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15篇
安全科学   7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20篇
综合类   689篇
基础理论   234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192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31.
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主要驱动力,基于1990、2000、2010年的遥感解译数据,在类型和景观水平上计算分析了近20年来康定市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景观类型转移和质心偏移,探讨了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康定市景观格局中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所占面积最大,为主要优势基质景观类型,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起决定性作用,其次依次为其他景观、水域景观、农田景观和人文景观;2)20年来康定市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景观形状整体上趋于简单化,景观连接性和多样性增加,但景观均匀度下降;3)1990—2010年人文景观和林地景观面积增加,而农田景观面积降低,其他类型面积变化较小,农田景观和人文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大,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简单;4)1990—2000年景观类型面积基本未发生转移,2000—2010年农田景观和草地景观向林地景观转移,草地景观和林地景观向人文景观转移;5)近20年来人文景观类型向西偏移了0.058°,向北偏移了0.026°,农田景观类型向西偏移了0.033°,向南偏移了0.014°,而林地、草地、水域和其他景观类型的质心几乎未发生偏移。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社会经济、政策和人口增长等人为因素是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32.
针对现有人工湿地硝化效能低、占地面积大的问题,研究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高效硝化深度处理技术,采用序批式深床人工湿地反应器(DSCW),考察进水方式及其运行工况对硝化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方式、进水时间和闲置时间对湿地硝化效能影响显著。进水方式采用"连续进水-间歇出水"较连续进出水运行工况NH_4~+-N去除率高39.69%。连续进水时间为5.5 h、7.5 h、11.5 h时,NH_4~+-N去除率分别为81.82%、88.12%、89.91%;闲置时间为0、2 h、4 h时,NH_4~+-N去除率分别为88.12%、94.46%、92.60%。反应器在水温(20±3)℃、负荷35.56 g NH_4~+-N/(m2·d)、连续进水7.5 h-间歇出水0.5 h-排空闲置2 h运行工况下,出水NH_4~+-N为0.91 mg/L,去除率为94.46%,系统NH_4~+-N去除效能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933.
通过检测降解乙苯生物滴滤塔(BTF)长期稳定运行过程中生物量积累、塔内压降改变、生物膜显微结构特征、微生物种群分布及优势菌株分子测序,探讨BTF稳定运行期间生物膜相结构、特征及菌群多样性协作作用的规律.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塔运行95 d期间的降解性能稳定,降解效率保持在90%以上,最大去除负荷为62.4 g·m~(-3)·h~(-1);BTF稳定运行期间生物膜形态、颜色和厚度沿着BTF塔内废气的流向呈现不均匀分布和梯度改变的特征.生物量和生物膜的致密度沿气流方向逐步递减;塔内压降随着反应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但未出现堵塞现象;生物膜种群营养结构复杂,食物链长且相互交叉,高端营养级微生物种群所占比例较高;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分子测序技术研究降解乙苯生物滴滤塔填料表面菌群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BTF不同塔层上菌群分布稍有差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多样性,但是整个BTF生物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要的优势菌群为变形杆菌,其中优势菌包括3种伽马变形杆菌和4种贝塔变形杆菌.  相似文献   
934.
草海湿地小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对氮、磷输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识别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对草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2年5—10月6个小流域的水质观测数据、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草海湿地入湖小流域氮、磷输出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以期为草海湿地综合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北面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呈西北、东南方向逐渐降低和景观破碎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城市-城郊-农村的景观格局梯度,景观格局影响流域水质.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小流域氮磷输出受景观组成属性和空间属性综合影响,城镇建设用地百分比与TN、TP和CO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95、0.978和0.996,p0.01),景观破碎度(CONTAG、ED、MPS)和多样性(SHDI)与水质(TN、TP、COD)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CCA的第一排序轴解释了建设用地面积比例、景观指数与水质指标相关性的96.0%.可见,威宁城镇化快速发展威胁了草海湿地生态安全,需进行草海周边城镇化进程的调整和控制.  相似文献   
935.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能强度逐年增大,城市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日益成为碳排放的新增长点.本文采用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了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2年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其年增长率分别为9.69%、3.29%;2八大经济区域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能源碳排放的差异是构成我国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能源碳排放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达到了57.90%;3我国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能源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2001—2012年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能源碳排放的"冷点"区变化较为稳定,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经济区,而"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黄河中游经济区;4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城市居民年龄结构均对城市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具有加剧作用,而城市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具有减缓作用,且北方城市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南方;5现有样本数据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存在转折点.  相似文献   
936.
