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29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落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在该聚落群的聚落生态位计算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小;海拔高度为1900—2600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为0.03—0.11,海拔高度为〉2600-3100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大多分布在0.12~0.13之间,聚落生态位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山区聚落生态位研究可为揭示山区人地关系以及聚落空间规划提供新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22.
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的气候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雨季小。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上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因子,特别在中段河谷的部分地区缺水更甚,干旱年份可影响到树木生长。对两河谷气候特征的对比、分析, 可为两流域在退耕还林、山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3.
ABSTRACT: Sedimentation rates since 1954 in Lake Pepin, as determined from the content of fallout cesium-137 in the sediment profile, have exceeded 2.5 cm/yr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lake. These rates, although somewhat less than those of the previous half century (1895–1954), are sufficiently large that the upstream portion of Lake Pepin is threatened with conversion to a marsh within a century. The density of the sediments measured in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sampled profile from 1.1 to 1.2 g/ml at the sediment surface to 1.4 to 1.5 g/ml at 2- or 3-m depth. There was little or no change in the patterns of textural composition or density of the sediment profile with depth and age over the past 80 to 150 years.  相似文献   
124.
土壤水力侵蚀兼重力侵蚀是本研究区的主要土壤侵蚀类型。通过对水力、重力侵蚀以及它们交替、复合侵蚀过程的分析表明:(1)土壤水力、重力侵蚀的直接表现形式即面蚀、沟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侵蚀形态,对山区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能力,故称之为山地致灾因子;(2)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在时间上的交替混合,在空间上的复合叠加,既增强了诸种致灾因子自身的致灾能力,又助长了致灾因子彼此间的诱发或转化作用,进而形成与发展了山地致灾因子链;(3)土壤侵蚀是一综合性的山地致灾因子系列,各类致灾因子链对承灾体的连续性破坏,导致社会经济损失累积值增大。  相似文献   
12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龙洞沟泥石流及其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龙洞沟发育于岷江上游四川茂县境内,沟口地带属干旱河谷区.该沟流域面积14.52 km2,沟长9.15 km,相对高度2 534m,沟床比降23.7%,沟内滑坡发育,形成泥石流的地形和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充分;偶尔出现的高强度、短历时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和激发因素.该沟主沟为低频率泥石流沟,以中-大规模和特大规模泥石流为主,中-大规模泥石流约30~50 a一次,大-特大规模泥石流约50~100a一次;支沟泥石流活动频繁,但多为小规模.泥石流流体性质,支沟的几乎均为粘性,重度可达2.0~2.3 t/m3,而主沟的则以稀性为主,重度一般为1.3~1.6 t/m3.泥石流治理采用土木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土木工程包括谷坊17座,拦砂坝5座,主沟排导槽1 054 m,支沟排导槽198 m;生物工程按流域生态功能分区进行,在分出的5个生态区实施造林398 hm2,退耕还林还草40hm2,林地封禁、抚育779 hm2,果园改造、更新40 hm2,生物谷坊10座.  相似文献   
126.
长江上游水电建设与环境影响研究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国阶 《四川环境》1994,13(1):6-11
长江上游是我国水能资源富集区,对其开发具有全国战略意义,但开发会引起若干重大的生态与环境问题,需要尽早组织对上游地区环境本底研究,移民环境容量研究,生物物种保护研究,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环境地质评价研究和水电工程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27.
黑水河干旱河谷沿程土壤物理参数梯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雪菊  孙辉  唐亚 《四川环境》2007,26(6):32-35,39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是具有典型的旱季和雨季的特殊气候特征的区域,本区域土壤退化和荒漠化极大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本文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支流黑水河从源头到河口未扰动土壤的物理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沿河土壤物理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砾石在中游部分河段和河口段高,而〉5mm团聚体的变化则相反;5~1mm的团聚体变化不大;〈1mm团聚体河口和源头段高于其余地段;土壤容重沿程增大,非饱和导水率源头地段土壤最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干旱河谷土壤不均匀,不同水热条件及其组合可能对退化程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表明横断山区不同的干旱河谷地段土壤和植被退化途径、退化特征和退化过程不同,开发和治理途径与方式也应当不同。  相似文献   
128.
黄河上游牧草区水热变化及土壤水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月降水、气温等资料,分析甘南草原地区水热配置和土壤水分变化。结果表明:牧草生长期降水增多,成熟期降水减少;逐月降水、气温变化的线性趋势有明显差异;月降水明显减少和气温明显上升中存在突变,周期谱有明显差别。土壤水分存在显著下降趋势,在1995年发生了突变(转向明显负距平)。土壤水分年际演变与降水同向性较好,年代际变化与气温呈反位相配置;土壤水分演变振荡周期对降水短周期和气温长周期响应明显。  相似文献   
129.
乌江中上游鱼体含汞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江中上游设置的4个采样点所采集的4种底栖性鱼类为材料,进行取样测试,研究了鱼体含汞量差异。结果表明,乌江中上游4个样点的水域底泥含汞量存在显著差异,由此造成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在不同样点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乌江镇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显著高于六圭河、洪家渡及六广的同种类鱼体的含汞量。在同一样点内的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其趋势为鲤<黑尾<鲇<黄颡鱼。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与体重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且同种鱼类在不同样点中汞在鱼体内的积累与它所处的食物链营养级是相一致的,但单位体重含汞量却有明显差异,同时鱼体含汞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0.
Upper limb injuries are highly prevalent in the workplace and new tools are needed to proactively design workstations to reduce injury risk. The objective was to characterize spatial, load and direction dependency of muscle activity for hand exertions in the upper limb workspac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s were collected from 14 upper limb muscles during exertions for all combinations of 4 submaximal hand forces (20/30/50/60?N) in 6 cardinal (up/down/left/right/forward/backward) directions at 5 hand locations. Linear muscle activity increases accompanied increased hand forces. Total muscle activity increases between 20 and 60?N hand forces ranged by direction from 92% (downward) to 189% (right).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all muscles depended on hand force, and linear, quadratic and interaction permutations of hand location. Muscle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anual tasks is load, direction and spatially dependent. Equation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se complex relationships can be used to better design future and evaluate current occupation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