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419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739篇
基础理论   232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9 毫秒
991.
992.
滇池典型湖湾沉积物氮磷化学特性及疏浚层推算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以滇池围湖试验区海东湾和马村湾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柱状样按每3cm分层,测试有机质、总磷及赋存形态磷(包括不稳定性磷、铁铝结合态磷、钙结合态磷、残渣磷)、总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等指标.结果表明:近些年来,2湾遭受的氮、磷内源负荷比以前大;铁铝结合态磷在磷的各形态中含量最高,氨氮所占总氮的比例较其它湖泊偏低;也发现海东湾和马村湾这2个湖湾在9~12cm层总磷、总氮呈现污染减轻的趋势,同时在24~39cm的深度上,总磷、总氮指标再次出现转折,考虑可行性和经济制约,24~39cm处可作为疏浚层厚度.  相似文献   
993.
六氯苯污染底泥的电Fenton修复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电Fenton技术修复含HCB的底泥的有效性、环境适用性、操作可行性,并估算了其工程运行费用。从而认为电Fenton技术对含HCB底泥的修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4.
运用污染风险评价标准和方法研究了2010年5月(春)、8月(夏)、10月(秋)和12月(冬)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来源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Cr、Zn和Pb含量均呈现春季低于其他季节特征,秋季Hg含量是其他季节的4倍,Cu、As和Pb含量无显著季节差异。表层沉积物中Cr、Cu、Zn、As和Cd最高值出现在莱州湾中部及小清河河口等西部水域,来源呈现受自然作用影响较大的特征;而Hg和Pb最高值出现在龙口和界河河口等东部水域,来源呈现受周边工业污染物的人为排放影响较大的特征。基于地理累积指数、生态效应浓度以及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综合评价表明,13%~29%的研究区域的表层沉积物受到轻微程度的Cd、Hg和Pb污染,Cd和Hg高值水域达到中等生态风险程度;Hg和As在65%~68%的研究区域的表层沉积物中达到可能对沉积物底质环境及生物群落产生不利生态影响水平。基于对重金属污染物的评价结果,莱州湾表层沉积物质量较好,局部区域存在Hg、Pb、Cd和As的潜在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995.
为了解原生滨海滩涂不同植被演替带土壤镉(Cd)的含量特征、赋存形态及生态风险,以盐城地区原生滨海滩涂为研究对象,利用BCR 3步提取法分析了不同植被演替带土壤Cd的含量及赋存形态,并采用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和风险评价准则(RAC)对Cd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原生滩涂土壤中总Cd(CdT)含量在2.21~3.61 mg·kg~(-1)之间,远高于江苏沿海土壤Cd背景值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不同植被演替带间,CdT含量表现为互花米草滩碱蓬滩芦苇滩光滩;SQG-Q系数显示该地区土壤CdT处于中等风险,互花米草滩风险相对较高;总体上原生滩涂土壤中可还原态Cd比例较低(12.8%),而酸溶态、可氧化态、残渣态三者差异不大(分别为28.2%、29.8%,29.2%);互花米草滩和芦苇滩酸溶态Cd比例(30.5%、37.0%)显著高于碱蓬滩和光滩(28.2%、20.6%),而残渣态Cd(21.5%、20.9%)则显著低于碱蓬滩和光滩(41.5%、45.6%);RAC评价结果显示,滩涂土壤Cd总体上呈现中等风险,而互花米草滩和芦苇滩达到高风险。以上结果显示,原生滨海滩涂土壤Cd已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其中互花米草滩风险相对较高,随着互花米草的扩张及围垦面积的扩大,其重金属风险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96.
