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用环氧苯乙烯和血红蛋白中羧酸基和巯基位的加合物同时测定的方法,对大鼠血红蛋白SO加的进行了体外实 腹腔注射环氧苯乙烯和苯乙烯的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在血红蛋白中所分析的3种加合物(SG,1-PE,2-PE)均随着SO剂量而增加。  相似文献   
62.
随着中国船舶载运危险化学品运输快速增长,危险化学品水上泄漏风险不断增加,而中国目前的化学品水上泄漏应急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对苯乙烯水上泄漏事故后果进行模拟预测,分析其在水上和空气中的扩散范围,其次通过对法国Levoli Sun号苯乙烯泄漏事故和上海417苯乙烯泄漏事故调查和应急处理措施的研究,阐述了此类危险化学品水上泄漏应急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3.
苯乙烯生物滴滤塔生物膜填料的细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培养驯化污泥菌种、陶粒、循环液装置等构建三个生物滴滤塔。测定不同苯乙烯负荷生物滴滤塔装置不同高度生物膜填料的细菌数量分布,认识苯乙烯浓度对填料细菌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膜填料柱细菌数量分布依赖于入口气体苯乙烯浓度和停留时间,在低入口气体苯乙烯浓度(Cin<500mg/m3)时细菌数在柱子底部达到最大值而沿柱子自下而上逐渐降低,受气体停留时间的影响不大;当入口气体苯乙烯浓度Cin=800mg/m3时细菌数在整个柱子上的分布变得相对均匀;而当入口气体苯乙烯浓度超过阈限值Cin=1200mg/m3时细菌分布行为出现了和Cin<500mg/m3时相反的情况,细菌数在柱子顶部达到最大值而沿柱子自上而下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4.
对苯乙烯/环氧丙烷装置进行腐蚀回路划分,并将腐蚀回路中的压力管道按照管径、材质及用途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的组别后进行RBI分析。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压力管道的使用情况、失效机理及剩余使用寿命等确定下一个检验周期和检验策略。以腐蚀回路中的组别作为检验单元,根据其失效可能性及风险等级确定各检验单元的检验比例和检验方法进行在线检验。结果表明:基于RBI分析结果的压力管道在线抽检方法可以验证风险评估的结果,同时还可以满足使用单位对管道的风险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65.
生物焦炭滴滤塔降解苯乙烯废气的中试启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苯乙烯废气既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又属于我国恶臭气体控制的范围之内。其作为一种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具有运行费用低和没有二次污染等优点。采用焦炭填料滴滤塔对苯乙烯废气的处理进行了中试启动研究。启动过程中,进气浓度范围是50~114 mg/m3,去除率为30%~45%左右,最高可达90%左右。所采用的焦炭填料可以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填料,废弃后可作为燃料,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6.
许多有机化合物自身没有致癌毒性,但进入生物体内,经过体内代谢酶的催化后转化成活性中间体,与DNA形成共价化合物.这些间接的损伤会最终导致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检测间接致癌化合物对DNA的损伤,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论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来检测有机化合物苯乙烯对DNA的间接损伤效应,该传感器以层层自组装的方式将光电信号分子、双链DNA和血红蛋白组装在半导体电极上.在H2O2存在的条件下,传感膜中的血红蛋白可将苯乙烯转化为氧化苯乙烯,氧化苯乙烯扩散到膜内,与DNA形成加合物,引起DNA结构变化,导致光电分子光电流信号的增加.实验中,将修饰好的电极置于终浓度为2mM H2O2和2%苯乙烯(体积比)的混合液(pH7.3的磷酸缓冲液配制)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在电解质溶液中进行光电流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光电流信号随着反应时间逐渐升高,在30min后趋于稳定,表明苯乙烯在传感膜上的氧化和DNA的损伤反应基本完成.与反应前相比,反应后光电流增加了40%,并且酶催化苯乙烯生成的氧化苯乙烯经紫外可见光谱得到验证.论文建立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模拟了体内DNA损伤反应过程,能快速有效地检测苯乙烯对DNA的间接损伤效应,有望为有机化合物潜在基因毒性的风险评估提供一个快速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67.
