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29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研究不同好氧预处理方式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通过建立3个模拟厌氧生物反应器,研究了传统厌氧生物反应器C1、上层好氧预处理-厌氧生物反应器C2和底部好氧预处理-厌氧生物反应器C3 3种不同操作条件下的产甲烷过程.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酸的累积使C1始终处于产甲烷滞后阶段;而C2、C3的好氧预处理通过加快易水解酸化组分和过量挥发性有机酸的好氧降解,有效缓解了酸性抑制,产甲烷滞后时间明显缩短至10 d内.第32天C2停止上层曝气后,在27 d内甲烷浓度达到了50%以上,同时,产甲烷速率迅速上升,并在第81天可达到峰值773 mL/(kg·d).C3在第11天停止底部曝气后,虽然经过22 d的时间甲烷浓度即上升至50%,但之后产甲烷速率经历回落阶段后再次逐渐上升,在实验结束时仅达到517 mL/(kg·d).上层曝气的好氧预处理方式所需曝气时间相对较长,但其产甲烷启动快,与底部曝气相比,其后期的甲烷化过程更稳定并可达到较高的产甲烷速率.  相似文献   
22.
利用前人所编的历代(共四代)地震烈度(地震动)区划图,组合叠加后得到一个综合烈度(地震动)。这种叠加是一个集成的专家系统综合认识结果,以此作为坝体可能遭受地震破坏危险的因素。初步研究建立了混凝土大坝震害评估模型,此模型是考虑了坝体的结构类型、建设年代、使用现状、场地条件、抗震设防水平等因素,用逐步线性拟合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用此模型对汶川地震破坏的坝体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最后,用这个模型对黄河上游10座重点混凝土大坝做了震害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23.
传统的U型通风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现象经常出现,严重制约着矿井正常生产能力的有效发挥,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威胁。基于前人对采空区非均质多孔介质气体运移理论的研究,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研究了U型和上隅角埋管条件下U型通风系统的静压力场和瓦斯浓度场。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模型参数条件下,U型通风容易造成上隅角瓦斯积聚,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十分严重;采空区5m处埋管,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的效果欠佳,达不到安全开采的条件;15m处埋管可以较好的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工作面没有出现瓦斯积聚现象,工作面和回风巷的瓦斯浓度始终处于1%以下;25m处埋管的效果与15m基本相同,没有表现出更好的瓦斯治理效果。综合数值模拟的结果,确定了上隅角埋管抽放采空区瓦斯的理想抽放位置为距离地板垂高1.2m、沿走向深入采空区15m处。  相似文献   
24.
岷江上游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上游草地面积837226hm^2,大约占了该区土地面积的35%。这块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是岷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草甸草地和亚高山草甸草地是该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其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54.8%和17.2%,其产草量分别占该区各类草地总产草量的53.47%和26.46%。岷江上游各县天然草地的面积和各县草地畜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表现了从高海拔到低海拔递变的趋势,基本上与植被的垂直梯度变化相耦合。指出了当前草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超载过牧现象严重,生产效率低下,集约化水平低。除了饲草的生产与加工、畜种改良和草种改良等措施外,结合岷江上游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的思路和技术措施上着重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特色畜牧业,摒弃头数畜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主动畜群时空周转;结合“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促进农林牧业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5.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特点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流域的水电开发类型与空间格局,可为水库群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流域水电优化布局等提供科学参考。在流域分割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水电站的基本类型、水电站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构建水电开发率、水电开发密度和水电开发强度3个指标对流域水电开发程度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水电站类型以高水头低闸坝的引水式小水电为主,高坝大库相对较少。梯级水电开发已拓展至岷江三级支流,汶川—都江堰河段是干流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段,杂谷脑河是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一级支流流域。岷江上游流域的水电开发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梯级水电开发密度大于国内主要河流。农村小水电占水电站总数的82%,梯级农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是将来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为了探索珠江上游少数民族区域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与生态安全,我们选择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定位研究基地.对建国以来区域内经济活动变迁进行历史、现状研究和综合评估,揭示历史时期发展政策、发展模式、重大经济活动等人为扰动因素在区域生态环境系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评估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与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7.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was directly observed under various atmospheric conditions in the free troposphere using surface micro-pulse lidar (MPL4) at the Zhangye Station (39.08°N, 100.27°E) in western China in the spring of 2008.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erosol distribution over Zhangye can be vertically classified into upper,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with altitudes of 4.5 to 9 km, 2.5 to 4.5 km, and less than 2.5 km, respectively. The aerosol in the upper layer originated from the external sources at higher altitude regions, from far desert regions upwind of Zhangye or transported from higher atmospheric layers by free convection, and the altitude of this aerosol layer decreased with time; the aerosol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originated from both external and local sources. The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decreased with altitude, whereas the coefficient in the middle layer changed only slightly, which suggests that aerosol mixing occurs in the middle layer. The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with altitude has three features: a single peak that forms under st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 exponential decrease with altitude that occurs under unst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slight change in the mixed layer.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e diurnal variation in the 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has a single peak, which is higher in the afternoon and lower in the morning.  相似文献   
28.
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敏感性量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对灾害分析评价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层岩性、年降雨量、地震烈度等5方面因素为评价因子,探讨运用GIS技术管理分析泥石流灾害信息和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量化评价因子的作用分值大小,有效表达泥石流敏感性指数(DFSI),进而,结合空间分析与条件概率模型,实现了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并制作了泥石流敏感性专题图。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敏感性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比较集中的区域有雅砻江中下游、安宁河、小江、普渡河、大渡河中下游、理塘河、白龙江、岷江上游、涪江上游等干支流的5~10 km范围内;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度敏感区的外围约10~30 km范围内。利用历史泥石流资料验证,表明已经发生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泥石流敏感性指数较高地区,说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基本反映出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特性。  相似文献   
29.
长江流域小型水库数量多分布广,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效益,探明小型水库水质对环境变量的响应规律对于提升水库水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长江上游36个小型水库枯水期水质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研究方法,将环境变量划分为景观配置指标、景观组成指标和水库特征指标这三大类,探明其对水质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是NO-3-N、TN和TP的主要来源;居民点是TP物质的主要来源;水田、林地和荒草地对水库N、P的截留和净化具有正向作用;(2)旱地最大斑块指数与水库TN和NO-3-N浓度显著正相关,水田散布与并列指数、林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库NO-3-N和TN浓度显著负相关;旱地斑块密度与TP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林地最大斑块指数与TP含量显著负相关;(3)水库库容、水库平均深度和水库形状指数对水库水质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4)水库环境变量中,景观配置指标对水库水质指标变化的解释率最高(24%),其次是水库特征指标(11%),最后为景观组成指标(9%).流域...  相似文献   
30.
论长江上游干流区持续发展保障工程主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上游干流区是我国的重要待开发区域,但开发发展基础甚差,创建支撑开发和促成实现持续发展保障工程体系是首要任务。本区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工程体系包括:建设包括沿江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及港口在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丰裕的能源尤其电力供给系统和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