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开发城市黑臭河道的有效治理方法,利用人工模拟河道就河道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二次污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对其氮磷营养盐释放及河道水体污染生物修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工程现场应证。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污染底泥生物修复状况对上覆水体水质产生大的影响,在底泥不加修复时,底泥污染物释放使水体COD、TP、NH3-N浓度分别达到30~35 mg/L、0.4~0.5 mg/L和3.0 mg/L,底泥修复后分别为15~20 mg/L、0.1 mg/L和2.5 mg/L;底泥G值(y)与底泥氮、磷污染物释放量(x)呈负相关关系,关系式分别为:y=0.5124x-0.1394(R2=0.9222),y=0.17772x-0.4781(R2=0.8701);结合底泥的生物修复,采用曝气增氧投加生物制剂措施对水体进行生物修复时COD、NH3-N和PO3-4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3.6%、25.0%和15.7%;对古廖涌的现场治理工程表明,在未对河道底泥进行生物修复的情况下,经过氧化塘预处理河道水体增氧-水体原位强化生物修复等措施的治理,河道中、下游水体又逐渐恢复黑臭,在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后,河道污染水体水质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997.
深圳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了深圳市的深圳河、布吉河、龙岗河和茅洲河等4条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富集状况,并对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1996-2003年,深圳河、布吉河、龙岗河和茅洲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都有上升的趋势;布吉河和龙岗河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特别是Cu、Zn和Cr的含量比其他两条河流高出较多,深圳河居中,茅洲河较小;这4条河流都以Cd、Cu、Cr和Zn的富集为主。(2)在研究时段内,这4条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都有上升的趋势;其中深圳河,布吉河和龙岗河的RI在多数年份都达到强或很强的程度,Cd、Hg、Cu为主要贡献元素;4条河流中,茅洲河受重金属污染最小,其RI为轻微或中等,只有Cd和Hg的生态危害系数为中等或强。针对深圳市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机理,建议通过改善区域水文条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措施加以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998.
测定了上海郊区53个复垦工业场地土壤点位和23个周边河道沉积物点位中8项重金属(As、Cd、Cr、Cu、Ni、Pb、Zn和Hg)含量,通过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复垦工业场地土壤和周边河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复垦工业场地土壤中8项重金属均不同程度超过二级标准,其中Zn、Cu的点位超标率最为突出,分别达到了47. 17%和43. 40%;周边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显著低于复垦工业场地土壤.复垦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1. 41,处于重度污染水平,其中Cu、Zn最为突出;周边河道沉积物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 26,处于轻度污染水平.从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来看,复垦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除Cd(较强)、Hg(较强)、Cu(中度)外,均处于轻度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385. 79,总体处于较强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周边河道沉积物重金属除Hg略高于轻度外,均处于轻度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83. 91,总体处于轻度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总之,复垦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Cu、Zn污染较为突出,考虑到毒性响应因素则Cd、Hg更应引起关注;周边河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较轻,处于轻度潜在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999.
The Langat River in Malaysia has been experiencing anthropogenic input from urban, rural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for many years. Sewage contamination, possibly originating from the greater than three million inhabitants of the Langat River Basin, were examined. Sediment samples from 22 stations (SL01-SL22) along the Langat River were collected, extracted and analysed by GC-MS. Six different sterols were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The highest sterol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at station SL02 (618.29 ng/g dry weight), which situated in the Balak River whereas the other sediment samples ranged between 11.60 and 446.52 ng/g dry weight. Sterol ratios were used to identify sources, occurrence and partitioning of faecal matter in sediments and majority of the ratios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sewage contamination was occurring at most stations in the Langat River.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combination of biomark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ata that clearly separated the compounds. Most sediments of the Langat River were found to contain low to mid-range sewage contamination with some containing `significant' levels of contaminati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sewage pollution in the Langat River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biomarker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pproaches that will establish a new standard for sewage detection using faecal sterols.  相似文献   
1000.
萃取-乙基化结合GC-CVAFS法测定沉积物及土壤中的甲基汞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采用硝酸和硫酸铜溶液浸提,CH2Cl2萃取并结合水相乙基化GC CVAFS的方法测定沉积物及土壤中的甲基汞。该方法平均回收率97.8%,相对标准偏差≤10.2%,方法检出限为0.6pg/g,具有所需试剂少,不用连续萃取,简捷易行,回收率高以及精密度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