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96篇 |
免费 | 1165篇 |
国内免费 | 286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578篇 |
废物处理 | 318篇 |
环保管理 | 2748篇 |
综合类 | 9683篇 |
基础理论 | 1440篇 |
环境理论 | 9篇 |
污染及防治 | 1421篇 |
评价与监测 | 780篇 |
社会与环境 | 1096篇 |
灾害及防治 | 8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343篇 |
2022年 | 539篇 |
2021年 | 664篇 |
2020年 | 690篇 |
2019年 | 517篇 |
2018年 | 430篇 |
2017年 | 613篇 |
2016年 | 710篇 |
2015年 | 712篇 |
2014年 | 779篇 |
2013年 | 955篇 |
2012年 | 1129篇 |
2011年 | 1235篇 |
2010年 | 859篇 |
2009年 | 961篇 |
2008年 | 700篇 |
2007年 | 1118篇 |
2006年 | 1111篇 |
2005年 | 985篇 |
2004年 | 866篇 |
2003年 | 813篇 |
2002年 | 716篇 |
2001年 | 605篇 |
2000年 | 557篇 |
1999年 | 529篇 |
1998年 | 348篇 |
1997年 | 288篇 |
1996年 | 190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56篇 |
1993年 | 147篇 |
1992年 | 92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4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7篇 |
1972年 | 6篇 |
197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了解决常规污水处理技术无法进行完整的硝化反硝化过程,污水厂出水中氨氮、总氮、总磷偏高以及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以某污水厂排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物化与生化耦合,构建化学催化生物耦合床(CCBF)脱氮系统,研究CCBF系统对污水厂排水中氨氮、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当DO为5.5~6.0 mg·L−1、RT为8 h、C/N为1.5∶1时,CCBF可将${\rm{NH}}_4^{+} $ -N从48.5 mg·L−1降至4.58 mg·L−1、TN从51.2 mg·L−1降至6.5 mg·L−1、TP从6.6 mg·L−1降至0.48 mg·L−1、COD从78.5 mg·L−1降至33 mg·L−1,去除率分别达到89.5%、85.7%、92.5%和57.9%;污水经处理后,氨氮、总氮、总磷、COD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利用Eckenfelder方程对系统脱氮过程进行模拟,求得${n_{{\rm{NH}}_4^ +{\text{-}} {\rm{N}}}} $ =0.314 76,nTN=0.282 21,${K_{{\rm{NH}}_4^ +{\text{-}} {\rm{N}}}} $ =0.128 02,KTN=0.218 59,与水力负荷为0.000 8~0.007 m3·(m2·min)−1的常规生物处理相比,系统内部生物量充足、活性高,物化与生物耦合强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2.
针对碳源偏低城市污水,采用厌氧/限氧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A/LOSBR),在连续(CA)和间歇曝气(IA)模式下,研究了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同步发生所需的最适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在CA模式下,恒定30 L·h-1的气量,进行同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的TN和PO43--P去除率分别为88.5%和95.9%;在IA模式下,恒定30 L·h-1的气量,且曝气百分数(AF)和曝气频率(fIA)值为0.5和24时,曝气量比CA模式节省了23%,该工艺的TN和PO43--P去除率分别为91.1%和92.9%。由此可知,同一气量下,IA模式比CA模式的更经济节能,且IA模式在低AF和高fIA工况下进行的同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过程更稳定持续。 相似文献
153.
针对纤维素产乙醇废水高有机物、高氨氮、难降解的特点,运用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基于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的调试运行,研究反应器运行方式对COD去除和脱氮效能的影响,为日后纤维素乙醇废水处理的工程化提供借鉴。结果表明:通过控制DO(0.5 mg·L-1)、pH(7.6~8.5)和投加碳源等条件,可实现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和转化,最终三氮去除率稳定在70%以上;通过投加不同碳源对比实验,发现乙酸钠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比葡萄糖具有更高的效率;厌氧工艺处理过的纤维素乙醇废水经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后,COD去除率维持在20%上下,表明废水可生化性极低,已不适应生物法处理,须利用化学氧化法才能进一步去除;通过周期实验,发现硝化阶段碱度过量对短程硝化进程影响并不明显,相反充足的碱度是保证硝化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4.
