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0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586篇
安全科学   491篇
废物处理   76篇
环保管理   782篇
综合类   1670篇
基础理论   504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30篇
评价与监测   123篇
社会与环境   426篇
灾害及防治   18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2 毫秒
251.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市场环境和城市发展阶段是影响土地效益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区位条件下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不同区位条件的城市着力点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52.
鲁南经济带"城市走廊"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走廊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空间布局方式和发展策略.鲁南经济带规划的科学、高效实施对于鲁南地区加快发展,摆脱落后局面具有重大意义.规划建设鲁南"城市走廊"无疑是实施鲁南经济带规划的必然选择,更是关键措施.鲁南经济带"城市走廊"的空间结构基本呈"之"字形态,组团式发展,可以形成区域1个核心增长极、5个圈层型中小城市群、6个三角形特色小城市经济增长带;城市走廊的轴线发展趋势为"三纵两横".建设鲁南"城市走廊",需要优化产业分工,提升区域工业化水平;优化区域空闻结构,培育核心增长极,打造小城市群,尤其需要精心打造兖州-曲阜-邹城-滕州-微山-薛城-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核心经济走廊,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发展的良好体系;尽快建设南部东西方向快速交通干线,建立区域共建互动机制,使鲁南"城市走廊"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253.
改革开放30年来,上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城镇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而我国沿袭至今的劳动就业统计制度突出的缺陷是将三部分人--在农村从事纯农的农民,在城镇从事非农工作但户口在农村的农民工,游移于乡城间"亦工亦农"的农村劳动力--排除于劳动统计计量之外.不解决这部分劳动力就业的统计计量的问题,则很难准确回答"中国的失业率究竟有多高?".为此,确定严格的、便于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就业标准,从而构建我国统一的、规范的劳动就业市场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游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就业岗位、就业时间不固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不充分的计量问题.作者在对国内外就业和失业定义和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以法定劳动力年工时为核心的劳动力流动性就业的调查和计量方法,并通过调查案例证实了它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4.
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SDI)对湖北“两圈”各市州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而后利用9年的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年平均增长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和足迹承载量比值年平均增长率及2006年相关数据对未来44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有一半以上国土面积的生物资源开采超过当地土地负荷,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持续下降,资源日益紧张,呈不可持续发展;武汉城市圈2006年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超出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的3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简称:鄂西生态圈)除襄樊、荆州、荆门因人口多,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较大等原因导致SDI值较高外,其他市州的SDI值均较低;神农架的SDI最小;武汉城市圈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负增长,人口控制较好,足迹承载量比值增长较快;鄂西生态圈人均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负增长,增长速率大于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省,人口控制较差,足迹承载量比值增长较慢;按照现有发展模式,无论是武汉城市圈还是鄂西生态圈,无论其当前发展是可持续性还是不可持续的,未来他们都将进入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因此,对“两圈”进行规划时要根据各自发展现状制定长期、科学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5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区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滨水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在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调查、景观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景观资源优化思路,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认为现代城市大规模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大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256.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放条件下,“全球 地方”作用深刻影响着区域城镇体系,沿江发达地区表现尤其典型。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06年为时空断面,对江苏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服从Zipf定律,首位城市南京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垄断性相对较强,但并非处于绝对垄断地位;(2)空间关联维数显示,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各城镇间联系紧密;(3)根据分维数和无标度区分析,三大城市群中,宁镇扬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好,苏锡常次之,通泰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差;(4)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州的城镇集聚程度较高,分形发育较为成熟;南通、泰州、无锡和常州的集聚程度均较低,分形结构不佳。扬州在区域城镇体系中分形发育最为完善,中心性最好,历史上形成的这种空间格局至今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257.
上海城市样带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城市化、工业化等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择能反映上海城郊乡梯度差异的城市样带,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表层土壤样品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属中等变异,徐汇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态分布,奉贤区、闵行区和所研究样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对数正态分布。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徐汇和闵行区土壤有机碳符合指数模型,奉贤和所研究样带土壤有机碳符合球状模型。通过泛克里格插值得到城市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图,发现徐汇、闵行区土壤有机碳呈岛状,奉贤区呈条带状,而所研究样带呈条带和岛状分布相结合的特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城郊乡梯度差异明显,工业化、城市化、肥料投入与管理等人为因素对城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58.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six scenarios for handling of garden waste in the Municipality of Aarhus (Denmark) was performed from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 by means of the LCA-model EASEWASTE. In the first (baseline) scenario, the current garden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windrow composting was assessed, while in the other five scenarios alternative solutions including incineration and home composting of fractions of the garden waste were evaluated. The environmental profile (normalised to Person Equivalent, PE) of the current garden waste management in Aarhus is in the order of −6 to 8 mPE Mg−1 ww for the non-toxic categories and up to 100 mPE Mg−1 ww for the toxic categories. The potential impacts on non-toxic categories are much smaller than what is found for other fraction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up to 35% of the garden waste) and home composting (up to 18% of the garden waste) seem from an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suitable for diverting waste away from the composting facility in order to increase its capacity. In particular the incineration of woody parts of the garden waste improved the environmental profile of the garden waste management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259.
The underground temperature at a depth of about 3–4 m is almost constant all the year round. In summer, the underground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but in winter it is vice versa. This potentiality is considered for greenhouse cooling and heating by using an earth-to-air heat exchanger (EAHE).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two parameter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area of greenhouse and the percenta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side the greenhouse on the performance of an EAHE system during both cooling and heating modes. The inside temperature, the thermal energy exchang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 of the system were considered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greenhouse area and the percenta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side the greenhous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AHE system during both cooling and heating modes. However, the COP of the EAHE system was higher in the cooling mode (4.32) than during the heating mode (1.01). The percenta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AHE system in the cooling mode.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AHE system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during the heating mode.  相似文献   
260.
为了实现密相塔半干法脱硫工艺的精确加湿进一步提高系统脱硫效率,利用推导出的传热传质计算方法,得到烟气温度降低和加水量的关系.结合3组密相塔半干法工程实际数据,发现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误差区间仅为2.9% ~5.4%.通过选取河北某钢厂210 m2烧结烟气密相塔半干法脱硫项目实际在线检测数据,发现循环脱硫灰含湿量为3%的系统脱硫效率整体高于含湿量为5%和4%的样品,最大值达93.56%.通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差热-热重对2种不同含湿量的循环脱硫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湿量为3%的循环脱硫灰较含湿量为5%的样品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无团聚现象,物相分析还证实相对于含湿量为5%样品,其Ca(OH)2和结晶水含量少,几乎都是CaSO4和CaS03干态物质,因此脱硫反应进行彻底,脱硫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