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4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Despite the popularity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D) as a job cre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strategy in South Africa, many LED projects have not proved to be sustainable in the long-run, especially where human systems interact with biological on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ility and L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emerging honeybush tea industry in the Eastern Cape. Data were gathered from provincial as well as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documents and reports, and via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The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Connelly’s [(2007). Mapp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contested concept. Local Environment, 12 (3), 259–278] three pronged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lens through which to view the local industry.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industry offers many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cluding job creation in poorer, rural households; sustainable wild harvesting using a permit system; commercial cultivation; potential to develop social capital; potential for community-based LED; and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There is currently no reliable data on the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which is needed to guide quota allocations for entrepreneurial harvesters harvesting from wild stocks; possible biodiversity loss; and enforcing the permit scheme is proving difficult in remote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82.
生物表面活性剂茶皂素离子浮选去除废水中镉离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生物表面活性剂茶皂素作为离子浮选剂去除废水中镉离子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去除率和富集比的物理因素(包括溶液初始pH值、C茶皂素CCd2+(摩尔比)、离子强度(NaCl和NaNO3))和动力学参数(包括浮选时间和通气量)进行了考察.C茶皂素CCd2+=2∶1,pH为6.0,通气量为0.15L·min-1时得到了最佳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85.87%,Cd2+的富集比达到19.43;而在C茶皂素CCd2+=2∶1,pH为8.0,通气量0.15L·min-1时,Cd2+去除率达到70.97%,富集比高达32.17.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强,镉离子去除率和富集比显著降低.泡沫浓缩液中加碱回收Cd2+,回收率为79.62%.  相似文献   
83.
日照茶树种植区土壤pH值及养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支持下,通过对日照市茶树种植区1982年和2003年土壤养分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茶树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2003年在研究区采集104个土壤剖面点,对土壤的主要养分进行了分析.在ARCGIS下进行Kriging插值形成各养分分布图,然后对照1982年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各养分的差值分析.结果显示,茶树种植20a,土壤全N、有效P、速效K有增加的趋势,且明显高于非茶树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但茶树种植区高于非种植区.全市土壤pH值有下降趋势,但茶树种植区下降较大,幅度在0.83~1.98之间.  相似文献   
84.
采集了安溪某茶园一条垂直剖面土壤样(深度160 cm,共16个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测定了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研究了剖面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稀土元素总量范围为165.38~229.91 mg/kg,其平均含量高于中国土壤和世界土壤的平均值;土壤中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其稀土元素组成特点表现为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Eu呈负异常,Ce呈正异常;稀土元素的富集因子平均值的分布范围为0.28~1.34,稀土元素均处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本研究为了解安溪茶园中稀土含量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现有茶园的治理和后备茶园基地的合理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徐仁扣  赵安珍  姜军 《生态环境》2011,(10):1395-1398
用采自江苏溧阳种茶13 a和34 a的茶园黄棕壤表土和种茶54 a的茶园土壤剖面研究了酸化对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茶13 a和34 a,表层土壤发生明显酸化,但土壤2∶1型黏土矿物的质量分数和CEC均与荒地土壤相似,说明酸化没有对黏土矿物转化和CEC产生明显影响。但种茶54 a后土壤发生进一步酸化,表层和表下层土壤pH降至3.79和3.70。土壤2∶1型黏土矿物质量分数随采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岭石质量分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表层和表下层土壤的严重酸化加速土壤2∶1型黏土矿物向1∶1型高岭石的转化,这导致表层和表下层土壤CEC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86.
间种高粱及施用大颗粒尿素对茶园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珂彬  刘新亮  康曼  王毅  沈健林  李勇 《环境科学》2020,41(5):2434-2444
茶园施肥量大、氧化亚氮(N_2O)排放系数高,且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使茶园成为重要的农业N_2O排放源,亟需有效的茶园N_2O减排措施.本研究在我国中亚热带典型丘陵茶园,通过设置间种高粱、施用大颗粒尿素和常规施肥3种管理措施,观测不同管理措施下茶园土壤N_2O及相关环境因子动态,旨在解析茶园土壤N_2O排放的主控因子和明确提出的减排措施的有效性. 2 a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①茶园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化学性质、温度及降雨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交互作用对N_2O排放影响最大,土壤化学性质中的NO~-_3-N含量是决定N_2O排放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茶园土壤N_2O减排研究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减小土壤中的NO~-_3-N含量;②间种高粱在未影响茶叶产量的前提下减少了51.2%的N_2O排放,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角度看,间种高粱是本研究中最佳的茶园管理措施;③施用大颗粒尿素在提高29.5%的茶叶产量同时减少了34.7%的N_2O排放,从兼顾经济效益及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角度看,茶园中施用大颗粒尿素则是本研究中最佳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87.
