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3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503篇
安全科学   236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642篇
综合类   1327篇
基础理论   425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105篇
社会与环境   386篇
灾害及防治   14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与"T"字型发展战略理论内涵,选取长江沿岸上、中、下游中心城市重庆、武汉和南京为实证研究对象,以1980、1990、2000、2010年4期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数据源,通过RS、GIS和景观生态结合分析,分别对其城市扩张强度、城市扩张类型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景观指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从而系统分析了近30 a来3个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与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30 a来,南京、武汉和重庆3市城市扩张强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总体呈现南京市>武汉市>重庆市,但2000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后重庆市城市扩张增速赶超武汉市,南京市反而增速最低;(2)对城市扩张类型分析表明,南京市始终以边缘式增长为主;武汉市在2000年之前以飞地式扩张主导,2000年之后呈现边缘式增长;重庆市以边缘式增长为主,但2000年之后飞地式增长迅速;(3)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弹性分析表明,1980~2010年南京市土地扩张相比城市人口开始减缓,而武汉市和重庆市在2000年以后城市扩张速度远远超过城市人口增长速度;(4)景观指数验证分析结果显示,遥感分析、地理信息分析和景观生态分析的结合能够很好反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及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借助ArcGIS平台,采用空间形态分析、等扇分析、等距分析及分形分析等方法,以城市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坐标、扩展弹性系数等为指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了1987~2011年合肥市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合肥市在经历了轴向放射状扩展、双核组团扩展及轴间填充后,城市形态由不规则团块状向星楔形、连体双星形转变;24 a间,城市用地面积增长了22415 km2,城市规模扩大了455倍;2000年以前基本保持中、低速扩展,进入21世纪后,开始高速扩展;城市空间主要沿交通线向西南、东南、东、东北等方向非均衡延展,城市扩展最强烈的区域约在距城区中心8 km处,城市重心不断向南偏西方向转移;扩展过程中,城市紧凑度呈“W”型波动,分形维数呈“M”型波动,扩展弹性系数呈“∧”型波动,城市形态最终向着稳定、合理化方向发展;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建设、政府行为等是合肥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993.
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和多元,环境管理成为城市这一复杂系统处于最优运行状态的重要保障。当代环境管理的实质,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到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状态,环境管理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针对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着环境法规不完善、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经济手段和公众参与程度低等问题,本文从环境立法、行政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政策与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为完善城市环境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城市扩展和蔓延的前沿地带。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缺位而导致的“脏乱差挤”、生态系统脆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等问题El益突出,从居民生态意识、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法制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范围、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提高生态文明监管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5.
文章通过对城市道路产生交通噪声进行分析,给出其对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处影响规律;对不同布局形式的居民区所受交通噪声影响进行分析、论证,提出有利于噪声污染防治的布局建议。  相似文献   
996.
对以木片为填料的塔式生物滤池配置循环装置,将其应用于处理城市地表径流污染.通过设置不同的循环次数,比较了循环操作对滤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循环式生物滤池在处理径流过程中存在适应驯化期,不同的污染物质其适应驯化时间不同.COD所需驯化时间最长,适应期内总入水水量达到装置空隙体积的8.5倍;NO3--N和TP适应期相当,总入水水量约为空隙体积的7.2倍;TSS与TN所需的时间最短,总入水水量约为空隙体积的5.3倍.该循环式生物滤池对TSS、COD、NH4+-N、NO3--N、TN和TP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86.2%、24.3%、11.1%、85.9%、37.7%和45.7%.循环操作对生物滤池的性能影响研究表明,TSS、NH4+-N与TP的去除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TN与NO3--N的去除未明显影响.由于循环过程中部分有机质从木片中析出,使得有机物质(COD)的去除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97.
选择煤渣、锯末、沸石、麦饭石、土壤和马尼拉草构建了城市河岸带改造滤岸中试模型,并对其去除城市降雨径流中氮磷污染物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造滤岸对表面径流和下渗径流中NH4+-N和TP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和较强的去除能力;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5%和83.7%,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2.6%和96.2%,出水水质分别可达国家地表水Ⅳ类和Ⅲ类水标准,模型稳定后对表层径流和下渗径流中TN的去除率可达20%左右;模型对NH4+-N、TN和TP的处理负荷分别为634.1~1114.5 mg-m-2·h-1、102.2 ~594.2mg· m-2·h-1和20.6~ 209.0 mg·m-2· h-1,表面径流大于下渗径流.模型内碳源(锯末)以及其他介质的添加虽然能够提高氮的转化能力,但也会影响模型对TN的去除率;下凹断面和末端断面对氮磷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随着模型的稳定其差异逐渐降低.模型对氮磷的处理负荷与入水氮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998.
对江苏省徐州市区街道灰尘中Pb,Cd,Cu,Zn的含量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市区街道灰尘中Pb,Cd,Cu,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40.8,2.48,76.2,382.2 mg/kg,是徐州市土壤背景值的27.0,8.6,6.0,4.2倍;与国内其他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平均含量相比,上述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b处于重污染水平,Cd和Cu处于中度污染水平,Zn处于偏中度污染水平;市区街道灰尘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达到了强生态危害水平,在4种重金属中,Pb和Cd对街道灰尘的潜在生态危害贡献较大.通过研究以期为徐州市的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刘贤赵  李阳 《环境科学》2023,44(12):6664-6679
基于碳代谢模型核算了1995~2020年长株潭县域碳排放,采用Tapio脱钩模型探讨了长株潭各县域碳排放与城市用地之间的脱钩关系,并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县域碳排放总体上形成了以市辖区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且呈逐年扩散趋势.2020年相比1995年新增7个高碳排放区,均为长沙市区县.②1995~2020年,研究区整体由以强脱钩为主转变为以扩张负脱钩为主,空间上脱钩状态在脱钩和负脱钩之间来回波动;除7个县域脱钩状态在倒退外,2020年其余均达到脱钩状态或向脱钩状态靠近.③城市斑块面积(CA)、城市斑块数量(NP)和斑块结合度(COHESION)与城市碳排放之间呈正相关效应,而景观形状指数(LSI)、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欧氏距离均值(ENN_MN)与城市碳排放则呈负相关效应,不同城市形态指标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00.
城市街谷内热不稳定流动是促进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基于街谷内热平衡分析,结合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一个南北走向的城市街谷内温度、风场的日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壁面对流换热及长波辐射对街谷内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壁面对流换热是影响街谷内温度、风场的主要因素,而长波辐射的影响非常小,长波辐射引起街谷内空气温度升高不足对流换热影响的10%,而其对平均风速和脉动量的影响更是在2%和1%以内;街谷内空气温度从早上开始逐渐增加,到15:00的时候达到最大,可达311 K(38℃);上午时段,迎风面壁面热浮力减弱街谷内风速,街谷底部和迎风墙侧的脉动量根均方值较大,而下午时段街谷顶部的脉动量根均方值达到最大.街谷内不同位置和不同时段内,通过建筑材料选择和表面结构设计,适当调控建筑壁面的温度,可以促进街谷内温度分布和空气流通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