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39篇
  免费   1348篇
  国内免费   3748篇
安全科学   1532篇
废物处理   297篇
环保管理   4737篇
综合类   10687篇
基础理论   1815篇
环境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268篇
评价与监测   1459篇
社会与环境   1694篇
灾害及防治   440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425篇
  2021年   485篇
  2020年   539篇
  2019年   463篇
  2018年   442篇
  2017年   634篇
  2016年   826篇
  2015年   888篇
  2014年   869篇
  2013年   1224篇
  2012年   1417篇
  2011年   1471篇
  2010年   1053篇
  2009年   1030篇
  2008年   822篇
  2007年   1355篇
  2006年   1300篇
  2005年   1068篇
  2004年   906篇
  2003年   910篇
  2002年   763篇
  2001年   610篇
  2000年   581篇
  1999年   476篇
  1998年   332篇
  1997年   314篇
  1996年   309篇
  1995年   250篇
  1994年   233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44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60篇
  1981年   72篇
  1980年   80篇
  1979年   73篇
  1978年   51篇
  1977年   46篇
  1973年   44篇
  1972年   38篇
  1971年   5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海水淡化水在既有管网输配的铁释放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一梅  刘扬  赵鹏  单金林  杨所印  刘伟 《环境科学》2012,33(4):1216-1220
由于具有强腐蚀性,海水淡化水在既有市政管网输配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严重的"红水"现象,主要是由于管网中铁的释放.为了研究控制既有管网中铁释放的有效措施,对管龄为30~40 a的钢管和灰口铸铁管内壁的腐蚀瘤进行分析,主要组成物质为Fe3O4和FeOOH;选择腐蚀较严重的钢管进行静态浸泡试验,重点分析了自来水和淡化水的掺混比、pH值、碱度、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铁释放的影响,并以铁浓度为控制量,初步给出了海水淡化水在既有管网中安全输配所需满足的水质条件:自来水和淡化水的掺混比≥2∶1,pH值在7.6以上,碱度>200 mg.L-1.  相似文献   
992.
嫩江水体溶解氧变化规律的混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溶解氧研究主要是从生物、化学等方面开展,而对溶解氧自身变化规律的研究很少的特点,以嫩江干流浏园水文站测得的溶解氧质量浓度序列为例,首先进行相空间重构,应用自相关函数法确定出延迟时间、伪邻近点法确定出嵌入维数;然后应用主分量分析(PCA)方法对序列进行分析,表明该序列不是噪声序列而可能是混沌序列,通过计算Kolmogorov熵得出溶解氧质量浓度序列具有混沌特性的结论;最后应用基于关联度的局域加权线性回归预测法对该序列进行了混沌预测研究,得到了比较理想的预测结果,这为应用混沌理论进行溶解氧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石羊河流域水环境持续恶化的态势,调查分析了流域内水文和水化学环境变化的特征以及滥用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明石羊河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滥用.各类人工输水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流域内水循环格局,导致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补给量和泉水量减少;地下水持续超采,水位大幅度下降,矿化度升高,土地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所以石羊河佑流域的综合治理必须以"水"为核心,地表水资源统一调度.并向下游倾斜;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量,使其逐年恢复到生态水位;发展节水农业,使大量水资源用于生态恢复;采取生物措施治碱,达到改良盐碱土、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减少沙尘的功效;科学管理和调度水资源,建立人水和谐关系,保证区域内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研究限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沉淀性能、产甲烷活性、形态、抗温度和负荷冲击等特性,以分析限氧EGSB反应器长期高效稳定运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限氧运行使得颗粒污泥的沉速降低,但仍能保持20.07~51.86 m/h的高沉速,保证了限氧EGSB反应器内约42 g/L的高污泥浓度;加入适量氧并没有对甲烷菌产生毒害作用,反而有所提高,提高幅度为11.94%.限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表面和内部微生物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区分布,中高进水浓度时没有出现甲烷八叠球菌的明显优势;限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在经历温度和COD负荷双重冲击后,COD去除率明显降低,出水VFA明显增高,产气量明显降低,甚至出现不产气的情况.COD去除率的恢复很快,仅需20 d;出水VFA和产气也逐渐恢复,但有所滞后;微生物的恢复要慢些,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有些颗粒污泥表面的微生物细胞仍存在收缩现象.  相似文献   
995.
水体中苯胺光降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苯胺类物质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在自行设计的光化学反应器上进行模拟天然水体的苯胺光降解实验,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胺的残余质量浓度,考察了水体pH值、光强、反应时间、光敏化剂、水质等条件影响下苯胺的光降解效果和规律.3h内苯胺在3个不同体系中的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是:去离子水模拟天然水体、加入光敏化物质的灭菌河水、未加光敏化物质的灭菌河水.pH值为5.0,Fe2 、过氧化氢、腐殖质存在时苯胺的光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6.
