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92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495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31.
虎纹蛙(RANA RUGULOSA)视网膜结构与环境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虎纹蛙(Rana rugulosa)视多膜的组织结构,着重探讨了色素细胞和视细胞的形态结构。视网膜中三个核层及两个网状层分布均匀,无中央凹。色素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脂滴、色素颗粒、髓样体和形状各异的溶酶体等。视细胞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视杆细胞占多数。在视网膜中央区,视杆细胞数与视锥细胞数之比为1:1;在周缘区,两者数量之比为3:1,视杆细胞外段呈高柱状,体积远远大于视锥细胞外段,肌样体内有大量的微管。视锥细胞外段呈矮锥形,椭圆体内有一球状小体。视细胞与节细胞数量之比为3.68:1。结果表明,虎纹蛙视网膜结构特征与其生活于田间、山涧等弱光环境和捕食习性是相适应的。图版1(图1-图10)表2参14  相似文献   
232.
文章在气相连续流动装置中对紫外光分解甲醇进行了研究。实验了反应气的空速、光照时间、反应温度对光解甲醇蒸汽转化率的影响,以及添加水蒸汽和改变甲醇蒸汽浓度对光解甲醇脱氢产量的影响。研究了反应的动力学得到了该光解反应为零级反应,求出了该反应活化能为17.16 kJ/mol,并讨论了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233.
研究了真空紫外光(VUV,185 am)对于水溶液中五氯酚钠的降解,反应2 h后,初始浓度为10 mg/L的五氯酚钠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有机氯的脱除率达到70%以上,有效地实现了五氯酚钠的脱毒.溶液初始pH值对五氯酚钠的真空紫外光解有很大影响,pH=10.9时的降解速率常数是pH=3.1时的3倍.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线性下降.在反应溶液中加入过硫酸盐,可有效提高五氯酚钠的真空紫外光降解速率和矿化速率,过硫酸盐和五氯酚钠摩尔比为24时,降解速率提高3倍,反应4 h后TOC去除率达到95%.  相似文献   
234.
偶氮染料4BS光解动力学和总氮脱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单独紫外光氧化降解偶氮染料直接耐酸大红(4BS),研究了不同因素对4BS光解效果的影响,并初步考察了光解对4BS溶液总氮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单独紫外光氧化法对4BS及溶液中的总氮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在非强碱性条件下,4BS的光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速率常数随紫外光强的增强而增大,并且与初始ρ(4BS)呈负相关关系. 溶液pH是影响光解反应的重要因素,速率常数随pH升高而增加显著,强碱性条件下光解速率最快. 光解对溶液中总氮的去除分为三步,含氮结构的发色基团易吸收紫外光,在反应初期被降解而生成气态含氮物,生成的中间产物比较稳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能量积累才能继续降解,从而总氮的去除率再次升高.   相似文献   
235.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阐明溶血毒素的生物合成机制、正确认识和评价球形棕囊藻赤潮的危害,设计了盐度、温度、光照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考查了不同盐度、温度、光照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和产毒的变化,分析了盐度、温度、光照强度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球形棕囊藻生长和产毒的显著因子,盐度和光照的影响不显著.30℃时球形棕囊藻比生长速率最大,藻细胞产毒能力最强,但所能到达的藻密度最小.在盐度为22、33、40,温度为20、25、30 ℃,光照为2000、4000、5000 lx的所有实验组合中,盐度为40、温度为30℃、光照为4000 lx时球形棕囊藻细胞产毒能力最强,盐度为40、温度为30℃、光照为5000 lx时球形棕囊藻的比生长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236.
遮光法控藻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进行了遮光法控制富营养化水池中藻类的中试研究.结果显示,9d试验后,叶绿素a浓度、COD、浊度、DO分别由遮光前的130.5p,g·L-1、30.9mg.L-1、20.0NTU、12.0mg·L-1下降至处理后的24.8ttg·L-1、1.7mg·L-1、5.4NTU、3.1mg·L-1,TP、TN浓度则变化不明显.表明遮光处理能够在营养盐浓度变化不大的状况下大幅度削减藻类生物量;遮光ld后,105cm处的叶绿素a浓度、COD、浊度都较水面表层浓度高,显示遮光之后藻类出现了沉降的现象;遮光2d后.水深30cm以下的净生产量都为负值,显示遮光显著抑制了藻类的光合产氧速率,并促使藻类消亡.  相似文献   
237.
我国有关光污染的立法几乎近于苍白,法院缺乏处理光污染侵害的法律依据,不能充分地维护受侵害人的利益。光污染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一定的特殊之处,亟需立法规范。防治光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环境建设,从源头防治光污染;采取有利于光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光污染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光污染源;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238.
采用类UV/Fenton法对模拟三唑磷废水进行处理。在模拟废水中人工投加H2O2和Fe^3+试剂能产生类Fenton试剂,类Fenton试剂在光照条件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活性羟基.OH,能够很好地氧化降解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本方法可以有效的处理低浓度的含三唑磷的废水,提供三唑磷农药水样的UV/Fenton催化氧化过程的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39.
二次过街路口行人违反交通法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在不同类型二次过街路口行人违反交通法规闯红灯的违法率,找出二次过街路口不同参数对行人违法率的影响,从而找出降低路口行人违法率的对策,保障路口行人交通安全和人车流畅通,本文选取上海市5种类型的二次过街路口调查行人在路口的违法率.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行人在路口一次穿越车道数为2~7,两次穿越车道总数为6~12,违法率随车道数的增加而降低.在红灯等待时间90 s之内,行人违法率随等待时间的升高呈一定的下降趋势.红灯等待时间在90~150 s之间,行人违法率没有确定的规律.安全岛、引导护栏、中继信号灯等设施具有明显降低行人违法率的作用.根据二次过街路口设置安全岛、引导护栏、中继信号灯、车道数以及是否从路边穿越5个影响因素的安全评价系数之和建立综合安全评价系数,得到行人在二次过街路口违法率随综合安全评价系数的增大而降低.研究表明,完善和优化二次过街路口的设施参数可以降低路口行人违法率.  相似文献   
240.
Abstract: The impacts of runoff events on external suspended solids loading to Schoharie Reservoir, New York, and patterns of light scattering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is reservoir are assessed. The assessment is based on monitoring of suspended solids concentrations in the reservoir's primary tributary, detailed vertical profiles of optical backscattering (a surrogate measure of light scattering) in the reservoir water column, and analysis of sediment trap collections, over a seven-month interval of high runoff. These impacts are reported to be tightly temporally coupled and strong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magnitude of runoff events. The primary tributary entered the reservoir as a plunging inflow during runoff events, causing conspicuous subsurface peaks in light scattering, with vertical patterns that varied strongly for different events. Deposition quantified by near-bottom trap deployments is reported to be more representative than results from metalimnetic deployments that were generally within, rather than below, the turbid layers. Direct inputs of sediment, transported by density currents, are found to drive deposition, rather than resuspension/redeposition.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the reported deposition occurred in less than 15 percent of the study period, associated with the four largest runoff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