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7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541篇
安全科学   247篇
废物处理   51篇
环保管理   646篇
综合类   1401篇
基础理论   434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119篇
社会与环境   386篇
灾害及防治   14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7 毫秒
701.
董欣  杜鹏飞  李志一  王浩昌 《环境科学》2008,29(6):1495-1501
为了研究城市不透水下垫面的降雨径流过程和污染负荷,以屋面为例,选择径流管理模型SWMM,采用独立场次实测数据,应用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HSY算法和Monte Carlo采样方法对模型中的水文水力和水质参数进行识别和验证.结果表明,地表不透水区径流模型中主要包含6个关键参数,分别为不透水区初损填洼深度(S-imperv)、不透水区曼宁系数(N-imperv),指数累积方程中的最大可能累积值(max buildup)、累积常数(rate constant),指数冲刷方程中的冲刷系数(coefficient)和冲刷指数 (exponent).水文水力参数的识别可以最小二乘法偏差作为目标函数,水质参数的识别可以场次污染负荷和污染物峰值浓度作为目标函数.参数识别结果为N-imperv0.012~0.025, S-imperv 0~0.7, max buildup 15~30, rate constant0.2~0.8, coefficient0.01~ 0.05, exponent1.0~1.2.参数的区域灵敏度由大到小排序为 coefficient、S-imperv、N-imperv、max buildup、exponent、rate constant.识别后的参数可以通过模型验证,但是在模拟一些雨型特殊的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曲线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702.
镇江城市降雨径流营养盐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边博  朱伟  黄峰  卞勋文 《环境科学》2008,29(1):19-25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是城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分析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从2006-05开始,选择镇江具有代表性的土地使用功能对其降雨径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了径流中固体悬浮物和营养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镇江不同功能区中5~40 μm粒径的固体悬浮物体积分数最大;商业区径流污染物浓度很高,其中SS浓度高达978 mg/L,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降雨初期的30 min径流污染物浓度很高,随降雨历时的延长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溶解态氮、颗粒态磷和固体悬浮物是径流中污染物输出的主要形态;通过分析固体悬浮物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发现固体悬浮物是径流中营养盐吸附的载体,去除固体悬浮物是治理镇江降雨径流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03.
镇江城市径流颗粒粒径分布及其与污染物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朱伟  边博  李磊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4):764-771
为了解城市中不同粒径颗粒物对于径流中污染物的影响,2006年3月在镇江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采集了沉积物样品和径流样品,分析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和污染物浓度.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道路沉积物主要由粒径<250μm的颗粒组成;降雨初期主要为<5μm的颗粒物随径流迁移,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较大颗粒开始随径流迁移,降雨期间随地表径流迁移主要为小于150μm的颗粒物,特别是5~40μm粒径段的颗粒要特别予以关注;同时污染物浓度也由降雨初期的高浓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明确了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输出形态,并通过分析不同降雨历时污染物与固体悬浮物和颗粒粒径的相关性探明了径流污染物形态输出的原因,从而为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管理以及控制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4.
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径流污染物的特性及来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在昆明市典型合流制排水小区对降雨径流进出水水量、水质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城市区域合流制排水系统中降雨径漉不同来源的污染物特性及各个污染源的比倒.分别监测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日常污水以及4场降雨期间小区出口断面、街道、屋顶、庭院降雨径流的水量、水质.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是影响城市径流污染物输出强度的主要因素,城市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浓度顺序为:道路>庭院>屋顶,道路是城市面源污染的关键源区;道路次降雨径流量约25%,却产出了40%~80%的污染物,而屋顶次降雨径流量约50%,却仅有4%~30%的污染物负荷.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管道沉积物在降雨期间的迁移是重要的污染源,4场降雨中管道沉积物的TN、TP、SS、COD和BOD5的污染贡献率在30%以上.降雨强度是影响管道沉积物输出的重要因素,在高强度降雨下,管道沉积物污染贡献率高50%以上.在不同的降雨特性条件下,合流制排水系统主导污染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05.
绿洲城镇是干旱地区人类活动最剧烈、人口集聚度最高、"人—地"关系矛盾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区域城镇与绿洲耕地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利弊权衡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基于1990—2015年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以典型绿洲城镇河西走廊为研究区,引入Markov和ANN-CA模型对河西走廊城镇用地与耕地的时空动态转换特征与规律展开探索,揭示了城镇扩张对耕地的影响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土地总体以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为主,城镇用地与耕地仅占区域总面积的0.63%、6.35%,且城镇与耕地面积共同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V"型变化趋势。(2)1990—2015年河西走廊城镇面积扩张了1.53倍,其中15.67%的城镇扩张用地来自耕地占用,其他主要来源于草地,沙漠和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另外,区域内5个地市城镇扩张的耕地占用差异较大。(3)结合Markov与ANN-CA模型的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2015—2030年河西走廊79.77%的城镇扩张用地将来源于周边耕地,且城镇空间扩张方式以外延扩展为主,未来耕地被城镇侵占压力较大。研究结果将为干旱区相似区域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7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的生产力布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其现状特征和发展动向,论述了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城市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707.
ABSTRACT: Major parameters and optimum storage volumes of rooftop rain water harvesting systems (RRWHSs) 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 in Taiwan. Accordingly, the four major parameters of RRWHSs were herein identified and elucidated using a simulation method. Becau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RWHSs is sensitive to the runoff coefficien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runoff coefficient more precisely for various types of roofs. A simulation model including production theory was developed and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most cost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he roof area and the storage capacity that best supplies a specific volume of water. Consequently, the expansion path of optimum solutions for different volumetric reliability of water supply can be determined. Additionally, the method based on 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can be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rational volumetric reliability. The procedures developed herein constitute an effective tool for preliminarily estimating the most satisfactory storage capacity of any specific roof area and for determining the rational reliability of a corresponding water supply.  相似文献   
708.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国外自19世纪末期开始开展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经历了起源阶段、展开阶段和多元化阶段。主要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卫生科学、可持续和生态学角度展开研究。国内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展较快。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等。文章归纳和分析了东西方的界入视角和关注重点。并指出研究中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709.
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基本原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文在论述生态化研究在全球经济、社会与城市等领域的普遍性和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的涵义及其研究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空间结构状态原理、空间结构效率原理、空间结构关系原理、空间结构发展原理四个方面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710.
In revegetation trials on disturbed riverbank sites in the Montréal region (Québec, Canada), an analysis of their structure by means of their biotic and abiotic components was undertaken. Vegetation sampling and physical surveys, together with soil analyses of 62 stands, grouped in 20 sector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summer of 1986.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biotic and abiotic data were executed in parallel by a hierarchical agglomerative cluster analysis (arithmetic average clustering) and by an ordination in reduced space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The species colonizing these riverbanks are, for the most part, ruderals from the Montréal region, of which more than 50% are introduced species. The pioneering communities characterizing these artificial habitats have had very little impact on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of their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ordination on the plant communities proves to be strongly correlated to the ordination stemming from the abiotic component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tains the original sectors, underlining the fact that each human intervention generally results in the creation of a particular ecological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