西江河口段秋季表层水体CO2分压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西江河口段表层水体CO2分压(pco2)的分布特征,于2006年秋季在西江磨刀门至马口河段沿程实测了58个样点的表层水体理化参数.结果表明,河道表层水体Pco2值介于93.15-334.38Pa之间,平均值为174.00Pa,被测河段是个明显的大气CO2"源".河流水体的理化性质在向海输送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并且导致表层水体Pco2随航程的增加而递减.样点水体接受的日照时间与其Pco2,有负相关关系,使得表层水体Pco2呈现出日周期变化.河段表层水体Pco2的这种时空变化与河口过程中河-海作用的弱化而引起水体理化参数(如水温、pH值、电导率、总溶解固体、氧化还原电位和碱度等)的变化以及水体内部碳的生物化学过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转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7.
根据2004-09月和2005-11月野外调查数据及1991年1:150万内蒙古自治区植被类型图、1990年1:50万鄂尔多斯高原植被图、1990年1:35万鄂尔多斯高原地貌图和1990年1:35万鄂尔多斯高原土地利用图,以东乌铁路沿线景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VIEV和ARC/INFO软件研究东乌铁路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结论如下:①东乌铁路南北跨越4个纬度,东西跨越5个经度,共穿越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和草原化荒漠带3个自然区,对景观类型的统计结果显示了地带性。②东乌铁路的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切割,使沿线景观破碎化。③这将一定程度上降低沿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938.
Madagascar is characterised by pronounced annual climatic and ecological seasonality and harbours a radiation of closely related sympatric primates (Lemuriformes) that exhibit diurnal, nocturnal and cathemeral activity patterns. We collected continuous activity data over a complete annual cycle from wild diurnal Verreauxs sifakas (Propithecus v. verreauxi) to contribute detailed and comparative data: (1) to characterise their diel and seasonal activity rhythms, (2) to identify factors shaping variation in activity rhythms, and (3) to help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from nocturnal to diurnal activity. We fitted eight adult sifakas from seven different groups living in Kirindy forest with an accelerometer/data logger device and recorded their activity in 5-min bins for a total of 12 months. We characterise P. verreauxi as a strictly diurnal species with a pronounced bimodal activity pattern that briefly changed to a more unimodal pattern during their annual mating season (January to March). We documented significant annual variation in total daily activity, activity time, and activity level, as well as in most parameters characterising their bimodal activity pattern. Despit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the animals activity time with day length, pronounced annual variation in the phase position of onset and end of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sunrise and sunset times could also be discerned. Minor enhancing effects of moonlight on nocturnal activity were only found for the first 3 h of the inactivity period. Bimodality of the activity pattern and the additional reduction of activity time during the cold and dry winter month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food availability can be interpreted as flexible behavioural adaptations to reduce energy expenditure. We therefore propose that energetic and thermoregulatory benefi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shaping these primates activity pattern.Communicated by C. Nunn  相似文献   
939.
北京市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北京市朝阳、通州、石景山、海淀、顺义等地土壤进行重金属元素锌、铅、铬的形态分析,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测区土壤中,铬主要以可交换态和残渣态存在,说明元素铬较活泼,具有潜在的环境影响能力;锌元素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说明元素锌相对比较稳定;而铅则主要以可交换态形式存在,说明铅最为活泼,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40.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urbulence at and above roof-level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and to predict the behaviour of street pollution from experiments using dye dispersion, for different roughness conditions and bed geometries. The flow in the boundary layer above an idealised urban environment has been simulated in a laboratory water flume. Comparisons have been made for the same model street canyon with and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upstream roughness. In the tests reported here, model street canyons were aligned perpendicular to the flow direction, and velocity measurements made within and above the model street canyons using a laser Doppler velocimeter (LDV). Flow visualisation techniques have also been used to confirm the gross flow features from streak images. Turbulence generated from the upstream roughnes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urbulence production and dispersion behaviour of the dye simulating pollution in street cany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