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643篇
综合类   523篇
基础理论   14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84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核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趋势日益加剧,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畜牧业碳排放因其在农业碳排放中乃至全球碳排放中占比较大而日益备受关注。准确核算畜牧业碳排放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政策的前提,也为我国在气候变化下承担共同但有差别的减排责任提供话语权。本文基于研究范式的演进,对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核算方法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表明,在学者的不断研究与质疑下,畜牧业碳排放到碳足迹的核算方法经历了从OECD核算法、IPCC系数法到生命周期法与投入-产出法的演变与完善,学术界认为区域异质性、养殖规模与管理方式均影响碳足迹;散养比规模化养殖产生更多的碳排放,舍饲比户外放牧排放更多的碳。畜牧业碳足迹核算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畜牧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但由于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样本等差异导致不同区域、不同畜产品的碳排放核算结果存在不确定性。运用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对欧盟成员国畜牧业碳排放的核算结果基本一致,但运用IPCC系数法和全生命周期法对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核算中,牛、猪和羊的碳排放量排序结果不尽一致。鉴于核算结果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不同核算方法的起源、最早采用时间、特点、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建议后续研究探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畜牧业碳足迹研究边界的延伸性,标准化畜牧业碳排放或碳足迹核算,避免学者重复核算畜牧业碳排放,以便深入展开畜牧业碳排放其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Matthew Daly 《Local Environment》2017,22(11):1358-1377
Many intentional communities worldwide, such as ecovillages and co-housing communities, have explicit goals of living in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manner, and are taking conscious steps towards these goals in response to the widely discussed unsustainability of the global sociotechnical system. There are numerous claims from researchers and community members, in the academic and grey literature, that intentional communities are mak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goal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However, actual measures of progress, with evidence supporting these claims, are relatively scarc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ndings o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tentional communities, including comparisons with relevant “mainstream” communities. The review focused on the two indicators that ar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in studies of the impact of intentional communities –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carbon footprint. This review was undertaken as there is a lack of literature reviews that comprehensively compile existing quantitative studies about intentional communities. In total, the review identified 16 separate studies covering 23 communities and 30 footprint measurements, with publication dates ranging from 2000 to 2014. This is a greater number of studies than in any other literature review of this topic. Taken as a whole, these compiled studie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claims of greate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within these communities, and reinforce the need for great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sustainability-oriented intentional communities can play in the transition to more sustainable sociotechn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93.
Although composting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at pilot scale to manage waste algae removed from eutrophied water environments and the compost product applied as a fertiliser, clear guidelines are not available for full scale algae composting. The review repor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sting to stabilize waste algae, which to date has mainly been macro-algae, and identifies the peculiarities of algae as a composting feedstock, these being: relatively low carbon to nitrogen (C/N) ratio, which can result in nitrogen loss as NH3 and even N2O; high moisture content and low porosity, which together make aeration challenging; potentially high salinity, which can have adverse consequence for composting; and potentially have high metals and toxin content, which can affect application of the product as a fertiliser.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that these peculiarities impose co-compost materials can be employed.  相似文献   
94.
古城旅游地是独具中国传统魅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而古城居民是古城生命力之所在。以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古城居民感知的3个积极影响公因子和2个消极影响公因子,通过均值的比较,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总体感知与态度。在此基础上,采用Bonferroni多变量协方差分析法(MNOVA)进一步分析不同细分居民群体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展望了未来居民利益诉求的转变方向,以期为政府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规划部门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是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必须明确其动力机制,坚持统筹发展战略,从生态保护、社区参与、区域统筹和产业协同四个方面采取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96.
以世界遗产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研究区域,从研究区域的资源价值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选取了5个Ⅰ级指标: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区域规模、交通便利程度,12个Ⅱ级指标:年代久远程度、民俗代表性、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完整性、典型性、观赏性、地域组合、环境容量、通达性与服务中心距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YAAHP软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分析,得出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表明,西递、宏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其旅游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策,以期达到对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京、沪、穗口岸入境外国旅游市场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长期呈现港澳台市场占80%以上,外国市场不足20%的“二八”结构,因此拓展入境旅游外国市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口岸是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桥头堡”,也是其他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的“二手客源地”,在我国人境旅游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从京、沪、穗口岸入境的外国游客作为调查对象,对三大口岸间的外国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其作为整体与全国入境外国市场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拓展全国和其他省市的入境旅游外国市场规模提供理论指导。结论为:①从三大口岸入境的外国市场具有各自的特征,但在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上具有一致性。②从不同口岸入境的外国市场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范围和扩散能力。③从三大口岸入境的外国市场特征对全国入境外国市场特征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
基于SARIMA模型的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国际需求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黑龙江省1990-2011年冰雪旅游入境人次的月度时间序列为研究样本,建立SARIMA模型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国际需求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SARIMA(4,1,4)(1,1,1)。模型的拟合度和短期预测效果都较好。通过应用SARIMA模型进行冰雪旅游预测,以期对黑龙江省旅游企业的冰雪旅游国际客源市场开发及政府部门制定冰雪旅游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水利旅游是水利经济的新兴增长点,吸引力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性研究。借鉴引力理论,构建了由25个指标组成的水利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PCA—Borda主客观组合评价法,对我国水利旅游吸引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水利旅游吸引力地区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湖北、河南、浙江、湖南、北京和江西等省水利旅游吸引力较强,西部省份和处于我国版图中轴线附近的省份水利旅游吸引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0.
李斌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8):755-757,768
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乡村旅游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和广阔发展前景,将成为重庆城市带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从旅游学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产品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特征,其发展历史较短而速度过快,已出现了众多棘手的问题。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分析,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规划编制、精品培育、设施完善、资源保护、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示范带动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