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73篇
综合类   612篇
基础理论   119篇
污染及防治   171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6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渭河上游天然径流变化及其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贡献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渭河上游入陕西境内的水量不断减少,90年代天然径流量仅为60年代的60%。分析天然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关系,对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渭河上游径流量不断减少,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降水因素的贡献率逐渐增强,成为影响渭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分析天然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47以上,采用假设法,将气温从非降水因素中提取出来,进一步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80年代以前,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80年代以后,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且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其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导致径流减少。  相似文献   
62.
下凹式绿地具有蓄渗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净化雨水、防止土壤侵蚀等优点,且投资少,是一种能同时满足环境、生态、经济等多重效应的新型雨水利用措施;它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匮乏和降雨地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城市内涝.在介绍下凹式绿地对降雨径流控制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下凹式绿地对雨水的蓄渗、净化作用及其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3.
在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下,不同LID设施组合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不相同。为获得小区LID设施的低碳组合布置方案,将LID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和径流总量控制量的比值定义为径流总量控制量碳排放强度,构建了LID设施组合优化布置模型,以甘肃省天水市某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对单一LID设施的碳排放强度进行研究,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小区LID设施组合方案。单一LID设施研究表明:绿色屋顶的碳排放强度最小,为-0.85~-3.38 kg CO2/m3,透水铺装的最大,为0.26~0.77 kg CO2/m3。组合方案的优化结果表明:绿色屋顶占屋面面积54.93%、透水铺装占路面面积66.90%、雨水花园占绿地面积36.30%时,小区LID设施碳排放强度最小,为-1.58 kg CO2/m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91.85%。从低碳建设的角度出发,应优先布置最大面积比例的绿色屋顶,在年径流总量控制量达不到要求时,再优先考虑增加适当面积的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最后考虑。研究成果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低碳布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4.
人工湿地处理皂素废水生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姜是生产“药用黄金”——皂素的主要原材料,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皂素废水是一种难降解、污染物浓度高的酸性废水,目前还没有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废水处理工艺。本文主要采用人工湿地处理经两相厌氧工艺一好氧工艺组合工艺处理之后的废水,以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经过4个月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人工湿地COD平均去除率为47.79%,氨氮平均去除率为75.64%,总磷平均去除率为88.82%。水平潜流型人工湿地作为皂素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
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径流形成机制研究在水文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水文环境以及水文通量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化性导致了水文过程的尺度依赖性和非线性特征,没有对水文过程较为清晰的认识,就不能将某一地区某一流域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简单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和其他流域。开发基于物理过程分布式参数水文模型可以为认识森林植被变化的生态学后效和客观评价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益提供可行的工具。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研究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认识森林影响径流形成机制有助于研究水文学中的尺度问题。研究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水文测验、同位素示踪和动力水文学计算等,研究的空间尺度则为坡面与流域相接合。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①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为变动源区产流机制;②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主要受饱和地表径流、亚表层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控制;③森林流域径流形成机制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④优先流在森林流域径流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黄河上中游天然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上中游天然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河川径流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并对径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黄河径流的变化规律、开发利用管理黄河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7.

为提升稻田周边湿地对农田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的净化效率,有效拦截农田面源污染导致的氮磷流失,采用农业废物稻秸秆为有机碳源与沉水植物组合构建强化湿地系统,共设置不种植苦草且不添加稻秸秆(NS)、只种植苦草(VN)、只添加稻秸秆(SS)和种植苦草并添加稻秸秆(VS)4个处理,研究强化湿地对不同形态氮农田径流的净化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1)在处理以氨氮(NH4 +-N)为主要氮形态的农田径流时,VN和VS对废水中TN和NH4 +-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表明种植苦草是提升湿地对NH4 +-N农田径流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2)处理以硝态氮(NO3 -N)为主要氮形态的农田径流时,SS和VS对废水中TN和NO3 -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表明添加稻秸秆显著提升了湿地对NO3 -N农田径流的净化效果。3)湿地中只种植苦草时对NO3 -N去除效果不佳,只添加稻秸秆时对NH4 +-N去除效果较差,种植苦草并添加稻秸秆对2种形态氮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同时二者对磷的去除效果与只种植苦草的湿地无显著差异。因此,稻秸秆添加强化沉水植物湿地在拦截净化农田面源污染中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68.
综述了环境中典型的结合态与游离态类固醇雌激素的来源、危害以及环境归趋,探讨了其在地下环境(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系统)中的吸附、微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常见的环境雌激素处理方法与危害控制措施.最后,针对目前环境中类固醇雌激素在包气带与浅层地下水中的穿透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未来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9.
全球增温1.5℃和2.0℃对淮河中上游径流影响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应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的预估结果,分析了淮河中上游地区未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一步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定量预估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径流量的影响,并量化了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对月径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淮河中上游年平均气温分别较基准期(1986—2005年)增加1.1℃和1.7℃;年降水量较基准期分别相应增加4%和7%;基于SWAT模型预估的年径流量较基准期分别增加5%和8%。未来气候变化不会改变月径流分布特征,年内径流仍集中在盛夏和初秋(6—9月)。预估的月丰水流量明显增加,尤其当全球增温达到2.0℃后,出现洪涝的风险明显增大。未来降水量和径流量预估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GCMs,在全球增温2.0℃下预估的不确定性更大。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Stationarity of rainfall statistical parameters is a fundamental assumption in hydraulic infrastructure design that may not be valid in an era of changing climate. This study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future increases in short duration rainfall intensity on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natural ecosystems of small watersheds and demonstrates this approach for the Mission/Wagg Creek watershed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Nonstationarities in rainfall records are first analyzed with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e detected trends are extrapolated to build potential future rainfall scenarios. The 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 i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rainfall intensity on design peak flows and to assess future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apacity according to the derived scenarios. While the framework provided herein may be modified for cases in which more complex distributions for rainfall intensity are needed and more sophisticated stormwater management models are available, linear regressions and SWMM are commonly used in practice and are applicable for the Mission/Wagg Creek watershed. Potential future impacts on stream health are assessed using methods based on equivalent total impervious area. In terms of impacts on the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increases in short duration rainfall intensity may be expected in the future but that they would not create severe impacts in the Mission/Wagg Creek system. The equivalent levels of imperviousness, however, suggest that the impacts on stream health could be far more dama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