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20篇 |
免费 | 317篇 |
国内免费 | 67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28篇 |
废物处理 | 25篇 |
环保管理 | 702篇 |
综合类 | 2648篇 |
基础理论 | 371篇 |
环境理论 | 4篇 |
污染及防治 | 129篇 |
评价与监测 | 294篇 |
社会与环境 | 1010篇 |
灾害及防治 | 2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36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114篇 |
2017年 | 182篇 |
2016年 | 224篇 |
2015年 | 233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376篇 |
2011年 | 357篇 |
2010年 | 254篇 |
2009年 | 229篇 |
2008年 | 229篇 |
2007年 | 359篇 |
2006年 | 355篇 |
2005年 | 329篇 |
2004年 | 256篇 |
2003年 | 251篇 |
2002年 | 195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00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基于GIS的东辽河流域生态安全空间差异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安全建设是协调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具有空间特性、非线性、随机性,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空间信息,而空间分析和空间数据管理正是GIS的优势,它使各环境要素的分布态势及彼此间的拓扑关系一目了然,并且图文并茂地展示全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在充分研究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基础上,选取东辽河流域11个县市区,借助GIS格网赋值技术,讨论了基于GIS的东辽河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评价方法.首先,拟定"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体系,实地调查并收集资料;然后,数字化流域,运用模糊AHP法赋权并量化计算;最后,建立东辽河流域生态安全指数GRID数据库,进行GIS的空间Interpolate运算和Assembly分析.结果表明,公主岭市是生态安全区,约占全流域面积的10.78%;西丰市和东辽县是生态不安全区,约占流域面积的13.07%;其余8个地区为生态安全中等区,约占全流域面积的76.15%.评价结果与各地区现状生态环境评价基本-致.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2.
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垂直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物理亚模型为一维POM模式(Princeton Ocean Model),基于文献结果对垂直混合系数Kh和Km进行了调整;生态亚模型为ERSEM模式(European Regional Sea Ecosystem Model),主要考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底栖碎屑和营养盐(氮、磷、硅)等状态变量.模拟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出现一年双峰的态势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现象,春、秋季水华期间,表层叶绿素峰值分别为3.25 mg/m3和0.71 mg/m3.浮游动物和细菌在春季水华后表层出现峰值,分别为143.6 mg C/m3和23.55 mg C/m3.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垂直分布均在5-11月呈现表层浓度低、底层浓度高的分布.通过计算碳通量可以看出,在春、夏季,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分别为58.944 g C·m-2·quarter-1和68.276 g C·m-2·quarter-1,高于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在冬季,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超过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浮游动物在冬季主要摄食细菌,占71%;春、夏季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可达67.5%.浮游植物对碳的释放主要是以DOC的形式,约占90%. 相似文献
23.
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58 1).进一步研究认为,由于中国投资率在35%~40%以上,且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因此中国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第二产业(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增长可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制度的改进,因此,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可以在保持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碳排放强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
工业企业事故性泄漏扩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工业企业的泄漏扩散模型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对各模型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工业企业的事故后果模拟评价中所采用泄漏扩散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应用PG扩散模型研究物质泄漏的扩散模式,结合某企业的物质扩散算例说明该模型的实际应用,为工业企业的事故后果模拟评价以及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5.
26.
长三角和珠三角土壤中汞的化学形态、转化和吸附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中汞的积累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选择10个代表性农业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中汞的化学形态、积累过程中形态的转化及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表明,当无外源汞加入时,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农业土壤中,汞主要以稳定的残余态形式存在.但随着汞加入量的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汞显著增加,增加程度与土壤性质有关.土壤pH是影响土壤汞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其对土壤汞的吸附、解吸、形态转化和存在形态均有很大影响.土壤酸化可促进土壤汞的释放,加剧对环境的危害,防治土壤酸化也可有效降低土壤中汞对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27.
笔者综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在论述当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基于Internet的地质灾害远程、集中监测系统,并详细讨论了该技术的原理、结构、应用前景以及功能完善和发展方向。新型安全监测系统的使用可有效防止库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控制其潜在危害;提高库区整体预警管理水平,有效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显著降低库区安全监测系统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28.
头盔式面罩和头带式面罩性能的比较:头盔式面罩具有佩戴容易、气密性好。工艺简单,但舒适性差,视野不如头带式面罩好等特点;头带式面罩具有舒适性好,视野宽阔,但工艺较复杂,佩戴不易气密等特点。 相似文献
29.
论文利用ERA-Interim(0.5°×0.5°,简称ERA)、NCEP/NCAR2(2.5°×2.5°,简称NCEP2)两种不同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夏季(7月)和冬季(1月)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上大气水汽含量大值区(简称"湿池")的区域分布特征,然后基于ERA资料分析了1979—2012年间高原"湿池"的一些变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主要结果包括:在对流层中上层,高原上无论夏、冬季都有大气水汽含量的高值中心——高原"湿池"存在。夏季7月高原"湿池"强度最强,ERA资料除了在高原南部有自西到东的连续高湿中心带外,在高原西北部还有一个高湿中心;NCEP2资料仅在高原东南部和西南部有两个高湿中心。冬季1月,两种资料均只在高原东南部有高湿中心。总体上,ERA资料与探空观测资料的高湿中心区更为接近。7月,高原南部高湿中心在1990年代中期(1994—1996年)之后持续偏强,西北部中心强度有弱—强—弱—强交替变化特征;1月,高湿中心在1980年代末期开始持续偏强。高原南部高湿中心带在7月几乎是一个连续的区域,1996年以后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在1月则是分为东西两段的高湿中心带。 相似文献
30.
为评价海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动物的影响,对疏浚淤泥悬浮相进行了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疏浚淤泥悬浮相对浮游甲壳类的致毒效应明显。22.0~24.0℃试验水温时,悬浮相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浮游挠足类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别为:96hLC50为71.6mg/L(卤虫无节幼体),48hLC50为61.3mg/L(浮游挠足类)。低浓度和低温时,悬浮相对前鳞鲻(Mugilophuyseni)幼鱼的致毒效应不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毒性效应亦增强。试验水温为18.8~20.0℃时,悬浮相对前鳞鲻幼鱼24h和96hLC50分别为5801.3mg/L和5045.5mg/L;而当试验水温升至22.0~24.0℃时,悬浮相对前鳞鲻幼鱼24、48、72、96hLC50分别为1996.4、769.9、592.8及556.3mg/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