一次性环保餐具发展现状和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的发展状况和它们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叙述了秸杆、甘蔗渣和淀粉一次性餐具的生产现状;分析了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指出了这类餐具至今不能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研制的高效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秸杆、甘蔗渣和淀粉餐具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几十倍。 相似文献
155.
156.
采用熔化分散冷凝法微胶囊技术以蜂蜡为壳材包覆高锰酸钾作为活性添加剂,铵盐、干燥剂、活性添加剂和助燃剂以100:25:2:1的比例混合制备粉末脱硝剂,将其喷入模拟烟气中进行催化还原NOx实验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当模拟烟气流量为4.8 m3·h-1,反应温度600~900℃,氨氮物质的量之比1.15:1,活性添加剂质量分数1.5%,进口烟气NO浓度为500 mg·m-3时,NOx转化率最高,可达90%以上。活性粉末催化还原NOx反应温度窗口宽、NOx转化率高,投资低,有望适应我国中小型燃煤锅炉脱硝需求。 相似文献
157.
采用稳定剂(SR)协同水泥(PC)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以Pb、Zn浸出毒性和药剂吨处理成本为综合指标确定PC和SR的最优配比,并对固化土体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压缩实验和柔性壁渗透实验,探讨固化土体强度以及渗透特性。结果表明,最优配比为SR掺量 2.5%,PC掺量8%;最优配比下固化土体中重金属铅锌的浸出浓度分别降低97.5%和74.5%,均低于固体危险废物浸出标准值。其养护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1 080 kPa,比未固化土体对应值高9.6倍;随着PC掺量增加,固化体的有效黏聚力及有效内摩擦角均不断增大,其中最优配比固化土体有效黏聚力达到216.9 kPa,有效内摩擦角为34.8°。加入稳定剂SR使固化体渗透系数增大,但随着PC掺量增加,渗透系数急剧降低。其中最优配比固化土体渗透系数相对未固化复合污染土体降低一个数量级至10-6cm·s-1,可有效增强土体的防渗阻隔能力,提高稳定化土壤的安全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8.
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饮用水中致嗅物质2-甲基异茨醇(2-MIB)和土臭素(GSM)进行测定。通过调整吹扫温度、吹扫时间、吹扫时捕集阱的温度、六通阀温度和传输管线温度,分析吹扫捕集条件对吹扫捕集效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吹扫捕集条件。2-MIB和GSM的方法检出限(MDL)分别为0.729 ng·L-1和1.037 ng·L-1,方法定量限(MQL)分别为2.187 ng·L-1和3.112 ng·L-1,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2%~108%和88%~104%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6.5%和9.0%.在20~300 ng·L-1的范围内,各异嗅化合物浓度与响应值的线性关系均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出限低,相关性良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城市水资源严重紧缺,再生水作为补给城市河湖景观水体的重要水源,用量逐年加大,随之带来的水环境问题也引起关注,往往需要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程改善水质。然而对于现有的生态修复技术和工程,缺少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其修复效果和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估。通过大量的文献及实地调研,结合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湖的特点,构建了包含环境效益、技术管理与维护及社会经济功能3个系统、7个准则和19个指标的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群组决策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重要性排序前5位的指标依次是:藻类多样性、水生植物覆盖度、DO、TLI、PI(COD)。以北京市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为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综合评分为3.35分,评价结果属于良。陶然亭湖经过水体生态修复后,水生态系统结构较好恢复;所选工程技术适宜;人员及经济投入适中;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正面影响;工程可优后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0.
In this study, organic pollutants in sandy soils are detected using a time domain relectrometry (TDR) probe system and eigendecomposition technique. As a demonstration, four types of organic fluids (motor oil, diesel oil, methanol and ethanol) were examined. Samples were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deionized water and organic fluid contents. For each experiment, reflected signals were captured by an oscilloscope,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identified using eigendecomposition technique. Autoregressive modeling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methods were utilized for calculating the eigenvalues. The most significant eigenvalues were then identified based on their relative magnitud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ted system is sensitive to both water and pore fluid organic contents. For saturated conditions, signature curves were determin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and/or water contents in soil pore flui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