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27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7篇 |
废物处理 | 33篇 |
环保管理 | 33篇 |
综合类 | 331篇 |
基础理论 | 65篇 |
污染及防治 | 150篇 |
评价与监测 | 9篇 |
社会与环境 | 4篇 |
灾害及防治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花卉废物和牛粪联合堆肥中的氮迁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以花卉废物和牛粪为原料,进行了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联合堆肥中的氮迁移中试研究.采用自制的静态好氧床进行一次发酵,过程控制采用温度反馈通气量控制方法,发酵周期20d;采用周期性翻堆进行物料二次腐熟,腐熟周期40d.研究了堆肥过程中总氮、有机氮、无机氮、氨氮、硝氮等氮素形态转化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温度反馈的通气量控制对氮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的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显著,氮素总量损失累计达41.98%,其中主要是有机氮的损失,99.95%的氮损失发生在一次发酵阶段;氮素损失主要是在pH和温度较高条件下的氨气大量挥发造成的.对通风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物料C/N及添加酸性物质有望减少N损失.对于C/N较低,硝态氮含量较高的物料堆肥,NH4+-N≤0.04%、NH4/NO3≤0.16不能作为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103.
为实现灵敏、快速、特异性地检测水环境中的17β-雌二醇 (E2) ,以甘蔗渣衍生的碳量子点作为荧光信号,核酸适配体 (aptamer) 作为识别元素,构建了一种可以特异性检测E2的荧光探针,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来定量检测E2并对检测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酸适配体能成功修饰在碳量子点的表面形成稳定的荧光探针;200 mg·L−1的碳量子点与1 μmol·L−1的aptamer为荧光探针的最佳构建比例;相对荧光强度与0~10 μg·L−1质量浓度的雌二醇成正比,且最低检测限为0.42 μg·L−1;该荧光探针可成功应用于水体中E2的检测,回收率为93.6%~106.5%。与传统的仪器检测方法相比,该荧光探针检测E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本研究成果可为核酸适配体构建的荧光探针在水环境检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污泥堆肥过程中存在升温速度慢和缺少适宜堆肥技术参数的问题,通过大型条垛式污泥堆肥正交实验,研究堆肥过程中堆体的温度、pH、电导率、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过程,以期明确适宜该地区的污泥堆肥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当玉米秸秆配比为15%时,堆体的升温速度达17.3 ℃∙d−1,最高温度可达75 ℃以上;当秸秆粒径为5 cm时,高温持续时间最长,达22 d;堆体的电导率随着秸秆配比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堆肥结束后以秸秆配比15%的电导率值最大。从水分变化来看,堆肥10 d后,污泥先静置6 d后翻抛的堆体上层含水率高,而常规翻抛的堆体各层含水率在15 d后呈现下层>上层>中层的垂直空间分布。总体而言,玉米秸秆粒径对堆体温度影响最大,而玉米秸秆配比对堆体含水率影响最大。西北干旱区污泥条垛式堆肥最优技术参数为添加5 cm粒径的玉米秸秆15%,完全混合先静置6 d后进行翻抛。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生活污泥高效堆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日趋严重的道路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源之一。精准高效地监测道路交通噪声是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的重要前提,然而噪声测量技术的发展脉络仍未被厘清。通过系统梳理2000—2021年国内外发表的282篇文献,发现当前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可分为静态多站点测量、自动监测网络、移动测量和参与式测量4种方法,并应向多源监测数据融合、提升数据时空分辨率、开发低成本且易集成的自动监测网络、建立公众参与式噪声测量规范与数据整合标准、制定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动态监测体系等方向发展。未来可采取自动监测网络为主,常规静态测量、参与式测量和移动测量等方法为辅的技术体系监测道路交通噪声。该研究可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技术革新及噪声污染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86,自引:6,他引:86
利用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对生活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总菌数、温度、有机物、C/N比等,较系统地研究了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生活垃圾、污泥混合堆肥系统中的作用.试验证明:在生活垃圾和污泥共堆肥系统中,调节堆料比为厨房垃圾:污泥:粉煤灰土:成熟堆肥污泥:干草=41.6:27.8:13.8:11.1:5.5,有机物约为60%,总氮14%,全磷0.69%,全钾1.25%;初始含水率为58.5%,初始C/N比=30i供气量控制在0.8L/min·kg挥发性有机物,处理1、处理2、处理3堆料中分别接种2%、3%、5%(质量分数)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与加入3%灭活菌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对照组、处理1、处理2和处理3堆肥系统垃圾腐熟时间分别为30d、24d、18d和12d;说明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可以加速生活垃圾和污泥的降解,保证堆肥过程的顺利进行.处理3与对照组相比,堆腐时间缩短了18d,同时成品堆肥中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活性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110.
堆肥过程中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不同温度的堆肥过程中 ( 45℃和 5 5℃ ) ,筛选了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种 ,对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检验 .实验结果表明 ,Bacillussubtilis是堆肥过程中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主要菌种之一 ,并验证了其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莎梵婷等脂肽类物质 .还对筛选出的优势菌种BacillussubtilisB产剂条件进行了优化 ,强化了它的产剂能力 ,结果表明碳源和氮源对产剂影响较大 ,而Fe2 浓度影响较小 .最后对筛选的菌种及其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