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1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篇 |
废物处理 | 23篇 |
环保管理 | 14篇 |
综合类 | 219篇 |
基础理论 | 45篇 |
污染及防治 | 72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酞酸酯类化合物增溶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六种酞酸酯类化合物(五种脂肪链酞酸酯和一种苯基酞酸酯)进行了增溶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表观浓度(Cs)小于临界胶速浓度(CMC)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四种酞酸酯(DMP和DPhP除外)有一定程度的增溶作用;当Cs大于CMC时,对六种化合物的增溶性显著增强.其增溶性(St/Sw)随Cs增大而线性递增:当Cs<CMC时,St/Sw=a+Kmn·Cs,r>0.90,n=5;当Cs>CMC时,St/Sw=a+Kmc·Cs,r>0.99,n=5. 各化合物增溶系数随各自固有水溶性(Sw)减小而增大(苯基酞酸酯有所反常),lgKmn和lgKmc与各自lgl/Sw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本文进一步对增溶机理进行了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72.
表面活性剂对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在黄土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2,4-二氯苯酚、2,4-二硝基苯酚和苯甲酸三种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在天然黄土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黄土中的吸附行为。讨论了DH值、离子强度和二价重金属阳离子对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在改性黄土中吸附的影响。提出了可离子化有机化合物在改性黄土中的吸附模型,吸附等温曲线可分解为两条分别代表离子和非离子形态的等温吸附曲线;其吸附行为可用双模式吸附理论来解释。在2,4-二硝基苯酚共存时,苯甲酸在改性黄土中的吸附量减小,证明竞争吸附的存在。 相似文献
73.
74.
表面活性剂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单一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增溶机理及无机离子对表面活性剂增溶能力的影响,综述了化学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由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今后应加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5.
76.
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剩余污泥产酸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批式反应器中研究了常温下2种(两性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剩余污泥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表面活性剂均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剩余污泥生产有机酸的产量.在污泥发酵的第4天,0.1g·g-1(表面活性剂与污泥干重比,下同)的两性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分别使剩余污泥生产有机酸的浓度达到226.4和861.4 mg·L-1(以COD计,下同),而空白试验中生成的有机酸浓度仅为3.2 mg·L-1.同时,剩余污泥的有机酸产量随表面活性剂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低于0.2 g·g-1时,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处理的剩余污泥中有机酸浓度仅为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的剩余污泥中有机酸浓度的50%;当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增至0.3 g·g-1时,两者的有机酸最大产量接近.此外,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加入量对有机酸的组成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78.
79.
80.
Yunan Chen Yi Yang Bolong Xu Shunhao Wang Bin Li Juan M Jie Gao Yi Y. Zuo Sijin Liu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7,29(12):100-114
Environmental exposure and health risk upon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e family of mesoporous carbon nanomaterials(MCNs) is a rising star in nanotechnology for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with versatile applications in electronics,energy and gas storage, and biomedicine. Meanwhile, there is mounting concern on their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s due to the growing production and usage of MCNs. The lung is the primary site for particle invasion under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nanomaterials. Here, we studied the comprehensive toxicological profile of MCNs in the lung under the scenario of moderate environmental exposure. It was found that at a low concentration of 10 μg/mL MCNs induced biophysical inhibition of natural pulmonary surfactant. Moreover, MCNs at similar concentrations reduced viability of J774 A.1 macrophages and lung epithelial A549 cells.Incubating with nature pulmonary surfactant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cytotoxicity of MCNs.Regarding the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MCNs activated macrophages in vitro, and stimulated lung inflammation in mice after inhalation exposure, associated with lung fibrosis.Moreover, we found that the size of MCN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gulating cytotoxicity and pro-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this nanomaterial. In general, larger MCNs induced more pronounced cytotoxic and pro-inflammatory effects than their smaller counterparts. Our results provided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toxicological profil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s of MCNs, and suggested that fine-tuning the size of MCNs could be a practical precautionary design strategy to increase safety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this nanomateria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