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High demand for outdoor recreation and increasing diversity in outdoor recreation participants have imposed a great challenge on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NPS), which is tasked with the mission to provide open access for quality outdoor recreation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the park system. In addition to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education and restrictions, building a sense of natural resource stewardship among visitors may also facilitate the NPS ability to react to this challenge. 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is to suggest a segmentation approach that is built on the social marketing framework and aimed at influencing visitor behaviors to support conservation. Attitude towar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 indicator of natural resource stewardship, is used as the basis for segmenting park visitors. This segmentation approach is examined based on a survey of 987 visitors to the Padre Island National Seashore (PAIS) in Texas in 2003. Results of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identify three visitor segments: Conserv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Oriented, and Status Quo visitors. This segmentation solution is verified using respondents’ socio-demographic backgrounds, use patterns, experience preferences, and attitudes toward a proposed regulation.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better target the three visitor segments and facilitate a sense of natural resource stewardship among them.  相似文献   
102.
1999年9月21日台湾7.6级大震预报讨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用三性法(周期性,公度性,黄金分割性)对1999年9月21日台湾7.6级大震的三要素预报,并用构造分段公式,“静中动判据”补充作了讨论。鉴于短监预报的重要,我们还用样暴倍九律,即预滑-磁暴-天气韵律模式对9.21大震的发震日期的预报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3.
游客市场细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游客需求是旅游产品规划、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前提,把握客源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市场细分。旅游企业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用不同的营销手段,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游客拥有更好的旅游经历。根据四川省旅游游客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游客市场分为6类:康乐型游客、享乐型游客、规矩型游客、消极型游客、商务型游客和求知型游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6类游客的人口特征及其市场营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社会保障制度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是近年来劳动经济学中新出现的一个课题,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以我国养老保险的“统帐结合”模式为例,分析了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同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下“统帐结合”模式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统帐结合”模式中个人账户的比例,将激励个人进行较多的人力资本投资,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削弱了这种激励作用。因此,建议:适当增加“统帐结合”模式中个人承担的比例;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促进全国统一的、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5.
利用CDOM吸收系数估算太湖水体表层DOC浓度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姜广甲  马荣华  段洪涛 《环境科学》2012,33(7):2235-2243
溶解有机碳(DOC)是水体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在水体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DOC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光作用改变着水下光场结构,是水色遥感监测的重要因子之一,建立两者的联系为利用遥感技术估算湖泊水体表层DOC浓度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基于2010年5月、2011年1月、2011年3月和2011年5月的太湖4期实验数据(183个采样点),利用CDOM特征波长吸收系数[ag(250)和ag(365)]建立多元线性模型估算太湖水体DOC浓度,同时利用2011年8月29日~9月2日的数据(n=27)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并构建了湖泊水体DOC浓度的遥感反演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估算太湖水体的DOC浓度;2011年1月DOC和CDOM的源和汇有较大差异,估算效果较差;其他3期数据的模型估算效果显著(R2=0.64,RMSE=14.31%,n=164),并在201108期数据中得到了验证(R2=0.67,RMSE=10.58%,n=27).模型形式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系数在不同的水域中有所差异,模型系数的区域化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6.
对赤潮期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海域水体进行了三种不同遥感分类方法的水体类别提取。首先进行了最大似然监督法和ISODATA非监督法两种代表性的水体遥感分类,之后提出了两种基于水体光谱曲线特征的波段比值阈值分割模型,即C1=Lrs(645)/Lrs(469)和C2=Lrs(555)/Lrs(469)。对比发现,三种方法分类结果均揭示出了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海域近岸到远洋的水体空间变化规律,依次为悬浮泥沙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赤潮水体、赤潮边界水体和远洋洁净水体。其中最大似然监督法对像元亮度值较为均一的悬沙水体和富营养化水体提取精度较高。而ISODATA分类结果误判较严重,可以作为辅助判别依据。本文提出的阈值分割模型1对悬浮泥沙水体更为有效,总体精度为91.34%,Kappa系数为0.88;模型2对赤潮水体更有效,总体精度为94.14%,Kappa系数为0.92,精度均高于前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后处理过程中DOM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了快速表征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后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特性变化,利用离子色谱、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方法对水解酸化-好氧反应器内溶解性有机物(DOM)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水解酸化反应器进水2 h和循环1 h后,有机酸产生的总量分别达到283.6 mg/L和305.5 mg/L,随后降低,并稳定在200 mg/L左右,而在...  相似文献   
108.
