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5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40篇
安全科学   260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2058篇
综合类   2140篇
基础理论   760篇
环境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147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1555篇
灾害及防治   1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490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427篇
  2006年   431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342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田—畜禽生产系统可持续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动态及其可持续性,以福建典型山区德化县为例,构建废弃物能值比例、环境污染能值负产出等指标,运用能值理论定量分析德化县2007—2016年农田—畜禽生产系统投入产出、环境负荷及可持续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德化县农田—畜禽生产系统能值投入以购买能值为主,占能值总投入的68%~79%,水资源能值约占21%~31%;畜禽子系统能值产出占72%以上;能值密度在2.68×1012~3.33×1012 sej·m-2之间波动上升,净能值产出率下降40%,环境负荷明显加重,2015年以来有所减轻;可持续发展指数在2007—2010年短暂上升后快速下降,由1.14降至0.42。从构建的指标来看,系统废弃物能值比例有所下降,环境污染能值产出减少约22%,综合经济效益和废弃物利用情况,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状况逐渐好转。德化县目前正处于农田—畜禽系统产出结构调整期,应增加系统内部反馈能值用量,控制化肥、饲料投入,提高废弃物利用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
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晋陕蒙甘宁这一典型能源富集区各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使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分析方法和ESDA空间分析方法,探索该地区市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该地区的市域经济发展差距在波动中下降;(2)各等级城市在不同时期演化规律截然相反,随时间推移,除低等级之外的各等级城市均表现出较高的等级下降风险;(3)该地区城市的市域经济水平曾存在一定空间负相关,到2015年这种关系则不再显著;(4)该地区呈现以局部为核心区的格局,但西部地区明显趋冷;(5)市域经济系统整体处于耦合协调度较低的状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突出。  相似文献   
43.
封志明  江东  雷梅  李宇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1817-1829
资源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多学科横向发展的新学科领域,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等学科特点。研究适应新时期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资源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在梳理资源科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内外高等院校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学科体系建设、课程及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我国资源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就与不足,以期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44.
重大的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设想或实施往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各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文章认为任何重大资源开发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资源规律和经济规律,必须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地缘政治关系,开展前期深入的系统性综合调查,进行生态安全与资源工程安全评价和交叉学科论证,并对其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建议:未来的资源环境工程建设要谨防“大跃进”,要科学认识自然资源系统规律,守护好美丽的地球家园;要切实履行资源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提倡基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态度的学术争鸣,科学问题最好还是由科学家去讨论;一些争议大的科研课题慎用公益性研发经费来支持。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角度论述了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产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6.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depends upon routine and defensible 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 (CEA). CEA is the process of predic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development relative to an assessment of exist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oretically, it provides an on-going mechanism to evaluate if levels of development exceed the environment's assimilative capacity; i.e., its ability to sustain itself. In practice, the link between CEA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realized because CEA concepts and methods have developed along two dichotomous tracks. One track views CEA as an extens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EA) process for project developments. Under this track, stressor-based (S-B)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where the emphasis is on local, project-related stressors, their link with aquatic indicators, and the potential for environmental effects through stressor-indicator interactions. S-B methods focus on the proposed development and prediction of project-related effects. They lack a mechanism to quantify existing aquatic quality especially at scales broader than an isolated development. This limitation results in the prediction of potential effects relative to a poorly defined baseline state. The other track views CEA as a broader, regional assessment tool where effects-based (E-B) methods specialize in quantification of existing aquatic effects over broad spatial scales. However, the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of E-B methods are limited because they are retrospective, i.e., the stressor causing the effect is identified after the effect has been measured. When used in isolation, S-B and E-B methods do not address CEA in the context necessar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if the strengths of these approaches were integrated into 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CEA, an operational mechanism would exist to better monitor and asse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aquatic resourc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conceptual basis of CEA in Canada including existing methodologies, limitations and strength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grating project-based and regional-based CEA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47.
The complexity of today’s research problems increasingly demands that scientists mov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ir own discipline. In this special issue, the basics of a transdisciplinary framework are established and problems analyzed in a specific discipline are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in this transdisciplinary network. The intent has been to go beyond only statement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nabling early stage researchers to work across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to show that important discoveries are being mad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isciplines. Embedding various research projects in a more global framework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or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especially for early stage researchers) and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sustainable research.  相似文献   
48.
构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0—2019年安徽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计算评价指标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全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改善趋势,耦合协调度集中分布在0.393~0.765,基本处于良好协调或低水平协调阶段。全省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指数均大于经济发展指数。省会城市、沿江江南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地区。工业"三废"排放量、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是影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建议通过改善这些方面进一步提升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水平。  相似文献   
49.
滨州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真 《干旱环境监测》2006,20(4):215-218
重点研究了该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淡水生物多样性、陆生和海岛等高等植物多样性、陆栖动物多样性与特点。分析了其破坏现状及原因,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可持续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50.
介绍了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近年来在拓展监测能力,提升监测现代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实施目标管理等方面采取的举措,指出在我国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环境监测站应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为管理服务的前瞻性、监测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及实施环境决策的支持性作用,积极推进环境监测事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