氮肥深施及间种白三叶草对茶园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园施氮(N)量大、N_2O排放量高,是重要的N_2O排放源,开展茶园的N_2O减排研究十分有必要.本研究在位于我国亚热带丘陵区的典型茶园,通过设置常规施肥、氮肥深施和间种白三叶草这3种处理,观测不同施肥及管理措施下茶园土壤N_2O排放及其相关土壤环境因子动态,旨在明确不同措施对茶园N_2O排放的减排效果,并解析相关影响因子.通过3 a的田间试验表明,亚热带丘陵茶园具有较高的N_2O排放,N_2O-N年累积排放量高达5. 1~10. 1 kg·hm-2.N_2O排放主要发生在春夏季,当土壤温度低于15℃,其排放主要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当温度高于15℃,则主要与土壤含水量、土壤NH4+-N和NO3--N含量呈正相关.三年间茶园间种白三叶草较常规施肥未显著影响N_2O排放,肥料深施在降雨量较高年份增加了茶园N_2O排放,间种白三叶草和肥料深施未显著影响茶叶产量.本研究表明,亚热带茶园间种白三叶草减排N_2O的效果不显著,不减少氮肥用量下氮肥深施未能降低N_2O排放,今后有必要研究肥料深施配合氮肥减量来减排N_2O.  相似文献   
88.
菊花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品,但其干燥过程及加工工艺不当会造成菊花茶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和硫磺矿伴生的重金属砷。以市售菊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硝酸-双氧水消解体系,高压密闭消解系统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测定了其中砷(As)含量,对典型超标菊花茶样品进行不同冲泡方式的筛选,确定其适宜的饮用方式,并根据我国绿色代用茶行业标准和WHO砷最大日允许摄入量(ADI)对菊花茶中砷的人体健康风险做出评价。结果表明,菊花茶中砷的含量范围在0.01~3.52mg·kg-1,91.1%的样品符合绿色代用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0.5mg·kg-1),其中砷含量最高的为药用祁菊花达3.52mg·kg-1,所有样品中超标的8个菊花茶样品种类分别为祁白菊(2个),杭白菊(2个),黄山贡菊(1个)和野菊花(1个),怀菊和药用祁菊各1个,75%的超标样品为散装饮品;选择超标的2个典型菊花茶样品(杭白菊和药用祁菊花)进行冲泡方式筛选,得出适宜的饮用方式为:用水茶质量比例为25∶1的开水清洗菊花茶5min,然后用开水冲泡5~20min再饮用。随菊花茶进入人体的最大日摄入量(极限值)为43.7~169μg·d-1,其占ADI(allowable daily intake)的比值范围在34.1%~132%,其中随药用祁菊花进入人体的As最大日摄入量与ADI的比值超过100%,这表明砷经菊花茶饮品摄入人体内所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砷超标的菊花茶经过冲泡后饮用,砷的人体日摄入量13.1~36.3μg·d-1,其占ADI的比值范围在10.3%~28.4%。因此,经过洗茶后再冲泡饮用,砷的日摄入量显著降低(P<0.01),建议饮用菊花茶时洗1次茶后再冲泡饮用。  相似文献   
89.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茶叶是安徽省黄山市的拳头产品和重要经济支柱,是山区人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该市的茶叶生产经营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以及内销和出口上发展较缓慢,与其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明显不相称。分析了该区茶叶的生产经营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振兴黄山市的茶叶产业。  相似文献   
90.
凤冈富硒富锌茶园土壤中的锌及其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Tessier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对凤冈茶园土壤进行了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锌的提取,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对茶园土壤总锌和各结合态锌进行了测定,并讨论了土壤全锌含量及各形态锌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测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39件土壤样品中,土壤pH值在3.92~5.16之间,平均pH值为4.66,属酸性土壤。全锌的最高含量为245.7mg/kg,最低含量为31.1mg/kg,平均含量为116.0mg/kg,超过了我国茶园土壤锌的平均含量100mg/kg。在采样的四个茶园中,总的来说土壤锌结合态的分布规律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