42-绝大部分来自人为源的贡献。降水中SO42-的致酸作用和Ca2+的中和作用逐渐下降,Cl-的致酸作用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64.
吉林省东部山区干旱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吉林省东部山区13个气象站点1958—2009年逐月降水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评价因子,对吉林省东部山区干旱程度及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在时间上,吉林省东部山区干旱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干旱出现的频率在增加。在空间上,发生轻旱的空间分布面积最广,安图县、和龙市、延吉市、龙井市、图们市、梅河口市、通化县和集安市的东南部这些地区轻旱、中旱、重旱的程度均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65.
长春市1998-2008年玉米虚拟水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春市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60%。通过对长春市1998-2008年玉米虚拟水量的计算与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异规律,为长春市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1年来长春市玉米虚拟水量呈现不断波动趋势,分别在1999年、2004年和2007年出现高峰值,2003年呈现最低值。对比分析1998年、2004年和2008年五县市区玉米虚拟水量的空间分布,1998年五县市区虚拟水量只分为四个等级,没有达到第五等级;2004年农安县达到第五等级,位居首位,榆树市虚拟水量仍然为第三等级,排名第2,德惠市和九台市均由第一等级上升为第二等级,排名第三,市区位于第一等级,排名最末。到2008年,榆树市由第三等级上升到第四等级,九台市由第二等级下降到第一等级,其他各县市区虚拟水量等级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366.
2000—2015年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NPP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ODIS数据和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模型估算2000—2015年江汉平原农田NPP,利用空间自相关和Sen趋势分析方法,分析16年间江汉平原农田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农田年均NPP在2000—2005年呈上升趋势,2005—2009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9—2015年呈上升趋势;农田年NPP总量在2000—2015年整体上趋于平稳。(2)高中低产田面积占比分别为66.03%、27.04%和6.93%。2000—2015年NPP具有很强的空间聚集性且呈逐年增强趋势,并随空间距离增加聚集性减弱;江汉平原NPP主要呈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特征。(3)江汉平原农田NPP显著上升、无显著变化和显著下降区域面积分别占1.30%、69.50%和29.20%。  相似文献   
367.
韩文亮  刘豫  冯凯文 《环境科学》2020,41(10):4525-4538
为了解城市水源水库中多溴二苯醚(PBDEs)的时空分异和同系物的降解来源及其贡献,分析了泉州山美水库及入库河流表层沉积物中PBDEs的含量、污染程度、空间分布、水文期变化、赋存量、同系物组成及其降解来源的贡献.结果表明,入库河流沉积物中∑PBDEs中值(1072.1 ng ·g-1)是山美水库(160.4 ng ·g-1)的6.7倍,山美水库单位面积沉积物中∑PBDEs的赋存量(80.3 kg ·km-2)是太湖的6.3倍,北美五大湖的188倍,其污染程度较国内外大多数湖库更严重,且以BDE-209为主(84.5%~99.2%).水库大多数样点(r为0.564~0.994,P<0.034)及河流各点(r为0.953~1.0,P<0.000)间PBDEs组成相似度较高,入库区和入库河流样点间极显著正相关(r为0.779~0.964,P<0.005)且相关性强于其他功能区,显示入库河流是水库中PBDEs的主污染源.库尾区与入库河流相关性较低(r为0.454~0.915,P≤0.128),受九都镇影响较大.各样点∑PBDEs水文期变化较一致(r为0.617~0.714,P≤0.077),但水文期变化对∑PBDEs的影响统计不显著(P=0.178,Two-Way ANOVA),而点位变化则对∑PBDEs有极显著影响(P=0.0001),入库区和其他功能区有(近)显著差异(P为0.019~0.061),表明PBDEs在水库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变异大于水文期变化.PBDEs自然降解从河流到入库区再到库中区逐渐增加,且各级还原脱溴速率不同,部分BDE因其继续降解速率较慢而累积.丰度比值法研究表明,低溴BDE主要源自十溴二苯醚的逐级还原脱溴自然降解.Deca-BDE降解产生的Nona-BDE约70%以上可较快降解生成Octa-BDE,BDE-208约85%源自BDE-209的降解,从Octa-BDE到Penta-BDE的降解过程中,部分Octa-BDE和Hexa-BDE同系物因降解较慢而累积,Penta-BDE到Tri-BDE降解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368.
为评估淮安市大气中DP(德克隆)的水平及分布特征,于2016—2018年采用大气被动采样方法,共收集了96个大气样品,对大气中ρ(DP)、ρ(syn-DP)(syn-DP为顺式DP)和ρ(anti-DP)(anti-DP为反式DP)进行分析,结合fsyn〔ρ(syn-DP)占ρ(DP)的比例〕分布模式,追溯大气中DP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所有样品中均检出DP,厂界内大气中ρ(DP)范围为1 925~4 221 pg/m3,平均值为3 053 pg/m3;除厂界内采样点外,其他采样点大气中ρ(DP)范围为9~92 pg/m3,平均值为42 pg/m3.②ρ(DP)最高值出现在厂界内采样点,其ρ(DP)比厂界外采样点高约3个数量级.③大气中ρ(DP)分布受季节性影响较为明显,呈冬季高、夏季低的特征.④厂界内采样点fsyn平均值为0.26,厂界外采样点的fsyn值在0.18~0.53之间,平均值为0.28,与厂界内采样点大气中DP的fsyn平均值相当.研究显示,淮安市大气中的高水平DP主要来源于DP生产,fsyn值受季节和空间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9.
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品质性和稀缺性,对价值当量因子法模型进行拓展,并基于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市2006—2015年的经验证据,系统分析了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角度来看,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体在降低,主要是由于水源涵养、废物循环和气候调节这3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减弱,不过下降趋势逐步减缓.从空间角度来看,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度呈现东部、南部高,中部和北部偏低的格局,说明目前采煤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仍较脆弱,而传统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在得到恢复提高.  相似文献   
370.
黄小刚  赵景波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0):3611-3620
基于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40个城市的监测数据,利用空间内插、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O3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8.8%,O3已成为造成长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的仅次于PM2.5的重要污染物;夏、春、秋、冬季O3浓度依次递减,由于梅雨的影响,O3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呈M型分布,2个峰值出现在5月和8月,谷值出现在6月;O3超标主要发生在4~9月,超标天数占全年的98.1%,月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7.3%;O3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大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过杭州和马鞍山的直线可将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划分为高值区和低值区,杭州-马鞍山线以东是O3高污染城市聚集区,尤以环太湖经济圈最为严重.O3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格局大体一致;O3浓度具有空间集聚规律,4~7月O3热点集中分布在环太湖经济圈至上海区域,受东南季风加强的影响,8~9月热点西移至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