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189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vulnerability of major-hazard industrial plants to natural hazard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emergent issue whose importance is underlined by the Sendai Framework, establish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Tohoku earthquake of 2011, in Japan. Hence, seismic risk analysi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as testified by the intense research activity that characterized the last years. In this respect,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can represent a valuable tool able to strongly help the decision-making phase. Along this main vein, optical fibers (OFs) represent a class of sensors able to both monitor critical conditions, as leakage of hazardous material, and activate safety barriers, if any. More precisely, optical fibers represent an economic solution, whose characteristics appear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dangerous environments like major-hazard plants. However, investigations relevant to their use for seismic monitoring of chemical/petrochemical plants are rather limited, especially when subject to strong dynamic excitations. As a resul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analysis of optical fiber Bragg gratings (FBGs) applied to bolted flange joints (BFJ) under cyclic loadings. More precisely, two experimental programs, i.e., a cyclic test on a single BFJ and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on BFJs of a multicomponent system,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onitoring systems in detecting hazardous conditions and, thus, their potential use in conjunction with safety barriers.  相似文献   
72.
卤代苯对湛江叉鞭金藻联合毒性的QSAR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测定了以卤代苯为代表的非极性麻醉型混合有机化合物对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的联合毒性效应,探讨了混合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mix)的理论计算模型用于表征藻类联合毒性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以卤代苯为代表的非极性麻醉型有机化合物对藻类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采用QSAR模型:log1/EC50M=0.723logKowmix+0.740(n=48,r 2=0.860,SE=0.134,F=283.054,P<0.001)定量描述以卤代苯为代表的非极性麻醉型混合有机化合物对湛江叉鞭金藻的联合毒性,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3.
为降低危化品运输风险,从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道路选线模型、技术应用、应急联动机制及平台建设、统一联控监管平台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单一应用与综合应用的归类和对比,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获取精确连续数据,考虑多种外在变量来完善评估模型,注重理论、技术和监管资源的综合应用,发展大区域联控平台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4.
基于材料与连接构件层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既有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成果,主要包括腐蚀后的标准试件的单调拉伸、滞回性能退化分析,以及梁柱节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力学性能退化模型,通过进行总结及对比分析后,为复杂环境下工程钢结构给出研究方向,同时也对我国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5.
用QSAR模型预测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苯酚与11种取代苯酚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毒性单位比为1:4,1:1,4:1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苯酚和取代苯酚的二元混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以相加作用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12种苯酚类化合物的单一毒性建立了QSAR方程: -lgEC50=6.158-0.279pKa,对混合物中取代苯酚的毒性进行了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6.
采用体内染毒的方法,以鲤鱼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为指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对硫磷与氯乐果、甲胺磷涕灭威之间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些农药之间均产生较强的协同作用,但是两种农药以不同比例加入,其产生的毒性效应有明显差别,涕灭威/对硫磷之间的协同作用要强于同类农药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介绍了在某钢筋混凝土污水处理集水井施工中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保证水池强度和抗渗等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8.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是监测数据准确性、可比性的重要保障.在区域大气联合观测项目中,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管理机制和技术措施两部分,但目前我国对这类项目质量保证尚无统一标准.针对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简称"大气攻关项目")外场观测任务量大、承担单位多、监测项目复杂的特点,为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避免出现由于监测和质控方法不统一造成的数据可比性差、结果矛盾的问题,提出了大气攻关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机制.其中,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制定总体要求(技术文件、监测项目及质控要求)、外场观测质量保证(内部质量管理体系、项目外场观测质量保证体系)、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实验室遴选、项目实验室分析多级质量保证体系、实验室比对和飞行检查)和数据质量控制(数据线上审核、项目实验室分析质控报告、项目数据质量评价)4个方面.管理机制为项目管理办公室、质控实验室和承担单位三级主体,两级监督的分级管理模式.通过项目实践,项目质量保证体系达到了保证观测数据准确性、可比性的预期效果,为揭示区域雾霾形成机理、突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为区域大气联合观测项目的数据质量保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9.
探讨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手术采用前内,外双侧弧形切口,锐性探查内外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及踝穴,外翻踝关节,直视显露后踝骨折块,清理后踝周围的瘢痕组织,用刀尖探查后踝原始骨折线,清理骨折断端,复位、固定后踝.以骨嵴为标志,恢复外踝的正常长度和力线,并用1/3管型钢板固定.内踝用螺钉或张力带固定,术后10~12周开始部分负重;手术治疗伤后76d内三踝骨折,锐性探查原始骨折线,直视下复位后踝骨折块.保留腓骨的正常长度,旋转和力线可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临床疗效.参7.  相似文献   
8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和核心议题。本文着重从“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新的认识视觉 ,通过构建物流循环结构和剖析人与自然的相依关系 ,探索两者之间物质、能量转化的协同机理与和谐准则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