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1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352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994篇
综合类   1559篇
基础理论   517篇
污染及防治   107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449篇
灾害及防治   98篇
  2025年   49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9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研究了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联用控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果及机制.结果发现,在缺氧条件下,底泥中磷会先释放出来进入间隙水中,而后穿越底泥-水界面扩散进入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有效态磷浓度较高.但是,联合使用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可有效控制底泥中磷释...  相似文献   
122.
Predators ca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microhabitat use and foraging behaviour of prey. In a large-scale replicated field experiment in East Gippsland, Australia, we tested the effects of reduced alien red fox (Vulpes vulpes) and alien wild dog (Canis lupus familiaris) abundance (treatment) on native bush rat (Rattus fuscipes) behaviour. Bush rats are exposed to two main guilds of predators, namely mammalian carnivores and birds of prey. Tracking rat movements using the spool-and-line technique revealed that, in treatment sites, rats used ground cover, which provides shelter from predators, less often than at unmanipulated fox and wild dog abundance (non-treatment sites). In treatment sites, rats more frequently moved on logs where they would have been exposed to hunting foxes and dogs than in non-treatment sites. Furthermore, in treatments, rats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understorey but not in non-treatments. Hence, bush rats adapted their behaviour to removal of alien terrestrial predators. Giving-up densities (GUDs) indicated no treatment effects on the marginal feeding rate of bush rats. Interestingly, GUDs were higher in open patches than in sheltered patches, suggesting higher perceived predation risk of bush rats during foraging at low versus high cover. The lack of treatment effects on GUDs but the clear response of bush rats to cover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impact of predators other than foxes and wild dogs.  相似文献   
123.
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研究新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土地资源的短缺、质量退化与低效利用.已成为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决策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人地矛盾激化和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特殊的人文生态脆弱区,受到了包括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密切关注,尤其是近10多年来在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以土地科学研究新方向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为基本背景.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转换格局、驱动力因素辨识与驱动机制、土地利用转换的效应、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调控等方面,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研究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评述,并指出今后应重视深化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研究的9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4.
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事件具有决定性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热点研究问题之一。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事件影响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含量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流域极端水文过程时空格局改变。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将影响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削弱流域防洪抗旱能力;水利工程的修建将增大流域储水状况,有效应对流域旱涝事件,但同时存在加剧流域旱涝事件的风险。此外,论文还概述了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事件影响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5.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和人们对环境破坏和资源利用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本文应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1980、2005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参照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当量因子和新疆布尔津县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确定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是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5年间土地利用总体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面积在减少,革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略有增加;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0年的37.289亿元减少至2005年的36.351亿元,有林地和离覆盖度草地的减少是服务价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主要由林地、草地和水域提供的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文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等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均呈现不同程度地减少,说明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受到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趋向退化.  相似文献   
126.
中原城市群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t、2035.36×106t、2066.34×106t和2093.05×106t,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30年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2162.45×106t、2179.39×106t和2174.28×106t,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下降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50×106t,林地面积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103.4×106t,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87.77×106t;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005~2030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碳储量分别为11.38×106t~214.24×106t,碳储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土地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已经达到峰值,且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可能更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7.
随着开采深度及范围的扩大,邢台煤矿井下高压出水点越来越多,既浪费了大量的排水费用,又对岩溶水环境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针对上述情况,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了封堵和重新利用,使矿井减少了480m^3/h的无效排水,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均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8.
中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全国采用统一的土壤铜环境标准,会造成局部地区土壤生态风险评估出现误判.为了开展精细化区域环境管控,亟需建立区域性土壤铜环境基准.本文基于土壤酸碱度、有机碳和阳离子交换量与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确定的铜生态阈值之间的关系,估算中国省级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铜的环境基准值,继而结合中国土壤环境浓度,对现行标准进行初步生态风险评估.研究表明:①不同省级区域土壤中铜的环境基准值存在较明显差异,空间分布符合南低北高的规律;②农用地土壤现行标准对土壤铜风险存在误估情况,且该标准对土壤铜风险误估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分界线;③现行标准的区域适用性不足,区域性环境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本文所得中国土壤铜的区域分级环境基准为新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9.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浅层地下水氮淋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养分累积引起的氮素(N)淋失是导致农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亚热带红壤丘陵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了林地、稻田、菜地和茶园4种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浅层(130~150 cm)地下水中N浓度的逐月动态变化特征.连续3年(2010—201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浅层地下水总氮(TN)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林地最低(0.85 mg·L-1),茶园最高(7.64 mg·L-1);从N的形态构成来看,林地、菜地和茶园浅层地下水中N形态以硝态氮(NO3--N)为主,分别占TN的46.7%、70.2%和72.8%,而稻田浅层地下水N形态则以铵态氮(NH4+-N)为主,占TN 43.5%,表明土壤淹水条件是影响地下水N淋失形态的关键因子.地下水各形态N浓度的动态变化在不同土地利用下也迥然不同:林地地下水各形态N的含量低、变幅小,而稻田、菜地和茶园地下水N浓度变幅较大;采用单因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下地下水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TN和NO3--N无显著污染,NH4+-N污染较为严重,而综合指数法(F值法)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污染主要出现在稻田和茶园,因此,控制稻田和茶园N肥的施用量是预防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地下水N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0.
Empirical estimates of patch-specific survival and movement rates are needed to parametrize spatially explicit population models, and for inference on the effects of habitat quality and fragmentation on populations. Data from radio-marked animals, in which both the fates and habitat locations of animals are known over time, can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continuous-time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 to obtain inferences on survival rates. Discrete-time conditional logistic models may provide inference on both survival and movement rates. We us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o investigate accuracy of estimates of survival from both approaches, and movement rates from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for two habitats. Bias was low (relative bias < 0.04) and interval coverage accurate (close to the nominal 0.95) for estimates of habitat effect on survival based on proportional hazards. Bias was high ( relative bias 0.60) and interval coverage poor ( = 0.26 vs. nominal 0.95) for estimates of habitat effect based on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bias was especially influenced by heterogeneity in survival and the shape of the hazard function, whereas both bias and coverage were affected by ‘memory’ effects in movement patterns. Bias estimates of movement rate was low ( relative bias < 0.05), but interval coverage was poor ( = 0.48–0.80), possibly as a result of poor performance of a Taylor series estimate of variance. An example is provided from a radio-telemetry study of 47 wintering American woodcock (Scolopax minor), illustrating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field studies to parametrize these models. We also discuss extensions of continuous-time models to explicitly include a movement process, and further examine tradeoffs between continuous and discrete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