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235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的时空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农地城市流转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农地城市流转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某个研究尺度上的影响因子可能在其它尺度上并不发生作用。论文从影响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应用1999~2004年省级数据分析了不同时空尺度下农地城市流转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影响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随研究尺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我国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的时间尺度效应表现为,GDP、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增长一直是影响农地城市流转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影响因素对农地城市流转的推动作用不同;我国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的空间尺度效应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对东部省份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省份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而GDP和总人口对西部省份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最明显,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农地城市流转的推动方向也不同。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82.
旅游流是红色旅游目的地产业运行的重要监测指标,对旅游地规划和经营管理具有显著的指针意义。基于网络游记数据,利用ArcGIS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井冈山旅游流的时空分布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井冈山旅游流形成了以“茨坪—黄洋界”为中心的双核多点空间格局,而时间分布上则呈现出周期性循环的季节差异。(2)井冈山旅游流网络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层级结构,形成了西北—东南走向的“龙市—杜鹃山”密集流动区,其中黄洋界、龙潭、茨坪三个景区占据旅游集散枢纽的核心地位。(3)井冈山旅游流网络中的11个节点(景区)可划分为扩散型、平衡型和集聚型三类,其中“茨坪→黄洋界”“黄洋界→龙潭”构成了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383.
渤海湾可溶性无机氮时空变异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渤海湾17个监测点11年来可溶性无机氮(DIN)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箱线图,相关分析,Mann-Kendall及样条插值等技术方法,分析渤海湾1996—2006年17个监测点ρ(DIN)的统计学特征、季节差异性和时空变化状况,以及引起ρ(DIN)时空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各监测时期渤海湾ρ(DIN)大多表现为正偏态分布. 在33个监测时段内,2号,4号和6号监测点所在海区ρ(DIN)最高,说明陆源污染及港口发展对渤海湾ρ(DIN)的贡献不容忽视. 丰水期ρ(DIN)与平水期显著相关,而枯水期ρ(DIN)与丰水期和平水期的相关性不显著. 在时间特征上,ρ(DIN)表现为先增加后平稳而后快速增加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ρ(DIN)表现为北高南低,近岸高离岸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84.
蠡湖水体氮、磷时空变化及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蠡湖是一个典型处于从浊水藻型向清水草型转换过渡时期的浅水湖泊.根据2012~2013年周年的现场调查资料和历史监测资料,分析了水体氮、磷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水体氮、磷形态的时空差异及其相应的控制对策.结果表明,蠡湖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中氮、磷浓度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各采样点总氮(TN)浓度在0.74~4.93mg/L之间,平均值为1.35mg/L;总磷(TP)浓度在0.03~0.31mg/L之间,平均值为0.073mg/L.空间上,TN和TP浓度自东向西依次递减,呈现东蠡湖高于西蠡湖,沿岸区高于湖心区的趋势;季节上,TN、TP浓度呈现夏季、秋季较高,而冬季、春季低的特点;水体中氮主要以溶解态为主,DTN占TN的比例在35%~99%之间,平均为77.98%;而磷主要是以颗粒态的形态占优势,颗粒态磷占TP的比例在11%~90%之间,平均值为59%.多元统计表明,TN与DTN和总悬浮物(TSS)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与TSS的相关性系数较小,而TP与DTP和TSS都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要降低水体中氮磷浓度,可以从减少通过干湿沉降进入湖泊水体的氮磷或者降低沉积物再悬浮、抑制底泥氮磷释放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85.
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价值系数法估算非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应用防治成本法和替代成本法估算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价值,并借助“力矩平衡点”法计算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重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3年的95541.91×106元降低至2004年的91437.19×106元,而后又增加至2009年的99192.32×106元.林地对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水域次之,两者约占总服务价值的87%~92%,而建设用地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重心在不同时期的转移路径,与福州市城市化发展方向正好相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战略的影响.根据福州市各县(市)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福州市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人工调控生态区、半自然半人工恢复生态区和自然调控生态区.  相似文献   
386.