千岛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光谱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光谱学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规律,探究其光谱学特征对水质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10月在国家级水源供给水库千岛湖布设的60个采样点进行样品采集,运用光谱吸收及三维荧光,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等方法揭示该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光谱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进而揭示有机物来源和迁移转化规律,探讨荧光光谱在水质监测应用等方面的指示意义.三维荧光矩阵经平行因子分析解析获得4种荧光组分包括陆源类腐殖酸C1、类酪氨酸C2、类色氨酸C3及微生物作用的类腐殖质C4.类腐殖质组分C1和C4与溶解性有机碳、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特征波长吸收系数a(350)均呈现出由西北入湖河口至其它湖区递减的分布趋势,并且C1和C4与溶解性有机碳、a(350)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之印证,说明上游新安江输入是千岛湖有机物的主要来源,类腐殖酸是主要的荧光组分.两种类蛋白组分包括类酪氨酸C2和类色氨酸C3分布均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高值均集中分布在靠近淳安县的湖心区及大坝附近的东南湖区,且该两个组分与叶绿素a浓度无显著相关性.从上游新安江河口至下游大坝出水口方向类腐殖酸组分所占比重逐步减小,而类蛋白组分所占比重增大.结合对该湖周边城镇居民用地分析表明湖心区及东南湖区类蛋白组分一定程度上可能来源于淳安县居民区生活污水的排放;同时,来自上游的类腐殖酸不断稀释及光降解转化为类蛋白组分可能是荧光光谱组成空间变化的又一个原因.C1为主要的荧光信号并与溶解性有机碳、a(350)及叶绿素a浓度具有更好的线性拟合优度,说明陆源类腐殖酸C1相比于其他荧光组分对有机物反演更为准确灵敏.由此表明,千岛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荧光光谱对有机物来源和迁移转化规律及水质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甘肃省某精细化工企业实际生产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差,为满足后续生化工艺需求,急需开展适宜的预处理技术研究.采用Fenton氧化工艺对该企业废水进行预处理,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初始pH、H2O2投加量、n(H2O2):n(Fe2+)、反应时间为考察因素,CODCr去除效果为响应值,构建响应曲面模型,分析4个独立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反应过程进行表观反应动力学分析,采用紫外光谱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废水有机物结构变化,探究该反应过程机理.结果表明:①废水预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H 4、H2O2投加量8 mL/L、n(H2O2):n(Fe2+)12、反应时间88 min,废水CODCr去除率达30.15%;模型的实际运行结果与预测值接近,模型可靠.②Fenton氧化降解该精细化工废水中有机物途径复杂,难以通过单一的底物模型进行拟合.③Fenton氧化能有效降解废水中不饱和有机物,但出水中仍含有酰胺类、不饱和醛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研究显示,Fenton预处理能有效降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但出水仍未达到后续生化处理要求,还需进一步优化或与其他预处理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110.
土壤盐渍化严重威胁着干旱区绿洲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监测盐渍地的分布范围和程度以及分析其成因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盐渍地普遍发育区域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利用TM遥感影像,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监督分类中的波谱角度分类法进行了盐渍地调查研究。该方法对盐渍地的提取精度可达到92%左右,是干旱区盐渍地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盐渍地的分布范围与程度,并结合气候、地貌、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盐渍化成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干旱荒漠气候是形成盐渍地的前提条件,母岩和母质含盐是形成盐渍地的物质基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是形成盐渍地的动力,人为因素是形成灌区次生盐渍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