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39篇 |
免费 | 1023篇 |
国内免费 | 10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09篇 |
废物处理 | 34篇 |
环保管理 | 524篇 |
综合类 | 1969篇 |
基础理论 | 479篇 |
污染及防治 | 334篇 |
评价与监测 | 232篇 |
社会与环境 | 210篇 |
灾害及防治 | 1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95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79篇 |
2021年 | 183篇 |
2020年 | 170篇 |
2019年 | 192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206篇 |
2016年 | 223篇 |
2015年 | 178篇 |
2014年 | 198篇 |
2013年 | 234篇 |
2012年 | 257篇 |
2011年 | 240篇 |
2010年 | 190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225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44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5篇 |
1976年 | 3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温度和停留时间对DDT污染土壤热脱附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热处理方法分别对自配DDT及其衍生物(DDTs,包括p,p'-DDT、o,p'-DDT、p,p'-DDD和p,p'-DDE)污染土壤在5个温度(100,200,300,400,500℃),6个停留时间(5,10,20,30,40,50 min)下的DDTs去除率及热处理前后的DDTs残留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脱附对DDTs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当温度达到300℃以上时,热脱附技术的优势开始显现。300℃下40 min时的DDTs去除率与400℃及500℃处理10 min时相当,均能达到97%以上。对热处理前后土壤中DDTs的残留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主要污染成分p,p'-DDT在200℃以上时大量减少,主要转化为p,p'-DDE。p,p'-DDE在200~300℃时大量生成,400~500℃被去除。根据能耗分析结果得出较佳热处理条件为400℃,10 min。 相似文献
42.
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调查研究。共采集到螺类4科5属6种,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次优种为长角涵螺。阳澄湖螺类平均密度为220±47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331±469 g/m2,螺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年际和季节间均无明显差异,但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密度在东湖区和中华绒螯蟹围网养殖区较大、西湖区最小,生物量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铜锈环棱螺密度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长角涵螺密度东湖区最高、围网养殖区次之、入湖河流及其它湖区极低。中华绒螯蟹养殖未导致围网养殖区螺类数量下降,螺类(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投放可能是该区螺类密度、生物量及铜锈环棱螺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深是影响螺类群落整体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铜锈环棱螺主要分布在叶绿素a较高的水域,而长角涵螺和纹沼螺则主要分布在透明度较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43.
宁夏沿黄城市带位于黄河中上游,是宁夏的人口和经济中心,定量分析该区域植被覆盖度(FVC)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反演了2001~2020年宁夏沿黄城市带FVC,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该地区同期气象、地形和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Hurst指数和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上,2001~2020年宁夏沿黄城市带FVC总体呈现显著增加趋势(P<0.01),增长速率为0.25%.a-1,多年FVC均值为33.38%,总体植被处于较低水平;空间上,宁夏沿黄城市带FVC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整体上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类型以极低植被覆盖度和低植被覆盖度为主.②20年间,宁夏沿黄城市带植被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植被覆盖度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62.60%,远大于退化区域的面积,FVC平均变异系数为0.098,整体稳定性较好.③FVC的H值小于0.5的区域占66.15%,表现出较强的反持续性;FVC呈改善趋势的面积占比为34.84%,持续稳定不变的区域面积占7.8%,呈退化趋势的区域占52.9%,有9.0%的区域的FVC未来变化趋势不确定.④驱动因子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宁夏沿黄城市带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各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Q值)均高于单因子,表现出双因子协同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关系,不存在独立关系;各驱动因子对研究区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有其适宜的范围. 相似文献
44.
基于水泥窑热工条件参数,结合响应曲面设计基本原理,开展了十溴二苯醚(BDE-209)热分解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并分析了BDE-209的脱溴路径。结果表明:烟气中多溴二苯醚(PBDEs)含量随着溴取代数降低而降低;不同PBDEs单体受不同因素影响明显,烟气中BDE-209浓度主要受样品中原始浓度和温度的影响,九溴二苯醚和八溴二苯醚浓度主要受温度和氧气交互作用的影响;结合文献研究与本实验结果推测BDE-209在水泥窑热工条件下的最主要的两条降解路径,生成九溴二苯醚的最主要路径是由BDE-209 脱去一个溴生成BDE-207;生成八溴二苯醚的最主要路径是由BDE-209 脱去一个溴生成BDE-206,再由BDE-206脱去一个溴再生成BDE-203。明确BDE-209的热分解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够为水泥窑热工条件下处置含PBDEs废物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5.
46.
民勤绿洲天然胡杨林生长季土壤水盐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民勤绿洲天然胡杨林生长季的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民勤县双茨科乡和苏武乡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夹河乡土壤含水量则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研究区0~20 cm土壤含水量较低,为8.5~34.0 g.kg-1,平均值为18.2 g.kg-1。土壤含水量属中等变异性,且呈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各季节土壤含水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春季、秋季和夏季。土壤全盐量属中等变异性,总体变化趋势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夹河、苏武和双茨科乡0~20 cm土壤全盐量平均值分别为15.4、28.0和11.1 g.kg-1。各季节土壤全盐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夏季和秋季。胡杨胸径与土壤水盐含量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7.
太原晋祠地区曾经是著名的稻米之乡,随着晋祠泉的断流,区内土地利用从之前的以水稻田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和果园为主.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呼吸对于准确估算区域碳循环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此目的,本研究以原来为稻田、现为果园利用方式的样地为对象,对其土壤呼吸进行了7 a(2006~2012年)、每月1~3次的定位观测,分析了土壤呼吸的年际、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年际、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与天数的关系可以用3参数高斯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关系为极显著的指数关系,但其与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的关系不显著.土壤呼吸速率年平均值为(5.32±3.31)μmol·(m~2·s)-1;碳通量年平均值为1 690.2 g·m-2,在1 294.0~2 006.0g·m~(-2)之间变化,年际均值差异不显著.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_(10))值的年际变化以5、10和15 cm温度测定深度计算分别在1.54~2.20、1.68~2.48和1.82~2.46之间;土壤温度10℃对应的土壤呼吸(R_(10))值的年际变化在2.37~2.81、2.43~3.13和2.59~3.47μmol·(m~2·s)-1之间;Q_(10)和R10值均随土壤温度测定深度增加而增加.Q_(10)的年际变化与1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T_(10))的年际变化关系极显著(P=0.016),与其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在拟合方程中增加土壤水分因子不能提高对Q_(10)年际变化的预测精度,说明在本样地水分对Q_(10)的影响较小.R10值的年际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年际变化关系不显著.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单因素模型相比,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双变量指数模型可以提高预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本地区及同类地区的土壤呼吸估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8.
49.
城市纳污河流有色溶解有机物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紫外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典型城市纳污河流-河北洨河水体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讨了水体CDOM与水质指标间关系.结果表明:洨河水体CDOM主要为新近微生物源产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CDOM浓度在时间变化上表现为春夏(2、5月)低,而秋冬(8、11月)高,从上游至下游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变化特征.荧光鉴别出的4种组分:组分1(类富里酸),组分2(类腐殖酸)及组分3(类胡敏酸)为类腐殖质,组分4为类蛋白物质.不同季节各组分来源及分布存在差异,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水体类蛋白与类腐殖质来源相似,尤其与类胡敏酸组分;类蛋白组分在各季节分布变化显著,冬春含量相对较高.洨河水体荧光物质与氨氮、亚硝氮具有共同来源,其中类腐殖质对COD贡献较为明显.采用光谱分析法并结合平行因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可识别污染源空间分布,揭示河体CDOM随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