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3篇
  免费   531篇
  国内免费   2880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199篇
环保管理   327篇
综合类   4524篇
基础理论   1114篇
污染及防治   942篇
评价与监测   436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331篇
  2013年   587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采集室内环境空气中菌落,经培养后分别将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曲霉属、青霉属的纯培养物转接到培养皿上,然后放入环境测试舱密闭环境中进行放大培养。分析菌落放大培养前后环境测试舱内空气中VOCs组成及其含量水平。结果表明,检测的100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有42种化合物在扩大培养后浓度升高,而30种化合物的浓度下降。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既能分解空气中的一些毒害性有机污染物,也能产生一些毒害性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982.
摘要:以野外水平潜流芦苇砾石床人工湿地研究了湿地对微污染河道水的长期动态净化特性。2a多的运行结果表明,潜流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存在波动、稳定过程。潜流湿地降解有机物和脱氮性能与植物生长和季节变化相关,其中植物生长和季节变化对湿地脱氮效能的影响大于对湿地去除有机物的影响。潜流湿地降解有机物的主要场所随运行时间沿程推移,启动期主要在湿地前部完成,稳定运行期主要在湿地的前、中部完成。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在6.10%~37.83%之间变化。湿地运行期间,沿程水样C/N值基本大于5,碳源供应较充足。潜流湿地启动期TN平均去除率为15.51%,稳定运行期TN平均去除率为8.61%,低于启动期,整个运行期间湿地TN去除率不足40%。潜流湿地中硝化与反硝化反应在中部达到动态平衡,TN去除效率最高。稳定运行期间潜流湿地的前、中部耗氧强度最大,后部下层有明显硝化反应发生。潜流湿地对有机物降解、硝化与反硝化反应、TN去除具有沿程同步性。试验还初步发现,在植物生长旺盛的春夏季根系分泌的低分子有机酸对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可能有较大抑制作用,可能是影响脱氮效率提高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83.
王静  吴丰昌  王立英  廖海清  黎文 《环境科学》2008,29(11):3027-3034
超滤、三维荧光光谱以及高效体积排阻色谱3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可以表征不同类型荧光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规律,进而揭示它们的来源以及组分差异.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的再生纤维素超滤膜对几种不同类型地表水体中的溶解有机质进行分离后,利用三维荧光光谱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特征谱图表征超滤完成后滞留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组分和渗透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组分中溶解有机质的性质.结果发现,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沼泽水中原先被强腐殖酸荧光吸收峰E(Ex/Em: 360 nm/462 nm)掩盖的类富里酸荧光吸收峰A(Ex/Em: 260 nm/450 nm)和C(Ex/Em: 320 nm/439 nm)以及类蛋白荧光吸收峰B(Ex/Em: 275 nm/312 nm)和D(Ex/Em: 220 nm/308 nm)因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而被分离进入渗透液中,可被荧光检测;贵州红枫湖南湖内源产生的类蛋白荧光吸收峰B(Ex/Em: 280 nm/334 nm)和D(Ex/Em: 225 nm/328 nm)在原水中含量太低,即使采用灵敏度高的荧光检测手段也很难从原水中直接鉴别出来,但超滤后却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大而被保存在超滤滞留液中.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来源的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和类蛋白荧光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也存在差异.如红枫湖南湖内源产生的类蛋白荧光物质具有较大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被保存在超滤滞留液中;而贵州阿哈湖外源输入的类蛋白荧光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则较小,易通过超滤膜进入渗透液中.因此, 3种研究方法的联合可以为研究地表水体中溶解有机质的性质提供方便直接的定性信息.  相似文献   
984.
为了快速监测水体悬浮有机物的数量,文章采用密封法测定COD,研究了池塘水体悬浮物及固体干物质样品的COD值与燃烧热值及灼烧减重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池塘水体悬浮物及固体干物质样品的COD值与燃烧热值及灼烧减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池塘水体悬浮物的COD值与燃烧热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回归方程为,燃烧热值(J/L)=12.34COD(mg/L)+329.9。给定燃烧热值与有机碳的量以及与有机物量之间的换算系数,就可以推算出池塘悬浮有机物的数量。研究提出了一种池塘水体悬浮有机物的间接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985.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现场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及组成特征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建立在臭氧与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发生氧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发光现象基础上。研究发现,不同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由于组成结构不同,所产生的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具有明显特异性差异。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原理试验样机所获取的样品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文章针对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定性含量研究,并结合现有检测方法,验证了臭氧氧化发光分析方法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的可行性。根据实验中得到的不同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具有很大信息差异的现象,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特征编码"有机质指纹"的概念。  相似文献   
986.
双壳类壳体时间序列的建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壳类壳体提取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生物碳酸盐研究的热点,而壳体定年一直是研究中的难点。相关研究主要观点是先找到一些时间控制点,再按照线性内插法来确定壳体的时间序列。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目前双壳类壳体定年的常用方法,根据时间控制点的获得将这些方法归为以下几类:壳体日生长层法、壳体氧同位素法、数字图像技术法和微量元素法,介绍并讨论了每种方法的应用和存在的不足。研究者应该根据具体研究的生物和环境选择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7.
本文总结了各种类型除尘器在使用当地含挥发份较高的长焰煤种过程中的除尘效率,及其性能特点,详细阐述了冲击式湿式除尘器在燃用高挥发份煤锅炉除尘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88.
对广州市秀全、巴江、江村、石门、西村、刘屋洲、南洲和沙湾等主要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中钼、钴、铍、硼、锑、镍、钒、钛、锡、银和钡等微量元素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微量元素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硼和锡在所有地表水源地均未检出,铍在部分地表水源地有检出,其他检测项目在所有地表水源地均有检出。整体而言,微量元素含量水平不高,地表水源地由北往南微量元素内梅罗指数呈逐渐降低态势,南部水源地水质优于北部水源地。巴江和西部水源地镍含量相对较高,电镀企业排污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89.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有机废液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介绍了有机废液的定义、分类收集和储存原则。提出了回收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结合,实验室内部处理和委托资质单位处理结合的有机废液管理和处理方式,并简单列举了几种简单易行的用于实验室处理有机废液的方法,供相关环境监测实验室借鉴。加强实验室有机废液管理和处理,是保障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90.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is a plasma protein responsible for the binding and transport of fatty acids and a variety of exogenous chemicals such as drug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Such bind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ADME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he pollutants. We report investigation on the bi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HSA and acetic acid (C2), octanoic acid (C8) and dodecanoic acid (C12) by the combination of site-specific fluorescent probe, tryptophan intrinsic fluorescence and tyrosine electrochemistry. Two fluorescent probes, dansylamide and dansyl-L-proline, were employed in the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to study fatty acid interaction with the two drug-binding sites on HSA. Intrinsic fluorescence of tryptophan in HSA was monitored upon addition of the fatty acids into HSA. Electrocatalyzed response of the tyrosine residues in HSA by a redox mediator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inding interaction. Qualitatively, observations made by the three approaches are very similar. HSA did not show any change in either fluorescence or electrochemistry after mixing with C2, suggesting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with the short-chain fatty acid. For C8, the measured signal dropped in a single-exponential fashion, indicative of independent and non-cooperative binding. The calculated association constant and binding ratio is 3.1×106 L/mol and 1 with drug binding Site I, 1.1×107 L/mol and 1 with Site II, and 7.0×104 L/mol and 4 with the tryptophan site. The measurement with C12 displayed multiple phases of fluorescence change, suggesting cooperativity and allosteric effect of C12 binding. These results correlate well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he established methods, and validate the new approach as a viable tool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with biological molecu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