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253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干旱内陆河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依据石羊河流域武威站(海拔1 531 m)、民勤站(海拔1 389 m)和西大河(海拔2 897 m)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一个完整水文年的降水样品和气象数据,分析该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和局地大气降水线,讨论降水过程中温度、湿度、降水量、平均水汽压以及相对湿度等环境因素对降水稳定同位素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降水稳定同位素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和春季较低,夏季和秋季较高;②武威站D-excess月均值低于西大河,除可能具有不同的水汽来源外,也反映了高海拔山地地区更多的受到局地再循环水汽的影响,低海拔平原地区云下二次蒸发更强烈;③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表现出显著的温度效应,在天气尺度上体现出降水量效应,可能是受到淋洗作用或季风环流的影响;④δ18O值与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可能是随着降水量与湿度的增加使云下二次蒸发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222.
长江源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基于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流域2014年5~10月连续采集的73个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中δD、δ~(18)O及氘盈余(d-excess)变化特征,讨论了δ~(18)O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利用HYSPLIT模型追踪流域降水的水汽来源并估算不同水汽来源对降水量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中δ~(18)O和δD变化范围分别为-26.5‰~1.9‰和-195.2‰~34.0‰,且δ~(18)O和δD值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与不同来源水汽输送有直接的关系;区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与青藏高原北侧地区的降水线相近;不同降水类型中的δ~(18)O和δD的关系差异显著,主要与水汽来源和形成降水时的气象条件有关;由于受局地蒸发水汽及水汽输送过程影响,流域大气降水d-excess值整体上相对偏大;研究区的降水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但不存在温度效应,表明降水量对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的控制作用更强;水汽来源轨迹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水汽来源主要有西南季风携带的海洋性水汽、局地蒸发水汽及西风输送水汽,对降水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43%、36%和21%.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长江源头区冬克玛底流域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水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23.
于2018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在中国南方江西于都某偏远乡村采集PM2.5样品,分析PM2.5中B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BC),水溶性离子浓度.结果表明,采样期间BC在冬季和夏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3±0.8),(0.8±0.3)μg/m313CBC在冬季和夏季平均值分别为(-25.8±1.6)‰和(-26.3±0.7)‰,两者整体呈现冬季高夏季低趋势,可能受到不同来源影响.相关性分析和贝叶斯模型源解析结果表明:冬季受生物质燃烧贡献最大为44.3%,其次机动车尾气和煤燃烧,分别为29.3%和26.4%;夏季受机动车尾气贡献最大为58.5%,其次生物质燃烧和煤燃烧,分别为28.8%和12.7%.后向轨迹表明,中国南方乡村的BC可能受到城市污染区域的长距离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224.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探究黄石市城区大气PM2.5中碳氮组分的污染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黄石市城区大气PM2.5中总碳浓度[ρ(TC)]与总碳同位素组成(δ13CTC)均呈冬高夏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分别为(4.4±1.2)μg·m-3和(-26.3±0.5)‰,冬季分别为(9.9±3.5)μg·m-3和(-25.5±0.5)‰;总氮浓度[ρ(TN)]在夏季[(9.1±9.1)μg·m-3]明显低于冬季[(62.4±26.4)μg·m-3],而总氮同位素组成(δ15NTN)在夏季[(12.8±1.9)‰]较冬季[(2.9±4.0)‰]明显富集.除本地源贡献外,黄石市PM2.5中碳氮组分主要受湖南北部近距离区域排放和西北方向远距离传输影响.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与PMF模型解析出机动车排放源为PM2...  相似文献   
225.
本文对石林地区草地(SL1)、园地(SL2)、林地(DP)、荒地(XNC)和居民地(QST)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以及有机质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进行了剖面研究。结果显示:(1)在0~10 cm土层,SOC含量呈QST(29.25 g/kg) > SL1(21.53 g/kg) > SL2(21.18 g/kg) > XNC(9.42 g/kg) > DP(9.19 g/kg);随着剖面深度增加,SOC含量在SL2、DP、XNC和QST均呈现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在SL1呈锯齿形下降趋势。所有土壤剖面C/N值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2)有机质δ13C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在SL1、SL2和XNC均呈先增加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在DP呈先减小后增加,并到一定深度后呈"S"形波动,而在QST表现出增加趋势。(3)所有剖面土壤δ15N呈不规则波动变化。综上所述,在石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pH、植被类型和人为扰动引起的有机质来源与分解状况的差异,是影响SOC、TN含量和δ13C、δ15N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6.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初步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的构想,着重论述了这种社会经济体系的总体框架、基本构想途径以及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所必须的观念转变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27.
通过对青海省巴硬格莉沟—哇沿河多金属成矿带大量矿石及围岩的硫、氢、氧、碳、铅等稳定同位素测试及分析 ,指出该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幔源物质与壳源物质的混合 ,成矿与矿带外围印支期 (局部包括少量早燕山期 )二长花岗岩及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大理岩、二云斜长片麻岩关系密切 ,成矿热液具有混合热液性质 ,主要为岩浆水与变质水的混合 ,并有一定量的大气降水加入。因此构造 (哇洪山断裂带及其派生构造 )、岩体 (印支及早燕山期二长花岗岩 )、地层 (达肯大坂群二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 )“三位一体”是本区多金属找矿工作的有利部位 ,在今后的找矿勘探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28.
降水构成是指对流或平流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不同的降水构成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丰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长沙地区实测的日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和GNIP月降水同位素数据,对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季节时段以及不同降水强度下降水构成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影响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旨在揭示不同的降水构成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影响的差异,深化对季风区降水形成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的认识。结果表明:云中对流强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季节对流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fraction,CPF)与总降水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差异。在日和月时间尺度下,在暖半年,CPF随总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而在冷半年,CPF随总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无论是在暖半年还是在冷半年,日时间尺度下长沙站降水中的δ18O随CPF增大不断偏正。在月时间尺度下,包括长沙站在内的中国季风区大部,降水中δ18O与CPF均呈正相关。由于不同季节对流活动的强度不同会造成降水构成的不同,也使得相对于暖半年,冷半年时段降水构成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影响要强于降水量效应的影响,因此在冷半年长沙地区δ118O—CPF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随降水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在暖半年,δ18O—CPF斜率随降水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29.
在大量的实测资科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球水化学分析、地质构造理论和同位素方法,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特征以及矿化度与各组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水化学特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该地区地下水有深部构造水和浅层地下水两种类型,这种组成特点与区内地质构造存在必然联系;地下水同位素等分析显示,该地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现代大气降水及雪山融水,浅层水为就地补给,深部构造水为高山远距离运移补给;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成因主要是溶滤作用和蒸发作用。  相似文献   
230.
安徽铜陵鸡冠石银(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冠石银 (金 )矿床是铜陵地区一个具中型规模的银 (金 )矿床 ,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其代表性。矿床分四个主要成矿阶段 :夕卡岩阶段、氧化物 -硫化物阶段、石英 -硫化物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对矿床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独立的银、金矿物和含Au、Ag低的硫化物、含Ag硫盐矿物 ,主要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中晚阶段 ;矿床的轻、重稀土元素总浓度比值与辉石二长闪长岩相近 ,反映出二者的同源特征 ;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 ,反映出该矿床以岩浆热液为主的成因标志 ;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 ,但在成矿晚期有大气降水和地层成分加入 ;成矿流体为NaCl-KCl -H2 O体系 ;矿床成因属夕卡岩 -中低温热液充填 -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