蛋白质加合物作为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索研究用人的静脉血中蛋白质 -环氧苯乙烯加合物作为人接触苯乙烯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用改进的 Ra-Ni方法分析测定蛋白质 -环氧苯乙烯加合物 .收集大白鼠鲜血与环氧苯乙烯体外反应的加合物样品 ,用定量苯乙烯 ,环氧苯乙烯染毒的大白鼠血样品和 2个现场接触苯乙烯的工人静脉血 (石棉厂 ,钢琴厂 )样品 ,测所有样品里的蛋白质加合物 .结果表明体外反应样品 ,所测的蛋白质 -环氧苯乙烯加合物与环氧苯乙烯剂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动物实验样品所测的蛋白质加合物分别与注射环氧苯乙烯 ,苯乙烯剂量呈较好的相关性 ;现场人群的样品 ,所测石棉厂的人群血中蛋白质加合物与接触苯乙烯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钢琴厂的人群血样中所测的蛋白质加合物与接触苯乙烯剂量相关性不明显 .根据蛋白质 -环氧苯乙烯加合物与剂量的关系 ,初步确认用血红蛋白中的半胱氨酸 -环氧苯乙烯加合物作为人接触苯乙烯的分子标志物有可行性 .同时为用蛋白质 -环氧苯乙烯加合物作为人接触低浓度苯乙烯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提供可靠的现场实验数据 .  相似文献   
68.
为了对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WPS)资源化利用,通过对WPS进行催化裂解的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和裂解温度对裂解时间、裂解油产率、苯乙烯回收率以及裂解油纯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种类和裂解温度对裂解反应有着重要影响。裂解温度升高,裂解油产率提高,裂解时间缩短,但苯乙烯选择性下降;低于380 ℃时,氧化钙的裂解油产率和裂解时间优于氧化铝和氯化铝,但苯乙烯的选择性劣于氧化铝和氯化铝;高于400 ℃时,氯化铝、氧化铝和氧化钙的催化活性接近。在实验条件下,WPS催化裂解的最佳催化剂为氯化铝,380 ℃下的裂解时间为25 min,裂解油产率为85.48%,裂解油中苯乙烯含量为80.66%(w),且副产物较少。  相似文献   
69.
苯乙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标准实验动物大型蚤(Daphina magna)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探讨苯乙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和苯乙烯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大型蚤和斑马鱼随增加在含苯乙烯溶液中的暴露时间,半致死浓度呈下降趋势,反映大型蚤和斑马鱼对苯乙烯毒性的耐受程度随时间降低。苯乙烯对大型蚤和斑马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11.35mg/L和121.04 mg/L。本试验分别通过每6h和每4h换水一次获得各时间段的大型蚤和斑马鱼的LC50值,由于在6h和4h内各浓度组中苯乙烯还存在较强的挥发,因此实际的致死浓度小于试验获得的大型蚤和斑马鱼LC50值。根据苯乙烯的毒性和遵循最敏感的原则,苯乙烯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浓度应低于0.11 mg/L。  相似文献   
70.
分别采用熔融接枝法和共混法制备聚丙烯(PP)/苯乙烯(St)改性纤维(PP-g-St)和聚丙烯/聚苯乙烯(PS)改性纤维(PP/PS),研究了熔融接枝条件对St接枝率的影响,考察了PP纤维、PP/PS纤维和PP-g-St纤维对纯苯系物和水中乳化、溶解态苯系物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再生后的重复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P熔融接枝St的最优配比为w(St)=9%,w(过氧化二异丙苯)=0.5%,此时St接枝率为4.7%,且能顺利纺丝;相比于PP纤维,PP-g-St纤维和PP/PS纤维对纯苯系物和水中乳化、溶解态苯系物的吸附量显著提高;吸油饱和的PP-g-St纤维和PP/PS纤维通过离心法再生5次后吸附性能再生率仍能够分别达到82.0%和8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