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89篇
安全科学   20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399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2005年8月、11月及2006年2月,5月太湖31个采样点的水样,测定了其中黄质(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ier)和颗粒物的吸收系数.通过次氯酸钠漂白法及数值分离法,将颗粒物吸收系数分离为藻类颗粒物及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并对2种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太湖水体介质吸收有效光合辐射能量的谱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体中的绝大部份光合有效辐射能量主要由黄质和非藻类颗粒物所获取,对夏季的400~473nm、秋季的400-461nm、冬季的400~476nm、春季的400~569nm的能量而言,黄质的吸收贡献大于非藻类颗粒物;而在其余波段中,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贡献相对较大.藻类颗粒物的吸收贡献谱在490nm、676nm左右处存在2个主峰区,620nm左右处存在一次峰区,且该次峰在夏、秋季尤为明显,春季次之,冬季最小.藻类的吸收贡献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吸收贡献最大达到22.1%,平均为16.4%;秋季最大为18.4%,平均为13.1%;春季最大为15.1%,平均为9.7%;冬季最大为10.1%,平均为6.8%.由于太湖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主要由非藻类颗粒物决定,因而用次氯酸钠漂白法从中提取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而改进的数值分离法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42.
巢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3年4月和10月对巢湖流域66个河道样点的调查数据,初步研究了巢湖流域河流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显示,鱼类多样性无显著性的水系间、生态分区间的变化,但随季节和河流级别显著变化:10月份的个体数显著高于4月份,2级河流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均显著大于1级、3级和4级河流。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显著,随生态分区显著变化,但不受水系、河流级别的显著影响。在二级生态分区水平上,仅西南森林生态亚区的鱼类群落结构与其他5个生态亚区的显著差异;宽鳍鱲、吻虾虎鱼等在西南森林生态亚区具有更高多度,而鲫、鰐、鲤等物种在其他生态亚区多度更高。  相似文献   
43.
基于REOF方法的辽宁气候舒适度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辽宁省50个气象站1964-2008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适应东北地区的人体舒适度计算公式及分级标准,得出辽宁省近45年历年人体各舒适度级别日数,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REOF),对辽宁省气候舒适度进行区域划分,并分析了各区域气候舒适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根据前4个旋转倚载向量场高载荷区分布,将...  相似文献   
44.
大气封闭型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细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气封闭型扩散实际反射路径分析入手,引入上下边界不同的反射率与污染物衰减系数,得出比以往公式更具一般意义的大气封闭型扩散的污染物浓度估算公式,特别适用于边界具有一定吸收能力与污染物质有衰减的情况,从而有效改进污染贡献的估算精度.文中展示的示意图,纠正了以往示意图的错误.   相似文献   
45.
罗欢  陈秀洪  吴琼  罗娜  黄徐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3018-3028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对水环境的胁迫日益突出。基于土地遥感数据、城市排水管网等资料,构建流域—海湾一体化水环境模型,探讨深圳湾流域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1)雨季COD、NH3-N和TP单位面积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负荷分别为17.21 t/km2与10.21 t/km2、0.17 t/km2与0.69 t/km2、0.04 t/km2与0.07 t/km2;(2)面源与截排溢流污染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大雨及以上等级降水较多的5月和8月,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截排工程集中、下垫面面积较大且坡度较陡的深圳河、大沙河和新洲河流域;(3)面源与截排溢流水体COD、NH3-N和TP浓度可达地表水V类标准的3.7倍、18.2倍和8.5倍;(4)雨季COD、NH3-N和TP浓度高于旱季的区域分别超过深圳湾总面积的40%、60%和65%。  相似文献   
46.
传统方法使用固定的波长吸收指数来估算地壳元素或棕碳吸光,但该方法只能处理仅存在两种组分的情形(黑碳/棕碳,或黑碳/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武汉在线观测数据(2021年2、3、8、9月),采用铁作为地壳元素的示踪物,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得出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在扣除地壳元素吸光之后,再得到黑碳吸光增强系数(Eabs).结果显示观测期间370nm波段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均值为12.3%,月均值范围5.7%~15.5%,且波长吸收指数与铁的浓度正相关,表明地壳元素吸光贡献不可忽视.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呈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呈现出冬季低,春季高的特点.地壳元素吸光的分离前后计算的Eabs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到了黑碳和铁的相关性的影响.观测期间扣除地壳元素吸光后,Eabs均值为1.43±0.53,在季节性上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特性,春季较高Eabs值与春季黑碳较高的老化程度有关.Eabs对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含量存在正的依赖关系,证明了这些包裹物质对吸光增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及其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地图代数和空间关联分析、相邻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论文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上海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经历了“单核扩展”模式为主(1987~1990年)到“单核扩展”、“多核扩展”与“点-轴”扩展模式并存(1990~1995年),直至“多核扩展”及“点-轴”等复杂扩展模式为主(1995~2000年)的变化过程,导致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县城镇规模急剧扩张,交通干道沿线区域城市化过程明显增强,并形成整个上海地区城市化网络结构;②面积贡献率较大、转变频率较低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和空间亲和性,构成中心城区或卫星城、郊区城镇的扩展核心;③面积贡献率较低的类型,其转变频率较高,分布零散,构成扩展核的外围部分,这些城市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紊乱、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活动;④城市化过程的内在空间机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转变频率有密切关系。在更精细的尺度上依据转变频率划分的类别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体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空间分异,及其作为宏观驱动机制的社会经济因子所具有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48.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中央水塔”,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基于InVEST模型评估2000—2018年秦岭地区产水服务,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探究不同因素对秦岭地区产水服务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多年平均产水量为235.16 mm,19年间产水量呈现微弱下降趋势,产水量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南部向北减少的特点。秦岭地区产水量波动程度和变化趋势都较弱,产水服务整体比较稳定。各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降水主导的范围最大(33.18%),且集中分布于产水量较多的秦岭南侧。其次为NPP(17.90%)和实际蒸散量(16.71%),两者在中北部地区是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Carbonaceous aerosols were studied at three background sites in south and southwest China. Hok Tsui in Hong Kong ha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OC = 8.7 ± 4.5 μg/m3, EC = 2.5 ± 1.9 μg/m3) among the three sites, and Jianfeng Mountains in Hainan Island (OC = 5.8 ± 2.6 μg/m3, EC = 0.8 ± 0.4 μg/m3) and Tengchong mountain over the east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C = 4.8 ± 4.0 μg/m3, EC = 0.5 ± 0.4 μg/m3) showed similar concentration levels. Distinct seasonal patterns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winter, and lower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summertime were observed,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the regional emissions, and monsoon effects. The industrial and vehicular emissions in East, Southeast and South China, and the regional open biomass burning in the Indo-Myanmar region of Asia were probably the two major potential sources for carbonaceous matter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50.
黄土塬面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分布区和人口聚居地,地位十分重要。黄土塬面潜在蒸发量(ET0)的研究对于区域水循环研究、水土流失防治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土塬面保护区1960—2017年的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黄土塬面保护区ET0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环流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土塬面保护区多年平均ET0为1173.4 mm,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增长率为21.1 mm/10 a;其生长季平均ET0值及增长率均高于非生长季平均ET0。(2)该区多年平均ET0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西部甘肃塬区多年平均ET0远低于东部山西塬区。(3)过去58年来,区域年均、生长季、非生长季ET0均呈现出增长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研究区年均ET0存在着10年、30年和50年的震荡周期,其中以30年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