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9篇 |
免费 | 172篇 |
国内免费 | 50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3篇 |
废物处理 | 39篇 |
环保管理 | 308篇 |
综合类 | 1461篇 |
基础理论 | 337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234篇 |
评价与监测 | 134篇 |
社会与环境 | 231篇 |
灾害及防治 | 2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85篇 |
2017年 | 98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96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175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47篇 |
2009年 | 145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82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115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68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602.
603.
中国苦荞麦原生境保存可行性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导了在我国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 苦荞麦原生境保存可行性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结果。调查主该州9个县的农业主管部门、部分农业技术人员、一些加工单位、10个农贸市场和28家苦荞麦种植农户。 相似文献
604.
我国城市“双管”循环生态节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晶原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0(3):49-51
本文就我国目前城市用水仍采用单一的饮用水标准这一问题以及城市污水生态再利用问题提出了双管分流循环生态节水构想。 相似文献
605.
在实验室测定了吡虫啉的光解、不同pH条件下的水解与在东北黑土等3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在300W低压汞灯下,吡虫啉水相溶液的光解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光解半衰期为6.81h;在pH5、pH7、pH9的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30.6、13.6与8.0d;在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和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7、11.1和4.1d。 相似文献
606.
本文在分析世界博览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联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整合与联动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607.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依法治国无疑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西部开发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根据WTO基本原则与法制经济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深入浅出地论述了WTO对西部开发的影响、风险及机遇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608.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水道,其岸线资源有着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苏中地区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发展迅速。因此,选取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和2008年的长江岸线利用状况数据,对比分析了3市岸线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苏中3市的岸线利用率大幅提高;新增岸线中工业岸线占比最大,港口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次之;工业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的增幅最为显著;各类型岸线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岸线,已有岸线类型的转换主要流向工业岸线和未利用岸线。港口建设需求、沿江基础工业化进程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是岸线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09.
川中丘陵县域土壤pH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仁寿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12年在仁寿县采集的555个表层土样(0~20cm),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县域尺度表层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并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量化主要影响因素对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在4.02~8.14之间,平均为6.80,总体上以中性和碱性土壤为主;变异系数为14.48%,属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变异函数的最佳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显著影响土壤pH值的主要因素。其中,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能独立解释76.2%和4.8%的土壤pH值空间变异。土壤类型的解释能力与分类级别有关,土类、亚类和土属可分别独立解释41.3%、57.3%和83.7%的土壤pH值空间变异,因而能反映成土过程和母质特性的土属是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川中丘陵县域尺度土壤pH空间变异分析及区域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10.
Anne Calmon Serge Guillaume Véronique Bellon-Maurel Pierre Feuilloley Françoise Silvestre 《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1999,7(3):157-166
This work validated a burial protocol for in situ testing and presents a robust, repeatable and time-saving technique to measure degraded areas in the sample, i.e. an image analysis method. 1440 specimens of degraded samples have been compiled in a data base. To this end, twenty samples presenting different levels of biodegradability (i.e. PHBV/HV, PLA, PCL, PCL-Starch, paper, PE, PE-Starch) were buried at 4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then disinterred at 4, 6, 9, 12, 18, and 24-month intervals. The biodegradation levels of thes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computing weight and area loss. Weight loss was measured after careful cleaning, whereas area loss was quantified using image analysis. Image analysis gives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visual pollution while only requiring a rudimentary and thus quicker cleaning of the sampl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