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3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213篇
安全科学   12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71篇
综合类   628篇
基础理论   143篇
污染及防治   75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125篇
灾害及防治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71.
针对我国点源排放标准不能确保具体点源所排入的水体地表水质达标的问题,借鉴美国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规则和方法的经验,论证我国建立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必要性,提出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制度框架,并提出政策建议:在法规中补充点源基于地表水质排放限值的相关要求;明确点源排污许可证的制定必须要计算点源基于地表水质的排放限值,并采取与已有的排放标准中严者作为点源的排放限值;授权省级政府制定混合区划定法规.  相似文献   
272.
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与2003-2017年浙江省湾区经济带面板数据,分析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并应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城市化视角下碳排放的驱动机制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浙江省湾区经济带各地市碳排放规模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增速放缓,碳排放量差异明显,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空间上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加大的趋势;(2)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是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其他依次为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和城市化;(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要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各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影响情况,为实现区域差异化碳减排策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73.
以中国东部沿海12个典型潮间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测定了潮间带沉积物-水界面硝酸盐(NO_3~-)和氨氮(NH_4~+)的源汇通量,分析了沉积物对上覆水体无机氮源汇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1)NO_3~--N的总通量范围是-2.91~3.34 mmol·(m~2·h)~(-1),NH_4~+-N的总通量范围是-4.36~2.34 mmol·(m~2·h)~(-1).12℃和35℃温度下,无机氮的平均值是-0.04 mmol·(m~2·h)~(-1),我国东部典型潮间带沉积物表现为氨氮和硝氮的有效汇库.(2)潮间带的硝氮和氨氮通量存在纬度分异.12℃时,纬度越高,氨氮硝氮通量值越大;25℃和35℃时,潮间带硝氮通量值大小随纬度的变化为,25°~35°N15°~25°N35°~45°N.而氨氮通量值,25°~35°N15°~25°N35°~45°N.(3)温度通过影响硝化反硝化的耦合作用影响无机氮通量.潮间带的NO_3~--N通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15°~25°N和35°~45°N地区NO_3~--N通量随温度先升高再降低,25°~35°N地区NO_3~--N通量随温度一直减小.每个纬度区,温度越高,NH_4~+-N通量值越低.(4)上覆水体的盐度、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孔隙水氨氮、硝氮浓度,容重等环境因子对通量没有单一的显著影响,协同影响NO_3~--N、NH_4~+-N在潮滩沉积物水界面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274.
论文以甘肃省民勤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实践工作为研究背景,运用最小数据方法,估算了激励沙区农户将沙化耕地自愿转化为封禁土地的生态补偿(封禁补偿)标准。以水资源服务表征土地管理方式转变之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产出,由调查获得的农户机会成本推导出了水资源服务供给曲线,并计算出了封禁补偿标准与土地转化比例、水资源服务供给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实施封禁补偿,可激励农户改变沙化耕地利用方式,减少农业用水需求量,增加生态用水供给量,对民勤和石羊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2)民勤县规划封禁保护区总面积为1.55万hm2,期望水资源服务产出为1.02亿m3,需要按照19 770元·hm-2的标准补偿才能激励农户实现这一政策目标;3)以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偿标准3 600元·hm-2为参照线,只能促使3.51%的沙化耕地转化为封禁土地,在设计封禁补偿机制时,需要提高封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275.
应用一种改进的二维气流可视化装置来研究影响区域(ZOI)内不同介质(粗砂和砾石)和表面活性剂(SDBS)的添加对影响区域以及气流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曝气流量下,同种介质中表面活性剂的投加会增大曝气压力.表面活性剂的添加极大地提高了空气饱和度,但在不同介质中作用机理不同.当曝气流量为1000 L/h时,表面活性剂的添加使得粗砂介质(孔道流)和砾石介质(鼓泡流)ZOI的面积分别增大了21.8%和5.2%.这说明在一定粒径范围内,介质粒径越细,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ZOI面积的增加越明显.相同曝气流量下,表面活性剂的添加使粗砂介质中气流分布范围变大且气流分布曲线相对平缓,而砾石介质中气流分布范围不变且气流分布曲线相对陡峭;不同曝气流量下ZOI内气流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76.
为了探究影响NO2排放的交通相关因素,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基本单位,提取了美国洛杉矶城市的人口特征、道路网络特征、交通状况等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各交通相关因素对NO2排放的影响,从而建立交通小区NO2排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交通小区路网密度、交通小区机动车吸引量、通勤时间在30~60 min的工作人数与NO2的排放呈正相关,表明3种影响因素的增加会造成NO2排放的增加;而交通小区在家工作的人数、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吸引量与NO2的排放呈负相关,表明适当鼓励在家工作的新型办公方式、鼓励居民出行选择慢行交通,能有效减少交通小区NO2的排放。  相似文献   
277.
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为例,采用分功能区监测布点的方法对校园各功能区人群密集地点的噪声污染等级进行监测和分析,以探明大学校园内各功能区人员密集时噪声所能达到的最大声级,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人流密集状态下,校园内的各测点噪声等级均在60dB以上,处于噪声超限状态.故虽然校园内各测点全天的等效声级不超限或基本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的要求,但实质上校园声环境却时常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278.
雨排系统是化工园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污染物有可能通过园区雨排系统排入外环境,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目前,中国已出台的有关化工园区雨排系统环境风险防控的政策法规缺少强制性和统一性,监管标准缺失导致环保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园区规划阶段协同机制的不健全也增加了后期监管的难度.鉴于目前中国化工园区雨排系统环境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和地方加快监管标准出台,强化相关政策的落实,优化园区雨排系统,实施分类、分级管控,同时加强企业的监管.  相似文献   
279.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对于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和民众健康的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熵权、毒性系数和模糊数学构建了熵权模糊法评价模型,并以陕西省彬长煤化工业区为例,对其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土壤Cd、Co和Pb质量比较高,空间差异明显,建矿时间较长的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高。熵权评价显示Cd为主要污染因子(权重为0.566)。模糊综合评价显示,研究区55.7%的样点为轻度污染,24.3%的样点为中度污染,无重污染和严重污染隶属样点。研究区污染程度有由轻度污染向中度污染过度的趋势。与传统污染评价指数相比,熵权法和模糊数学模型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80.
SUMMARY

Effort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now being undertaken at all levels and the concept has increasingly entere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verage person. For many Costa Ricans however, it is not just an abstract concept but a matter of survival as input costs increase, natural resources diminish and the soil loses fertility or is washed away. This paper reviews three case studie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towards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zation which are each innovative in preventing further destruction of tropical forest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