东北三省农作物洪涝时空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仅考虑空间差异的灾害风险评估已经满足不了灾害风险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增加时间维度的时空风险评估分析有利于增强风险评估结果,对提升风险管理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在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农作物灾情数据和种植面积数据的支撑下,以县和月为单位的时空两个维度开展农作物洪涝时空风险评估研究.在方法上,采用反距离权重法(IDW),利用与县行政区最临近的3个气象站点的日降雨数据插值出县级行政区的日降雨数据;利用二元回归建立农作物洪涝受灾率与过程降雨量、县平均高程之间的农作物洪涝脆弱性函数;分县分月提取过程降雨量,构建非参数核密度的信息扩散模型拟合降雨量的概率分布;综合概率分布与脆弱性函数,计算出分县分月的农作物洪涝条件期望受灾率,实现风险时空差异表达.最后,制作出东北三省县级尺度下4至9月的农作物洪涝风险差异图,并对风险时空差异规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87.
基于虚拟水理论的河北省水足迹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阐述虚拟水、水足迹概念,概述基于产品虚拟水含量的水足迹计算方法基础上,以河北省为例,计算了1995—2008年该省11个行政区的水足迹及其相关指数(水资源匮乏度、水资源依赖度、水资源自给率及水足迹强度),分析了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时间序列,并通过水足迹及其相关指数的系统聚类将河北省进行了空间分类,最后从虚拟水贸易平衡、水足迹与三次产业产值对比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各行政区水足迹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水足迹呈现增长趋势,而水足迹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各行政区在水资源消费类型、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匮乏程度、对当地水资源依赖度和水足迹外部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88.
以区(县)为评价单元,采用野生动物丰富度、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受威胁物种丰富度等评价指标,应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对成渝经济区148个区(县)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以阐明区域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 归一化处理时修正了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野生动物丰富度、物种特有性、受威胁物种丰富度4个指标的最大值. 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中12个区(县)的生物多样性等级为高,71个区(县)为中,55个区(县)为一般,10个区(县)为低. 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区域主要包括大巴山区、渝东南武陵山区、渝南金佛山、四面山、三峡库区、龙门山、川西南山地,而生物多样性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平坝、渝西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等区域. 评价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389.
The behavior of 20 PAH in the organic layers of a L mull, an Of mull and a mor was assessed by a combined approach of a soil profile study, and the analysis of particle-size separates. Increasing PAH concentrations with depth in the mor profile (L, 866 μg kg−3; Of, 2902 μg kg−1; Oh, 10489 ug kg−1) were assigned to selective enrichment during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PAH were further highly enriched within the finer separates. For the L horizon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enrichment of individual PAH (as observed from the decomposition gradient between the >2-mm fraction and the < 0.05-mm fraction), and the KOW for each compound. The slope of the regression line, m, described the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low- and high-molecular PAH during litter decomposition. Since m was greatest in the most biologically active humus type (L mull, 0.33) and smallest in the most inactive (mor, 0.20), microbial breakdown was assumed as the dominating process for this differentia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had already taken place in the L horizons, leading to morphological and chemical changes of organic matter, and to an enrichment of high molecular PAH.  相似文献   
390.
2013—2015年中国PM2.5污染状况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2013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范围PM2.5近地面监测以来,少有研究从全国空间尺度分析近3年全国PM2.5污染状况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识别PM2.5污染加剧或缓解的空间范围,更缺乏直接对比评估国家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内外PM2.5污染特征变化的差异.基于2013—2015年PM2.5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时空统计分析与空间插值制图手段,揭示近3年ρ(PM2.5)及不同等级污染天数的时空变化格局,并着重对比分析“三区十群”区域内外ρ(PM2.5)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2013—2015年,全国持续监测的413个站点中有335个监测站点ρ(PM2.5)年均值下降,其中218个站点实现连续两年年均浓度降低,74个站点ρ(PM2.5)年均值降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国大部分地区ρ(PM2.5)年超标率由50%以上降至30%以下,重度污染站点占比由88.38%降至73.77%,严重污染站点占比由65.86%降至36.35%;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及周边城市群、陕西关中城市群PM2.5污染呈现明显好转趋势;西藏、云贵高原以及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沿海地区ρ(PM2.5)一直较低,空气质量相对优良;但与此同时,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及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仍是中国PM2.5重污染区域,新疆西南部、合肥、南昌等地区逐渐形成新的PM2.5重污染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