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7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25篇
安全科学   317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231篇
综合类   751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115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submersed plant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shallow lakes. 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species to take up and store nutrients from the surrounding ambience varies, and hence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might be expected to affect the cycling of nutrients in lake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the uptake of phosphorus by Hydrilla verticillata and Vallisneria natans was studied and compared in monoculture and competitive mixed-culture plantings.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both studied species th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tissues and of whole plants was unaffected by competition. However, the quantity of phosphorus accumulated by whole plants of H. verticillat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ixture culture than in monoculture, while that of V. natans was lower in the mixed cul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 verticillata h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V. natans, when the two species are grown in competition, and is able to accumulate a greater quantity of phosphorus.  相似文献   
22.
人工湿地对化粪池出水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了四种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化粪池出水COD、TP、NH3-N和SS的净化效果,试验系统均采用间歇式进水,时间间隔为1d。为期7个月的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其中潜流(水平流)+垂直流(上行流)湿地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垂直流(下行流)+垂直流(上行流)湿地系统对TP、NH3-N、SS去除效果最好;选用含钙石灰石和含铁矿粉做填料、采用间歇式的运行方式可以提高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23.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耕层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1990~2006年)对稻田表层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的影响,讨论了耕层厚度变化对碳储量估算及处理间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长期施用化肥相比,有机物的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碳储量,其碳储量为57.7~66.2 t/hm2,比试验前高出18.7~27.2 t/hm2,而长期施用化肥碳储量提高幅度平均为5.4 t/hm2.红壤性稻田土壤饱和固碳量为84.0 t/hm2,与目前碳储量相比还有17.8~43.7 t/hm2的固碳潜力.研究证实,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容重和表层土壤厚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以20 cm或23 cm作为统计厚度估算表层土壤的碳储量将分别低估20.6%和11.3%,其中有机物施用处理碳储量低估幅度最大(分别为26.8%和18.9%);另外,用相同统计厚度进行碳储量估算减小了不同施肥处理间的差异.从稻田土壤碳储量及固碳潜力来考虑,有机物配合化肥施用是红壤稻田较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4.
实验针对间歇投配污水的生物渗滤池处理生活废水的一些基本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对生物渗滤池的出水量、不同填料性质、不同填料粒径以及不同进水水质与污染物(COD)去除率影响的研究,证实该系统的水力负荷与污染物去除率成反向关系,即当水力负荷减少时,污染物去除率会相对增加;研究还表明选用粒径为0.9~2mm自然河沙作为系统填料时,系统COD去除率较高,这时填料不易被堵塞且即使堵塞也较易恢复;运用生物渗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能使处理后污水COD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提高污水中营养物质的配比以及采用多级生物渗滤池联用,能高效处理高浓度污水,甚至使出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25.
颗粒化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工艺处理化粪池污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成功培养出适应化粪池污水水质的好氧颗粒污泥.并将其应用于化粪池污水的处理.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第15天左右,SBR中开始出现细小的颗粒,然后微生物在其上繁殖生长使颗粒逐渐增大而成熟;在第24天时,SBR中絮状活性污泥已基本实现了颗粒化.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对化粪池污水有稳定的处理效果,在进水完全为化粪池污水时,COD、NH_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61%、47%.但是,由于化粪池污水COD较低,因此无法维持较高的生物量,在后期的稳定运行过程中MLSS始终维持在2 500 mg/L左右.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是其稳定脱氮的保证.  相似文献   
26.
强化生物通风修复过程中柴油衰减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生物通风技术对于修复因地下储油罐泄漏引起的土壤污染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柴油泄漏污染土壤,从土柱中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剖面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及降解模式角度,分析了其自然衰减和强化生物通风过程。结果表明:初始柴油浓度直接影响着各柱在自然衰减和强化生物通风过程中柱内的残余TPH平衡分布曲线的形状和浓度峰值位置;在前期自然衰减过程中(约1个月),当土壤中的柴油浓度为5 000~40 000 mg油/kg土时,整个柱内TPH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重力扩散迁移的结果;当土壤中的柴油浓度≤5 000 mg油/kg土时,其TPH的变化不仅是重力扩散迁移作用的结果,生物降解作用也存在;通风约2个月后,抽提作用对于保持土柱上部柴油浓度稳定变化的意义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7.
Forest ecosystem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intaining climate stability at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s an important carbon sink.Regional 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its dynamic chang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ve been estimated using the continuous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BEF)method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of forests plots in different age classes and forest inventory data of three periods(1989–1993,1994–1998,1999–2003).The results show that regional carbon storage increased by 16.76%,from 48....  相似文献   
28.
聚糖菌颗粒污泥的有机物吸收及胞内储存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特殊运行方式的厌氧-好氧SBR系统(厌氧后排水),在乙酸钠、葡萄糖及葡萄糖-乙酸钠混合基质条件下均培养出了稳定的聚糖菌颗粒污泥.通过对典型周期有机物、磷酸盐、胞内糖原及聚β-羟基丁酸(PHB)变化的测定分析,证明有机基质的种类对于聚糖菌能量利用模式、有机物吸收速率及胞内储存物质种类具有显著的影响.污泥初始胞内糖原水平是有机物吸收数量及吸收速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当糖原水平低于0.05g/gSS时,厌氧有机物去除率与糖原水平直接相关:而糖原水平高于0.05g/gSS时,厌氧有机物去除率趋于稳定.不同糖原水平污泥厌氧吸收有机物的速率具有明显差异,在厌氧初期有机物快速吸收阶段,有机物厌氧吸收速率随胞内糖原水平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实现炮弹气密性检测及其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开发.方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负压法的炮弹气密性检测方法.首先,阐述了负压法气密性检测工作原理和实施流程,并对炮弹检测设备的用例模型和检测设备功能框架进行了讨论.其次,针对工程实际,详细给出了测量腔安装密封性计算、测量腔泄漏的压差泄漏率计算、测量腔的初始测量压力值计算、炮弹气体泄漏量计算等检测算法和判定方法.结果 基于负压法的炮弹气密性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正压法高.结论 本方法可为实现对全弹的气密性检验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促进和指导炮弹气密性检验设备的研制,将有效保障炮弹气密性检验自动化设备开发效率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0.
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区模型(TRM)和暂时存储模型(TSM)为两种常用的岩溶地下河(管道)污染物运移模型,为了更好表征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过程,开展模型对比研究.采用两种模型拟合室内管道示踪实验穿透曲线,从概念模型框架、模型优缺点、参数校正过程和物理意义、参数敏感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异同.结果表明,OTIS软件提供TSM的数值解,而CXTFIT软件提供TRM的解析解,但两者均能通过下游不同位置的穿透曲线分段表征地下河不同阶段的污染物运移过程.两种模型的物理意义相近,均可近似描述岩溶地下河中溶质的暂时性存储现象,较好地拟合溶质运移曲线.采用TSM可校正得到暂时存储区的横截面积,但采用TRM只能获得非流动区所占的比例.两种模型中弥散系数和传质/交换系数的敏感度较低,并且弥散系数的变化对穿透曲线拖尾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岩溶地下河污染物运移模型的选取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