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343篇
综合类   547篇
基础理论   592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65篇
社会与环境   126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41.
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动态与增汇潜力对理解陆地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西双版纳1993—2006年间森林植被碳储量与碳汇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1993—1994年间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60 770 378.37 t,碳汇增量表现为栎类(Quercus L.)〉经济林〉思茅松(Pinus kesiya)〉其它阔叶〉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密度范围为15.08~74.76 t.hm-2;2005—2006年间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62 347 715.19 t,比1994—1993年间上升2.60%,碳汇增量均表现为其它阔叶〉经济林〉栎类〉思茅松〉桤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其它针叶,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密度范围为8.60~70.90 t.hm-2。(2)2005—2006年间,景洪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23 299 801.23 t,碳密度范围为8.78~73.35 t.hm-2;勐海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14 058 043.42 t,碳密度范围为7.95~59.51 t.hm-2;勐腊森林植被整体碳储量为25 050 562.32 t,碳密度范围为8.46~98.73 t.hm-2。可见,1993—2006年间,西双版纳森林植被起到了重要的碳汇功能,且其碳汇功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42.
采用集水区定位观测方法,对广州市帽峰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暴雨产流特征及水文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冠层对暴雨的截留率为10.6%、对大暴雨的截留率为9.7%;暴雨产流率27.1%、大暴雨36.0%;暴雨发生月的24 d内降雨545.0 mm、常绿阔叶林系统产流率达到48.2%,森林生态系统的拦蓄、调节效益显著;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分别调节3次暴雨的7.1%、6.3%、12.4%,二次大暴雨量的12.5%、8.3%形成为总经输出的基流量,系统的调节效应显著尤其是大暴雨;系统的水文响应逐渐接近蓄满产流特征,以此可进一步计算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容量。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对3次暴雨携N、P、Pb、Cd、Ze具有较强的贮滤机能,其储虑量分别占输入量25.8%、53.1%、60.3%、54.7%、95.1%,体现出常绿阔叶林林生态系统对暴雨水化学具有显著的环境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943.
采用群落生态学和植物化学监测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南沙海岸滩头近6 a生防护林群落的生物量、高温胁迫光合特征、NPP及吸储C、N、S、Pb、Cd、Cu、Hg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海岸6种防护林群落的生物量的平均达到10.7 t.hm-2、NPP达到2.5 t·hm-2·a-1、生长要素表现为速生性生长特征。各种海防林群落的年均吸储空间CO2、NO2、SO2质量分别为4.2 t.hm-2、27.1 kg·hm-2和3.4 kg·hm-2,吸储Pb、Cd、Cu分别为13.2、4.4、0.1 g·hm-2,其生态环境功能已经初步凸显,可有效地减少这些元素在地表和土壤积累、迁移或随地表径流输出至生活环境的危害,对于海岸环境区域是非常有益的。雨季高温(气温t≥35.5℃)胁迫下,海岸路网林群落的优势种群净光合速率日均达到9.8μmol·m-2·s-1且乡土树种高于引进树种,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的日最高净光合速率达到14.3μmol·m-2·s-1,较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高0.4μmol·m-2·s-1、较塞楝(Kaya senegaiensis)高2.2μmol·m-2·s-1,优势树种适宜海岸滩头立地、高温胁迫的光合生理特点,是其速生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44.
采用开路式土壤CO2通量测量系统Li-8100&Li-8150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乡土树种恢复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4种林型的土壤CO2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年均土壤CO2通量为尾叶桉人工林(3.35μmol.m-2.s-1)〉针阔叶混交林(2.66μmol.m-2.s-1)〉乡土树种恢复林(2.09μmol.m-2.s-1)〉常绿阔叶林(1.86μmol.m-2.s-1);旱季土壤CO2通量明显小于雨季。前3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呼吸处理表明,旱季对照组土壤CO2通量均小于相应的去除凋落物组、雨季则相反,全年的对比结果显示,3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呼吸贡献分别达到1.3%、7.1%和10.8%。土壤CO2通量与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且土壤CO2通量温度敏感指数表现为针阔叶混交林Q10最大(3.49),尾叶桉人工林Q10最小(1.95)。  相似文献   
945.
