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5篇 |
免费 | 172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1篇 |
废物处理 | 11篇 |
环保管理 | 72篇 |
综合类 | 477篇 |
基础理论 | 112篇 |
污染及防治 | 45篇 |
评价与监测 | 38篇 |
社会与环境 | 40篇 |
灾害及防治 | 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782.
绿洲化进程加剧导致绿洲边缘土地覆被状况发生变化,为探讨绿洲边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属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边缘人为垦殖的棉田、果园、沙拐枣林地及自然状态下骆驼刺覆被样地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质量相对指数(RI)及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分别探讨各样地间在0~20 cm、20~40 cm、40~60 cm内土壤质量变化状况;同时利用分形理论对各样地表层土壤的粒径分布(PSD)属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及总氮指标在各样地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样地每层土壤的RI及SQI排序相同,棉田及果园利用方式对0~20 cm的土壤质量有明显促进作用;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自然覆被骆驼刺样地土壤质量逐渐高于其余样地;而对自然植被进行替代的沙拐枣林地,其各层土壤指标及土壤质量均处于最低水平,表层土壤PSD分形维数分析也表明沙拐枣林地保持土壤细粒成分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783.
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林地)、撂荒地、果园、坡耕地0~6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MBC(微生物生物量碳)、MBN(微生物生物量氮)、DOC(可溶性有机碳)、DON(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MBC、MBN、DOC、DON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MBC、MBN和DON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撂荒地DO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说明坡耕地撂荒能显著提高土壤DOC含量.在0~60 cm土层,林地、撂荒地、果园、坡耕地间MBN、DOC、DON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差异,但坡耕地MBC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表明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这可能是由于坡耕地施加绿肥以及粪肥等有机肥所致.各土地利用方式下DOC/DON最高,MBC/MBN次之,SOC/TN最低,说明可溶性有机质的生物固化作用最强,而土壤总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最明显.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MBC/MBN及DOC/DON均为坡耕地最低,且比值都低于20,表明坡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较强,容易造成土壤碳的损失. 相似文献
784.
重点对乙醇型发酵菌群和丙酸型发酵菌群的产气及产氢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发酵菌群由丙酸型演替为乙醇型过程中的产氢速率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有机负荷相同的条件下,乙醇型发酵菌群表现出较高的产氢速率和比产氢速率,最大产氢速率为14.99L/d,最大比产氢速率为3586.45mmol/(kg·d).而丙酸型发酵菌群产氢速率和比产氢速率都较低,分别为3.62L/d,196.46mmol/(kg·d)生物制氢反应器在运行中维持乙醇型发酵更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氢气产量,应尽量避免丙酸型发酵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5.
786.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分析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征 ,构建了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水资源现状、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压力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4个方面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按照此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我国 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 ,然后按照评价结果将其分为高发展组、较高发展组、中等发展组、较低发展组和低发展组 5个类型 .从空间分布上看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基本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 .从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看 ,除了水资源禀赋外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从评价中还发现 ,水资源禀赋同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一定的反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787.
为给我国湖泊水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选取位于日本、欧洲、北美等地的17个湖泊进行案例剖析,根据这些湖泊的自然特征(湖泊面积、平均水深与水体功能)将其分为大中型浅水湖泊、深水湖泊以及景观(小型)湖泊三种典型类型。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对比研究和集成凝练等技术手段,分析三类湖泊的治理思路及治理技术。分析得出,湖泊治理应坚持不懈、持续治理;在良好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科学治理;重视长期监测与基础研究;以污染源控制为基础,多种技术手段并用;进行生态修复,保持湖泊自然生态特征;加强流域管理,并重视立法、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788.
果蔬废弃物厌氧消化特征及固体减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处理固体果蔬废弃物,反应液在系统内循环使用,研究了果蔬废弃物产酸发酵类型、产甲烷相对消化产物的利用顺序和果蔬固体减量效果。结果表明,在酸化阶段,挥发酸总量最高达5800mg/L,其中丁酸占45%、戊酸占23%、乙酸占20%、丙酸和乙醇占10%左右,属于丁酸型发酵;产甲烷相对挥发酸的利用顺序为乙醇>丁酸>戊酸>丙酸>乙酸,产甲烷阶段体系ORP为-480mV左右;在厌氧消化处理过程中,反应液中COD由开始时的10000mg/L降至反应后期2000mg/L左右,COD去除率达80%以上;同时,果蔬固体物质去除率达到98.6%,果蔬废弃物减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89.
作为一个独立汇水单元,小流域是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源头.在三峡库区涪陵段王家沟小流域内选择最具有代表性3种土地利用类型布设地表径流监测点,利用2014年5~12月12场自然降雨采集地表径流样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构成的坡面、子流域氮素流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氮素流失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春季作物时期TN平均流失浓度差异最大,旱地分别是桑树套种地、水田的1.61、6.73倍;水田3个时期TN流失浓度变化最显著.氮素流失以NO~-_3-N为主,TN与NO~-_3-N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TN、NO~-_3-N流失浓度与坡面旱地作物玉米、榨菜面积比显著正相关,与水稻、桑树面积比显著负相关;NH~+_4-N流失浓度与坡面榨菜面积比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坡面中,桑树套种地与水田组成的坡面3个时期TN地表径流平均流失浓度最低,分别为2.55、11.52和8.58mg·L~(-1);玉米榨菜轮作旱地坡面最高,分别为27.51、25.11和27.11 mg·L~(-1).子流域不同土地类型和空间组合方式对其TN流失浓度影响较大,合理调整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是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90.
西藏土地资源特点及其合理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藏土地辽阔,但其宜农土地少而分布集中;宜牧土地数量大,但质量差异大;宜林土地质高量大;高寒干旱及难利用土地较广。这些特点决定了西藏农林牧生产的结构、规模和布局。目前土地开发水平低、商品性生产落后,部分土地有所退化,经济与生态效益均不高。因此,今后应加强科学管理、增加投入,深度开发与保护农林牧各类土地资源。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水平;改良草地与建设人工草地,采育结合;保护森林等乃是促进西藏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战略方针和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