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87篇 |
免费 | 1516篇 |
国内免费 | 287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33篇 |
废物处理 | 218篇 |
环保管理 | 3182篇 |
综合类 | 11369篇 |
基础理论 | 2339篇 |
环境理论 | 20篇 |
污染及防治 | 1393篇 |
评价与监测 | 1199篇 |
社会与环境 | 1935篇 |
灾害及防治 | 10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3篇 |
2023年 | 316篇 |
2022年 | 505篇 |
2021年 | 625篇 |
2020年 | 618篇 |
2019年 | 525篇 |
2018年 | 451篇 |
2017年 | 688篇 |
2016年 | 800篇 |
2015年 | 810篇 |
2014年 | 858篇 |
2013年 | 1150篇 |
2012年 | 1388篇 |
2011年 | 1532篇 |
2010年 | 1115篇 |
2009年 | 1122篇 |
2008年 | 919篇 |
2007年 | 1433篇 |
2006年 | 1458篇 |
2005年 | 1172篇 |
2004年 | 1004篇 |
2003年 | 1059篇 |
2002年 | 915篇 |
2001年 | 755篇 |
2000年 | 716篇 |
1999年 | 668篇 |
1998年 | 493篇 |
1997年 | 420篇 |
1996年 | 323篇 |
1995年 | 315篇 |
1994年 | 275篇 |
1993年 | 241篇 |
1992年 | 187篇 |
1991年 | 138篇 |
1990年 | 102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3篇 |
1977年 | 11篇 |
1974年 | 6篇 |
1973年 | 9篇 |
1971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出发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江苏省近年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诊断分析可以优化区域土地的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的发展阶段,综合功能在不断优化;经济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良好的发展阶段,虽然有所波动,但其依旧呈增长态势;社会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持续稳步提高趋势;生态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一般的发展趋势,整体呈下降趋势。另外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子目标的障碍度在逐年下降,对目前江苏省土地利用有效性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生态功能,应减少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同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3.
Lars Guenther Peter Weingart Corlia Meye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2018,12(8):1046-1061
ABSTRACT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prerequisite for reaching different parts of a society is to find out how these publics experience and interpret science. Since rural South African publics are perceived to exhibit a large cultural distance to science, the present exploratory study aimed to know in more detail how rural South Africans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science in their local and social contexts. Theoretical notions on cultural distance and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of segmentation studies were consider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rural South Africans were carried out in four towns (n?=?52) that differ with respect to having a large scientific installation in their vicinity, or not. Sensitively comparing local and social contexts helped identifying three different publics who differed regarding their perceptions of science; however, the large scientific installations only made a difference in perceptions for those publics who were generally less exposed to and less knowledgeable about science. 相似文献
104.
Mark DeLaurier Michael Salvador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2018,12(3):387-401
This paper responds to recent calls for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that uncover overlooked voices in the discussion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Borrowing core principles from critical rhetoric, it suggests a way to categorize media messages according to how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are constructed in media discourse. 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in presenting contrasting and often oppositional constructions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the media messages examined articulate three recurrent (but not equal) discourses on global warming. These discourses include (1) nature-as-out-of-reach discourse, (2) nature-as-antagonist discourse, and (3) nature-as-co-present discourse. By juxtaposing these discourses, the paper shows how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scholars can engage in cr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advocacy to illuminate latent public discourse that holds the potential to champion marginalized voices of nature and accentuate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05.
为了解天津城市污水泵站恶臭的污染程度,选取天津市一个典型的城市污水泵站进行为期3天的采样,采集该污水泵站距离污染源强不同距离处的恶臭气体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S-MS)和分光光度法对采集样品的组分含量进行检测,比较了恶臭排放源点和不同距离处的恶臭组分的浓度特征和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泵站恶臭污染物质以硫化氢、二氯甲烷和苯系物为主,还有一些烯烃和芳香烃衍生物;恶臭物质的浓度变化范围是n.d.~0.073 7 mg/m3,大部分恶臭物质浓度一般由高至低表现为源点>下风向5 m,源点>背景值,环境空气采样点与恶臭排放源相比,其降幅明显;虽然检测到的恶臭组分较多,但是其浓度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等标准中规定的排放限值相比,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06.
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了福田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生活污水的排灌对其造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红树区底栖大型动物群落总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是不显著的(P>0.05)。总平均栖息密度明显地在1月和7月出现两个高峰,总体和软体动物的栖息密度出现显著的季节变化(P<0.01)。红树林断面经60m3/周的生活污水处理16个月,与对照断面相比,排污对底栖动物群落总的及其组成成份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但在排放污水断面的前端出现了一些污水性生物种类。 相似文献
107.
新疆在长期边界资源开发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陆地边界资源开发机制,成功地实现了对边界资源开发的有序管控。这些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对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进行相互配套,通过制度化建设将边界地区的资源开发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边界资源开发出现了一些的新的动向与重点,其中包括在资源开发中注重环境保护问题,以及注重资源开发与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总结以往经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借助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实现边界地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以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目标,通过经济发展促进边界地区的和谐、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8.
微咸水灌溉增加土壤盐分,改变土壤环境,进而影响土壤真菌的结构和多样性.在长期微咸水灌溉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生物炭和秸秆(采用等碳量设计,分别为3.7 t·hm-2和6 t·hm-2),探究生物炭和秸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照)相比,生物炭施用显著增加土壤的pH、全碳、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但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降低幅度为20.71%;秸秆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的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电导率,降低幅度为4.17%和64.50%.生物炭和秸秆处理对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ACE指数有增加趋势,对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有降低趋势.土壤优势真菌门类为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壶菌门和球囊菌门;优势真菌属为毛壳菌属、赤霉菌属、镰刀菌属、Idriella和被孢霉属.施加生物炭和秸秆提高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球囊菌门和毛壳菌属的相对丰度;但降低壶菌门、赤霉菌属和Idriella的相对丰度.LEfSe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降低真菌群落潜在生物标志物数量.RDA结果显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EC1:5和TN显著相关.微咸水灌溉给土壤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中EC1:5和TN是驱动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土壤真菌群落通过生物炭和秸秆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来适应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