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bstract

Deep waters of the Sea of Japan and surface waters of the Pacific Coast of Honshu and the northeast Sea of Japan were analysed for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pollution. the ΣPCB concentrations in solution in the Sea of Japan (50–3000 m) were between 140 and 1230 fg dm?3. the space-integrated surface water concentration near the Pacific coast of northern Honshu was 140 fg dm?3and for the surface water of the Sea of Japan was 230 fg dm?3.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four water masses were deduced in the Sea of Japan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It is shown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Sea of Japan that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re excellent chemical indicators of not only the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but also water masses.  相似文献   
82.
光照时间对外源性磷在模拟水生态系统中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模拟研究不同光照时间对外源性无机磷酸盐在水体,铜绿微囊蓝细菌和底泥中迁移的影响.外源性磷在加入水体后先是一种物理化学的快速分配,然后其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受微囊蓝细菌的生长状况的影响.延长光照时间能加快微囊蓝细菌的生长速率和提高微囊蓝细菌的密度.水体中外源性磷的浓度随时间下降,蓝细菌中外源性磷的最大浓度与光照时间无关,只有蓝细菌中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外源性磷,随后的对数生长就与细胞磷的含量无关.延长光照时间能增加微囊蓝细菌中总的外源性磷数量,随着蓝细菌的衰亡,外源性磷不断向底泥迁移,最终绝大部分外源性磷都迁移到底泥中.  相似文献   
83.
为深入分析国内某拟选滨海核电厂址的大气扩散特征,在现场野外示踪试验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idyn-PANACHE,结合三维GIS、结构化贴体网格构建、区域加密等技术方法,创建了可模拟野外示踪试验的精细化大气扩散模拟系统.相比于高斯模式,CFD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示踪剂在不同下风距离处的峰值浓度和烟羽宽度,对近场及复杂下垫面条件下的扩散模拟更贴合实际,且可在稳态模拟的基础上获得连续变化风场中接近实时模拟的仿真效果.模拟结果的偏差统计分析表明,CFD稳态模拟和高斯模拟的统计学评价指标均位于国际公认的可接受范围内,CFD模拟的随机偏差优于高斯模拟.因此,CFD模式可用于辅助和优化其他核电厂址的野外示踪试验工作,提高我国核安全审评的效率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84.
电子企业水质特征因子与雨污混接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雨水管网旱天混接排放来源中,工业企业接入雨水管网可能造成的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以城区内存在的电子类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电子类企业混接水质特征因子识别与混接诊断研究.研究表明,在22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显著表征电子类企业废水混接的水质特征因子指标包括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其中氟化物的显著性最高,且浓度变化范围相对最低,约为(10.5±1.76) mg/L(均值±标准差).针对上海市中心城区某排水系统,以氟化物作为特征因子,结合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和随机算法对半导体废水混接进行了解析,与调查结果相比,混接水量解析误差在15%以内.进一步针对各种典型工业行业类型,建立混接水质特征因子数据库,可将水质特征因子推广应用于雨水管网混接成因识别.  相似文献   
85.
ABSTRACT: The fate of contaminants in large water bodies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transfer of flow and solutes across the water sediment interface. In this paper, an analy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where flow in both sediment bed and open channel is coupled at the interface through a boundary layer occupying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diment bed. The presence of this layer allows not only the capture of the inertia effects through a drag term in the generalized Darcy's equation, but also the specification of different soil parameters for the two porous zones. The flow is advective and driven by wave action along the water surface. The resulting system is solved for the pressure and flux in each sediment layer. The generated transport velocity fields are linked to a random walk simulation that is used to examine the trajectories of solute particles. Comparison of these trajectories against experimental tracer tests suggests a pattern very similar to the one attributed to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mounds.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drag term for soil with high permeability and the impact of both the thickness of th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length of the gravity wave relative to the depth of the water channel on the transport and exchange across the interface.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ass exchange to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two porous zones.  相似文献   
86.
进行长江长寿段示踪剂岸边有限时段连续投放试验,求得横向扩散系数及其与流速、水深、流量、污染物浓度等关系。以长寿湖大沙坝河段为类比试验,预测得到三峡库区在90%保证率的最枯月流量下典型江段的横向扩散系数,并可用于库区的污染带计算。  相似文献   
87.
现代环境监测研究中的一种新示踪指示剂(SO_4)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拥有一种理想的示踪剂是研究地球化学过程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在现代环境监测研究中,如洞穴滴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时间以及地表环境的监测。而在目前的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示踪剂(天然的和人造的)有其优点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示踪剂。本文通过分析荔波5个不同地上植被生物量大小的样地土壤水硫酸根离子(SO4)浓度,以及贵州4个洞穴系统中土壤水和滴水等的SO4,分别从理论和试验检验两方面对其作为一种可能的新示踪指示剂进行论述。结果首次表明,其具有其他示踪剂不具备的一些优点,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作为一种示踪剂示踪指示某一区域地表植被生物量的大小以及滴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时间。最后通过实测数据(5个样地的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水SO4离子浓度,以及滴水的SO4离子浓度和NaCl示踪所得的滴水对大气降水响应时间)的Freundlich拟合,分别得到了研究区的经验公式:[SO4]=3.34ln(b)+5.20和[SO4]=-9.17ln(t)+31.61。  相似文献   
88.
介绍了电伴热带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液体物料管线上的实际应用效果。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故障点定位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89.
内陆丘陵河谷地区小风条件下的大气扩散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湖南中部丘陵河谷地区的气象特点,开展了小风条件下大气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并与示踪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模拟采用美国EPA推荐的非稳态拉格朗日高斯烟团模式CALPUFF,以加密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边界层垂直廓线观测资料和铁塔多层湍流观测资料作为模拟气象场的输入.中等风速和小风条件下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对地表类型及资料的分...  相似文献   
90.
采空区三维漏风路径示踪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F6示踪气体探测技术,对Y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三维裂隙场漏风路径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示踪气体在采空区内发生弥散,采样点采集到的示踪气体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呈先快速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规律,具有拖尾现象;距工作面155 m范围内,采空区裂隙带上部漏风速度较小,示踪气体体积分数高,裂隙带下部及冒落带漏风速度较大,示踪气体体积分数低;155 m后,冒落带、裂隙带下部和裂隙带上部示踪气体体积分数相差不大;采空区漏风路径是经顶板裂隙绕流后下降至冒落带的曲线渗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