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4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51.
阐述了茶油加工工艺及生产流程,分析了茶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污染源、废气污染源、固废污染源和噪声污染源,结合国外内茶油生产加工和环保实践,针对性地提出了废水、废气、固废、噪声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对策,分析了环境风险可信事故,并提出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探讨了清洁生产合理化建议,为茶油生产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治理和日常环境监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2.
基于GIS的贵州省茶园生态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利用GI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喀斯特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初步划分茶叶种植适宜地和不适宜地。选择对茶叶生长密切相关的地形地貌(海拔、坡度、坡向)、气候条件(光、热、降水条件及空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条件(土壤pH值)等8个生态评价因子,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因子权重,应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模块实现贵州茶园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适宜茶叶种植的面积为32417.00km2,占国土面积的18.40%,其中非常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面积为10618.00km2,占国土面积的6.03%;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面积为11554.00km2,占国土面积的6.56%;比较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面积为10245.00km2,占国土面积的5.81%;不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面积为143735.45km2,占国土面积的81.60%。以上评价结果将为贵州茶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3.
为明晰土壤酸度与团聚体交换性酸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和53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对土壤酸度及其团聚体交换性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pH逐渐降低,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各植茶年限土壤0~20 cm土层pH均低于>20~40 cm土层,而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且交换性氢含量在植茶23 a后的增幅可达21.29%. ②土壤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升高,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随植茶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升高. ③各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均远低于交换性铝.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各植茶年限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均呈升高的趋势,而交换性铝的分配比例则呈降低趋势. 0~2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均以植茶53 a时较高,为17.97%~19.69%;>20~4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氢的分配比例以植茶16 a时较高,为19.51%~22.77%,而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铝的分配比例则呈相反的趋势.研究显示,长期植茶会导致土壤酸化,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pH逐渐降低,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和交换性酸含量均升高,不同粒径团聚体对交换性酸的保持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4.
粤东凤凰山茶区土壤氟化学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张伟 《环境化学》2011,30(8):1468-1473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对粤东凤凰山茶区12个较大型茶园共60份土壤样品氟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土壤中氟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的规律为残余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态〉水溶态〉可交换态.水溶态氟含量与可交换态氟含量、残余态氟含量及总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而铁锰结合态含量与有机束缚态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残余态与总氟之间...  相似文献   
55.
从群落生态学的角度对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农家茶园的调查,获得了关于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个体数量及其物种数等数据.结果表明,4-5月份茶园一般不需要进行施药防治,此时天敌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多,对害虫起控制作用,这一时期应做好害虫测报和防治准备,为茶农防治茶园害虫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6.
实验利用提取茶多酚后的废茶以微波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研究磷酸活化剂浓度、微波功率、微波辐照时间、浸渍比等因素对制备的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分别通过单一因素分析及正交实验,找到制备活性炭的最佳条件:微波功率700W、辐照时间8min、磷酸浓度20%、磷酸/样品浸渍(质量)比3:1。利用该最佳条件制备的活性炭,验证实验表明:亚甲基蓝吸附值均〉75.12mg/g,活性炭平均回收率达到65.28%。  相似文献   
57.
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模拟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北英山、大悟、竹山、赤壁和浙江杭州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一定量的CaCO3、CaO、Ca3(PO4)2、CaCl2和CaSO4来调控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结果表明:英山、大悟和竹山茶园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CaCl2或CaSO4均可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英山和大悟茶园土壤中可施加1~2 g·kg-1的CaCl2或...  相似文献   
58.
热带地区雨热条件丰富,硝化过程产生的硝态氮不利于氮素养分的保持,同时会带来氮氧化物排放等环境负面效应.橡胶树和茶树在热带地区广泛种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硝化速率和氮氧化物排放的差异尚不清楚.以海南白沙地区典型橡胶林和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5 a (T5)和15 a (T15)茶园土壤和附近橡胶林(XJ)土壤,设置低(50% WFPS-L)和高(80% WFPS-H)两种不同水分含量,在25℃进行71d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水分含量对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橡胶林改为茶园后,在高含水量条件下,显著降低了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2O排放,整体呈现XJH>T15H>T5H的趋势,XJH处理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2O排放分别高达4.2 mg ·(kg ·d)-1、1.4 mg ·kg-1和14.3 mg ·kg-1(以N计);在低含水量条件下,茶园土壤显著降低了土壤NO排放,N2O排放在各土壤间差异不显著,净硝化速率在XJ和T15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NO排放和净硝化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②XJH净硝化速率高于XJL,茶园土壤呈相反趋势;XJ和T15的NO排放对水分的响应和净硝化速率趋势一致,高硝化速率促进NO排放,而T5处理NO排放受含水量影响不显著;相比低含水量处理,高含水量各处理显著促进N2O排放.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pH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2O排放的关键因子,高含水量条件下橡胶林转为茶园的种植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9.
茉莉酸受体蛋白COI1(coronatine insensitive 1)是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鉴定分析茶树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家族,预测其潜在的分子功能,了解茉莉酸受体COI1基因在乌龙茶加工中应答胁迫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茉莉酸受体COI1进行家族成员鉴定,氨基酸序列、结构域、基因结构、进化分析以及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结合实时荧光定量分析CsCOI1基因在乌龙茶加工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茶树茉莉酸受体CsCOI1家族有两个成员,均含有F-box和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RRs)两个结构域;单子叶、双子叶的COI1蛋白各聚一支,且与蜜柑进化关系较近;茶树COI1基因家族两个成员均含有3个内含子,启动子顺势元件主要有胁迫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以及光响应元件;转录组数据说明茶树CsCOI1基因具有较强的组织表达差异性.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CsCOI1a基因在室内萎凋后表达显著上调,且15 min、30 min日光萎凋后CsCOI1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同时茉莉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推测CsCOI1基因可能通过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乌龙茶加工中萎凋的胁迫响应过程,该结果可为乌龙茶加工品质调控奠定基础.(图8表2参30)  相似文献   
60.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ntiproliferative properties of extracts of five plants on breast cancer cells (MDA-MB-231) and their effects on antioxidant activities. The total phenol contents of the extracts were determined to establish a correlation to their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which were evaluated by the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viability assay. Enzymes involved in oxidative stress were also determined. Total polyphenol contents of the five extracts varied from 170 to 440 mg L?1 of gallic acid per mg of extract with the highest value for the extract of Sida cordifolia. Cell growth inhibition was observed within 24 h, with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values ranging from 7.3 to 25 mg L?1 depending on plant extract. At concentrations between 100 and 200 mg L?1, all the extracts exhibited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in time-dependent and linear manner. The activitie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of cells treated for 24 h with the extract of S. cordifolia were 3.5 U per mg protein and 8 mole H2O2 consumed per min per mg protein higher than those of cells treated with an extract of Viscum alb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