冀北山地山杨桦木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阳  杨新兵  陈波  赵心苗  田超  张建华 《生态环境》2011,20(11):1665-1669
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与量显得极为重要。对冀北山地山杨桦木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a、Fe、K、Mg、Mn、Zn共6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明显发生了变化,化学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化学元素含量排序为Ca〉K〉Mg〉Fe〉Mn〉Zn,其中Mn元素的增长倍数最多。树干径流各项指标均增长很多,化学元素含量排序为K〉Ca〉Mg〉Fe〉Mn〉Zn。枯落物水中K和Ca元素浓度增加最大。(2)大气降雨中Zn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853;K和Ca元素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158、0.163。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Mn元素0.717、Zn元素为1.588、Fe元素为0.553。(3)经过淋洗后水样中各元素的浓度均有所增加,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K、Ca增加较多,Fe、Zn的淋溶量较少。  相似文献   
946.
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华  李浩  陆宏芳 《生态环境》2011,(6):1042-1047
以鼎湖山3个南亚热带森林演替典型阶段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标准化计算公式与服务价格,量化揭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不断增大;但各分项服务功能价值则表现出不同的动态规律与变化幅度,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结构呈现非线性演化特征。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早期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组分是涵养水源的功能价值,而中、后期则是保育土壤。人工林营造可以有效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而保育演替中、后期森林则对于大气CO2收和土壤保育而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47.
岷江下游小型集水区3种人工林对降雨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静  张健  杨万勤  简毅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0):2871-2878
为了解人工林对大气污染物质的过滤作用,分析研究了2011年11月10日到2012年3月4日期间7次降雨中,岷江下游 (五通桥段)一个小型集水区中水杉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和巨桉人工林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的4种重金属 (Cd、Cu、Pb、Zn)含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大气降雨、穿透水和树干茎流重金属含量呈现一致的规律,按平均值大小排列为:Zn>Pb> Cu >Cd.3种人工林穿透水重金属含量差异不显著,水杉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树干茎流中重金属Cd、Cu和Pb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巨桉和水杉人工林对重金属Cd和Zn有较强的过滤作用,杉木林和巨桉林对重金属Cu和Pb的过滤作用较强.Pb在3种人工林中的含量均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3种人工林穿透水和树干茎流Cd、Pb和Zn的淋溶系数小于1,为负淋溶,杉木树干茎流Cu的淋溶系数大于1,为正淋溶.大气降雨重金属含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水杉人工林穿透水Cu含量、杉木人工林穿透水Cd和Cu含量、巨桉人工林穿透水和树干茎流Cd和Cu含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48.
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养分流失特征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三峡库区蓄水后,库区部分支流速度变缓,小流域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库区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以兰陵溪小流域的一个封闭式集水区为研究对象,监测集水区尺度典型降雨条件下氮磷流失的过程和负荷,比较不同养分流失途径,结果表明:①TN的浓度随着径流量的增加的逐渐降低,降雨停止后缓慢上升,而TP的浓度随着径流量的增加而迅速升高,降雨停止后则迅速下降;②TN的负荷流失过程和降雨量关系较为密切,TP的负荷流失受降雨强度影响较大,N素的流失以溶解态为主,而P素则以颗粒态为主;③地表径流是研究区P素和N素流失主要途径,同时壤中流对N素流失的影响也非常大;④N和P各形态的流失负荷与径流量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⑤集水区TP的年流失负荷为28.94 kg·(a·km2)-1,TN的年流失负荷为1 040.41 kg·(a·km2)-1。  相似文献   
949.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资源概念向森林资源资产概念的演进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与自然关系逐渐从单纯索取向相互依存转变的实际表现。对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研究,对于优化森林资源资产配置,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认为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产权意识、产权界定、产权管理和产权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上。在对其深层次原因和加剧“三农”问题严重性的负面影响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提高行为主体的产权意识和生态意识;重新对森林资源资产产权进行科学和系统的界定;明确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的责权利边界;建立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森林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体制;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管理制度;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补偿机制;建立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动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