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9篇 |
免费 | 296篇 |
国内免费 | 150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9篇 |
废物处理 | 326篇 |
环保管理 | 170篇 |
综合类 | 2198篇 |
基础理论 | 635篇 |
污染及防治 | 747篇 |
评价与监测 | 177篇 |
社会与环境 | 21篇 |
灾害及防治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81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123篇 |
2017年 | 164篇 |
2016年 | 202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195篇 |
2013年 | 307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242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198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238篇 |
2006年 | 218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负载型燃烧催化剂La_(0.8)Ce_(0.2)CoO_3/Ce_(0.8)Zr_(0.2)O_2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复合氧化物La0.8Ce0.2CoO3为活性组分,Ce0.8Zr0.2O2固溶体为载体,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出负载型燃烧催化剂La0.8Ce0.2CoO3/Ce0.8Zr0.2O2。用XRD、BET和SEM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焙烧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H2S存在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表面形成了均一的钙钛矿相;该负载型催化剂对二甲苯完全氧化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和强的抗H2S毒化能力。这可能是载体与负载组分之间密切的协同作用所导致。 相似文献
232.
以磷钨酸为光催化剂,在紫外灯照射下,对甲基橙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考察了几种阴阳离子对磷钨酸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的影响。结果表明:Mg^2+、Ca^2+、NO3^-、SO4^2-和CO3^2-均对催化活性有促进作用,其中Mg^2+和Ca^2+仅有微弱的促进作用;NO3^-和SO4^2-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也有所增加;CO3^2-则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呈下降趋势;Mn^2+、Al^3+和Cl^-对光解反应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且Al^3+和Cl^-随着其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33.
大气低分子有机酸研究方法及其前沿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大气有机酸的研究历史、现状和目前存在问题及可能取得研究进展的方法。低分子有机酸是大气中重要的微量挥发性有机碳组分,它们广泛存在于大气对流层中,对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对大气有机酸的研究都是基于其含量的分析,尽管这一研究手段对有机酸的认识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含量的分析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于当前人们对大气有机酸生物地球化学认识的需求。由于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示踪作用,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利用有机酸中碳同位素的测试分析方法来研究其循环过程。这一方法涉及水溶液中有机酸的萃取过程。由于其近发、半挥发性和其易污染性,常规的萃取方法不能应用于有机酸的萃取。最近出现的固相微萃取技术为有机酸碳同位素组成的准确分析研究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利用这一方法探索有机酸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有可能为大气有机酸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从而使该领域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234.
以锗烟尘氯化蒸馏后的废盐酸为原料,以废铁为还原剂,使废酸中的有价金属锗以还原态沉淀富集在渣中,强化氧化氯化蒸馏回收四氯化锗,锗的综合回收率达94.10%。同时生产净水剂用液体氯化铁产品。 相似文献
235.
聚磷菌厌氧时吸收乙酸和丙酸的代谢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中存在过多的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聚磷菌(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因为能过量吸收磷而倍受关注。厌氧时,聚磷菌能大量吸收污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为好氧吸磷做准备。经过总结在厌氧条件下,聚磷菌Accumulibacter吸收乙酸和丙酸代谢转化的化学计量方程,并对模型中系数、还原力的产生、糖原降解途径以及厌氧条件下最终产物PHA的组成进行了讨论,得出挥发酸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且糖原经过ED途径提供还原力,多聚磷酸盐水解提供ATP和释放磷酸盐于体外,最终产生PHA的假设过程。但是,经过众多模型试验,一些假设仍没有得到最后的结论,所以应该进一步用富集程度较高的污泥进行精确研究。本文最终希望利用聚磷菌的代谢模型在工程运用中发挥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236.
贵州省遵义地区降水中低分子有机酸及其来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甲酸和乙酸是大气对流层中广泛存在的低分子有机酸.降水中有机酸的研究是认识C、H、O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酸雨成因的重要内容.贵州省遵义地区是我国酸雨高发地区,在遵义市进行了为期1 a的降水采集,并利用离子色谱法和原子吸收法分别对降水中主要阴离子(包括有机和无机)和阳离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pH的年均值为4.11,表明遵义市酸雨形势依然严峻;甲酸和乙酸的的雨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9.29 ìmol稬-1(范围:0.15~46.14 ìmol稬-1)和6.47ìmol!L-1(范围:0.02~19.11 ìmol稬-1),占阴离子总址的4.10%,二者的相天系数达到0.86.说明甲酸和乙酸具有共同的来源.在一次降雨事件中,有机酸的浓度一般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在降雨中后期有时会出现上升的现象,表明有机酸主要来自云下淋滤作用,少数情况下来自大气远距离的传输.遵义市区的山间盆地地形、高湿度、低风速、以尘埃为主的大气污染物等特点为有机酸来源于当地创造了条件.应用气液平衡的原理,提出了降水中甲酸、乙酸比值(F/A)aq的有机酸来源判定方法.发现遵义降水中的有机酸春季和冬季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释放.夏季和秋季则主要来自植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237.
238.
239.
240.
Yuhong SU Xueyun YANG Cary T CHIOU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008,2(4):468-474
To access the influence of a vegetation on soil microorganisms toward organic pollutant biogegr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hizospheric effects of four plant species (sudan grass, white clover, alfalfa, and fescue) on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in-situ pyrene (PYR) biodegrad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piked PYR levels in soils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soil without planting. With equal planted densities, the efficiencies of PYR degradation in rhizosphere with sudan
grass, white clover, alfalfa and fescue were 34.0%, 28.4%, 27.7%, and 9.9%, respectively. However, on the basis of equal root
biomass the efficiencies were in order of white clover >> alfalfa > sudan > fescue. The increased PYR biodegradation was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bacterial population and activity induced by plant root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species and biomasses
were elucidated in terms of microbial phospholipid ester-linked fatty acid (PLFA) biomarker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reveal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LFA pattern in planted and non-planted soils spiked with PYR. Total PLFAs in planted
soil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planted soils. PLFA assemblages indicated that bacteria were the primary PYR 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and that Gram-positive bacteria exhibited higher tolerance to PYR than Gram-negative bacteria di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