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7篇
安全科学   297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256篇
综合类   724篇
基础理论   119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41.
A 2-dimensional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 is deployed in asimplified CO2 inverse study. Calculated carbon flux distribution for the interval from 1981 to 1997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a terrestrial carbon sink in mid-high latitude area of North Hemisphere.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exists in carbon flux patterns, implying a possible link with ENSO and other natural episodes such as Pinatubo volcano eruption in 1991. Mechanism of this possible link was investigated with statistic metho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 North Hemisphere,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o some extend, could influence the carbon cycle process of land and ocean, thus cause considerable change in carbon flux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correlation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e possible important role of Asia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arbon cycle.  相似文献   
942.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是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的有效补充。以吉林省为例,通过系统研究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现状,发现吉林省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存在体系不健全、黑土地分布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待加强、标准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并推动东北黑土地分布区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协同发展,紧跟政策完善重点区域和流域污染物协同管控标准,强化标准宣贯等发展构想,可为其他地区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构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3.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是治疗人和动物细菌性感染的高效广谱抗菌药,随着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禽畜养殖业的广泛使用,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水体、土壤/沉积物中的污染现状、吸附降解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理研究进展。FQs抗生素的环境行为和风险应从环境多介质层面进行评估,同时应加强对生态毒性机理以及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4.
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分析入手,提出强化分类意识、注重源头减量、优化垃圾清运、采取经济激励和运用科技手段等一系列调整性策略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推进城市环境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45.
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与生态的重视,并催生了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评价.为了更好地进行这两方面的评价,首先分别综述生态风险和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进程,突出主要研究方法的介绍,由此总结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评价的关系以及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生态风险评价主要有健康危险度法、环评指数法、景观生态法、空间统计或地统计法、相对风险模型等方法;生态安全评价主要有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法、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方法、突变级数等方法.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评价是从相反的角度研究生态系统的状况和潜在威胁,生态风险评价偏重细节分析,生态安全评价偏重整体分析.空间和时间尺度的扩大、评价方法的改进、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的可信性检验都是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46.
通过对我国灭火防护服外层材料防火阻燃性能、防护服隔热性能、耐静水压性能及透水蒸汽性、反光带性能标准与欧美国家灭火防护服标准中具体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灭火防护服标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提出我国灭火防护服装标准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4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决定了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经济管理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安全经济管理效益有"滞后效应"的"隐形"性的特点,我们在实践操作中,不但要关心采取哪一种安全管理方案或措施所获得的安全水平最高,减少事故的效果最好,而且也要研究哪种方案或措施能够实现最省时、所投入的费用最少、达到的安全效果最好。实际上是把安全经济管理当作一种投资活动,怎样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化的投资收益。我们既要研究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还要研究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不仅要从局部单位出发计算经济效果,还要从全企业整体出发计算近期和远期的经济效果。在胜利油田推行安全经济管理应搞好"三同时"管理、开展安全管理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安全管理等工作。我们应建立胜利油田安全经济管理效益评价体系,寻找提高油田安全经济管理效益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48.
作者在对60多年来,尤其是近30年生产安全事故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演变规律并对包括"十二五"期间在内的近中期发展趋势做了初步预测。作者认为虽然2010年上半年重大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但仍在"正常"波动范围内,生产安全事故总体风险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应用时间动态序列方法对2010-2020年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职工十万人死亡率和特大事故发生频度3项指标做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死亡人数量总体仍呈波动下降,虽然"十二五"期间内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超出2003年峰值可能性较小,2015年后则可能明显持续下降;职工十万人死亡率十年内继续保持稳定下降,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很小;2010年可能成为近几年特大事故发生频度较高年份,2011年内会有所下降,此后5-10年之内还有再次出现反复风险,但总体保持在8起以下,峰值超出2005年几率很小,特大事故间隔天数的曲线拟合回归分析显示,近中期重特大事故在某一时段频度集中发生的几率仍然较高,对此应保持警惕。作者认为,应急准备欠缺,救援能力不足和应急管理系统存在明显脆弱性是重特大事故频发与伤亡后果严重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生产政策干预时效分析表明:近年来,政策时效干预度持续加强是安全生产形势逐渐稳定好转基本原因之一,但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提示重特大事故频度变化是政策时效干预力度增减的格兰杰原因,即表现为被动性干预,明显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作者建议,我国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应逐步实现由被动的事故推动型向主动的目标拉动型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949.
生态农业模式的环境经济学分析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生态农业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适当的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手段促进其发展。通过案例(四川省大足县稻田养鱼生态模式)分析研究,作者试图建立一种以环境经济学分析为工具,寻求适当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经济促进政策的理论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950.
Examination of a former industrial sludge basin containing organic pollutants showed that the basin had undergone substantial ecological recovery through natural forces following the removal of surface water in 1982. Conventional phases of ecological recovery (plant invasion and succession) have occurred, but the structure of the biodiverse plant community (51 species and 22 families)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at a recovering non-polluted disturbed site. Three plant species (Bermuda grass, mulberry, and sunflower) believed to be early invaders of the basin still persist in large numbers indicating that these species are well suited to cope with normal environmental stresses at this area (i.e. seasonal drought and flood) as well as organic pollutants. There was an indication that early invaders of the site fostered disappearance of contaminants thereby creating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a broader spectrum of plants to grow. Vegetation analyses of naturally vegetated hazardous waste sites hold promise as a screening device for identifying plant speci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worthy of further phytoremediation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