水环境中轮状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状病毒是重要的水介传播病原体,其感染性强,稳定性高,是水环境中危害严重的病原微生物,快速、准确地检测水环境中的轮状病毒对于控制疾病爆发和保障水质公共卫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系统介绍了水环境中病毒浓集方法、核酸提取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综述了水中轮状病毒浓集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检测水环境中轮状病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7.
基于熵权的改进密切值法在地面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了简化传统密切值法运算,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各样本的优劣情况,尝试采用目标差值率法进行初始矩阵的规范化处理,引入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传统密切值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将两种不同密切值法对某区域水体水质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表明: 两种密切值法评价水质得出了一致的水质优劣排序,但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各评价指标在量纲、数量级及指标优劣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更简便; 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更客观; 改进后的密切值法评价结果中各样本的差异性放大了,对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8.
海岸带含水层咸淡水界面随潮汐波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研究了滨海地带含水层和不透水层的水文地质特性及含水层内的咸淡水渗流运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推理的手法,建立了一种较为简单适用的模拟海岸带含水层咸淡水界面和天然地下水面变动规律的二维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证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着非常好的拟合度,即该模型能较客观地揭示海水入侵引起的咸淡水界面的变化规律.其后,运用该模型系统的探讨了含水层以下为非平坦的不透水层的滨海地带天然地下水面、咸淡水界面伴随着潮汐的波动而变化的规律.即伴随着潮汐的波动,一方面天然地下水面和咸淡水界面与潮汐具有相似的振动波形,波动的幅度随离海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海岸附近咸淡水界面的振幅大于天然地下水面的振幅,而在离开海岸一定距离后天然地下水面的振幅超过咸淡水界面的振幅.总体上天然地下水面的振幅呈负指数衰减,而咸淡水界面的振幅几乎呈直线衰减(其衰减直线的倾角在135~150 °之间变动),且潮汐波动对天然地下水面影响的范围远大于其对咸淡水界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天然地下水面和咸淡水界面波动的振幅及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的大小还与天然地下水面的水力坡度、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有效孔隙率、不透水层形状及其变动的幅度有关,但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的大小与潮汐波动的幅度无关,其振幅与潮汐的振幅成比例增减.当不透水层的形状一定时,不论天然地下水面的水力坡度、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有效孔隙率及潮汐波动的幅度怎么变动,天然地下水面、咸淡水界面振动的相位差的变化趋势及其峰值出现的位置几乎不变,即不透水层的形状决定着天然地下水面、咸淡水界面振动的相位差的变化趋势,而其大小与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水力坡度、渗透系数及有效孔隙率)密切相关.此外,当天然地下水面和咸淡水界面的振动存在相位和振幅的较大差异时,可以断定含水层以下存在非平坦的不透水层,且这种差异越大,不透水层凸凹不平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999.
2006年5月采集了大辽河河段3个柱状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利用常规离心方法和DGT方法测定了柱状沉积物孔隙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发现沉积物中Cd、Co、Cr和Cu元素含量高低的顺序依次是Cr>Cu>Co>Cd.用DGT方法测定的孔隙水中Cd、Co、Cr和Cu的浓度比用离心方法测定的浓度要低.DGT测定的孔隙水中Cd、Co、Cr和Cu的浓度cDGT与离心方法测定的孔隙水浓度c的平均比值R分别为0.389、0.328、0.863和0.403,这说明沉积物中这几种金属从固相到液相的再补给速率大小遵循如下规律:Cr>Cu>Cd>Co.沉积物中Cd、Co、Cr和Cu元素的释放通量分别为1.12×10-7~3.28×10-7 nmol/(cm2·s)、2.48×10-7~10.40×10-7 nmol/(cm2·s)、8.80×10-6~12.65×10-6 nmol/(cm2·s)和6.14×10-6~13.93×10-6 nmol/(cm2·s).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d和Cu元素的迁移转化主要受有机质影响;而Cr元素的迁移转化除了受有机质影响外,还受铁锰氧化物影响比较显著;而Co元素可能受氧化还原电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沉积物汞的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晓静  王起超  邵志国 《环境科学》2007,28(5):1062-1066
将1973、1976、1983、1991年和本次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第二松花江中下游表层沉积物汞含量的时间变化规律.1976年以前汞含量处于增加趋势;1976~1982年汞含量有所下降;1982年汞污染源被切断,汞含量骤降;随后,汞污染浓度处于缓慢净化时期.将本次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分为3个粒度等级,最后以63 μm粒级的沉积物汞含量为代表分析了汞的水平变化规律,总体趋势是,排污口处汞含量最高;哨口至朝阳桥断面汞含量增加;朝阳桥至五家站断面,汞含量骤降,在五家站断面汞含量达到最小值;五家站至泔水缸断面汞含量又略有增加.并给出了本次研究中各断面沉积物汞的垂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