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35篇 |
免费 | 721篇 |
国内免费 | 217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70篇 |
废物处理 | 80篇 |
环保管理 | 1245篇 |
综合类 | 4475篇 |
基础理论 | 671篇 |
环境理论 | 3篇 |
污染及防治 | 476篇 |
评价与监测 | 480篇 |
社会与环境 | 479篇 |
灾害及防治 | 2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257篇 |
2022年 | 419篇 |
2021年 | 429篇 |
2020年 | 415篇 |
2019年 | 320篇 |
2018年 | 300篇 |
2017年 | 352篇 |
2016年 | 393篇 |
2015年 | 404篇 |
2014年 | 396篇 |
2013年 | 443篇 |
2012年 | 482篇 |
2011年 | 502篇 |
2010年 | 409篇 |
2009年 | 352篇 |
2008年 | 324篇 |
2007年 | 376篇 |
2006年 | 386篇 |
2005年 | 300篇 |
2004年 | 221篇 |
2003年 | 226篇 |
2002年 | 207篇 |
2001年 | 173篇 |
2000年 | 137篇 |
1999年 | 100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9篇 |
1975年 | 7篇 |
1973年 | 6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解决水体因低碳氮比而导致脱氮效率差的问题,将颗粒聚己内酯(PCL)重新塑形为阶梯环状,研究其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生物膜载体与固相碳源的反硝化性能。结果表明,在静态实验中,平均反硝化速率为8.57 mg NO3-N/(L·h);反硝化过程为零级反应。连续填充床实验中,超过90%的硝酸盐可被去除,出水NO2-N质量浓度低于0.20 mg/L;出水NH3-N质量浓度略有上升;出水溶解性有机碳(DOC)先上升后降低至1 mg/L左右。电子扫描显微镜扫描显示,PCL阶梯环反应表面空隙率较高,表面生物膜以杆菌为主,反应后被明显腐蚀;液相色谱检测显示PCL阶梯环分子量反应前后略有下降,其结构未受到破坏;表明该材料适合作为反硝化反应的碳源的同时,又可以作为载体供微生物附着生长。 相似文献
162.
东北松花江地区冬季有将近6个月的冰封期,低温季节水源水处理难度大。为了保证东北地区冬季饮用水供应,研究几种混凝剂在处理冬季松花江低温水时的混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NPAC1和NPAC2水解产物中具有较高的Alb和Alc成分,拥有较高的电中和、吸附和网捕卷扫性能,高效聚铝铁(PAF)水解产物Fe(OH)3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架桥作用较强的优点。这3种混凝剂无论是在控制出水浊度还是在对水体有机物去除能力方面均优于目前水厂所使用的PAC和聚合氯化铝铁(水厂PAF);NPAC2的投加量达到50 mg/L时,出水浊度达到最优;当混凝剂投加量达到50 mg/L时,NPAC1的浊度去除率逐渐超过NPAC2,剩余浊度低于3.0 NTU;NPAC1、NPAC2和PAF 3种混凝剂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大致相当,当混凝剂投加量为50 mg/L时,这3种混凝剂处理后的水的UV254的值均低于0.06,而水厂使用的2种混凝剂处理后的水的UV254仍高于0.1;结合其对浊度去除的情况,可以判断55 mg/L的投药量为NPAC1的最优投药点,PAF的最佳投药量为65 mg/L;投加适量的粉末活性碳可以有效地提高氨氮的去除率,当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为30 mg/L时,氨氮的去除率基本达到最大(51.27%)。表面负荷对混凝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降低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对于提高出水水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3.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从城市群视角出发引入生态位理论,界定生态文明位内涵,构建涵盖社会子系统生态位—经济子系统生态位—资源环境子系统生态位共29项指标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对生态文明位和生态经济指数的二维模型,测算京津冀城市群6个案例城市在2007—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趋势以及地位。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生态文明水平(相对生态文明位)最高,邢台生态文明水平最低,石家庄、秦皇岛、承德、天津生态文明水平分别排名第2、第3、第4、第5。2007—2011年,北京、承德、邢台生态文明水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秦皇岛、石家庄、天津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但生态经济指数测算显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生态资源环境的占用消耗大,承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并基于该二维模型,将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分为4种类型:发展失衡型、相对和谐型、高质量发展型、资源环境优势型,分别确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4.
结合深圳盐田区城中村污水完善改造设计及施工服务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为彻底解除雨水污水混流现象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以作为今后城中村雨水污水分流制改造过程中的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165.
针对农田退水NO3--N占比高、C/N低,氮污染难以去除的问题,将经济易得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茎叶碎段装填在表面流人工湿地(packed surface flow construct wetland,PSFW)的表层作为外加碳源,以研究其长期运行情况下的脱氮效能。结果表明:第29~149天,外加芦苇茎叶碎段的PSFW的脱氮效能明显高于无芦苇茎叶碎段的空白PSFW0;进水NO3--N和TN浓度分别为(16.4±1.0)和(17.7±2.0)mg/L,HRT按3、4和2 d运行时,HRT为4 d时脱氮效能最优,PSFW对NO3--N和TN去除率分别为(87.4±6.0)%和(74.1±6.0)%,PSFW0去除率仅为(14.4±4.0)%和(14.4±3.0)%;第150~269天,PSFW的脱氮效能稍高于PSFW0,在进水NO3--N和TN浓度分别为(10.4±1.0)和(10.8±1.0)mg/L,HRT按3、2和1 d运行时,HRT为3 d时脱氮效能最优,PSFW对NO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1.9±7.0)%和(90.2±7.0)%,PSFW0去除率分别为(91.3±5.0)%和(86.4±6.0)%。第270~334天,PSFW的脱氮效能稍低于PSFW0;进水NO3--N和TN浓度分别为(5.7±0.4)和(7.2±0.8)mg/L,HRT为3 d时,PSFW对NO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88.6±10.0)%和(82.5±7.0)%,PSFW0去除率分别为(94.0±6.0)%和(87.8±3.0)%。 相似文献
166.
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数值模型和源示踪技术,构建污染来源预报系统,实现了京津冀地区污染来源的实时预报。针对预报中最迫切的时效限制,在系统的源排放预处理、污染物来源贡献计算方案、业务化运行等方面进行特别的设计,主要包括:开发出快速源排放前处理技术;通过试算确定了分区域和行业的污染来源追踪方案;采用目前2种主流的并行计算方式混合编译区域空气质量模型并运行;设计了业务化运行中多任务的分布式计算方案,以充分利用计算资源。这些优化措施有效地缩短了预报时间。目前系统已处于业务化运行阶段,每天08:00之前,预报出未来3 d的区域空气质量,同时给出关注区域主要污染物分区域和行业的来源贡献状况;系统已应用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后评估,以及2015年11月底—12月初京津冀重污染预警等应急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7.
以武烈河流域2014年1—12月23项指标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水质污染特征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流域主要污染因子及区域水质空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对流域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武烈河流域上游支流水质为Ⅱ类,干流段监测断面S1与S3水质为Ⅲ类,S2与S4水质为Ⅳ类,主要污染指标为BOD5与TP;流域水质由2个主成分组成,CODCr、CODMn为第一主成分,NH3-N、DO与BOD5为第二主成分;流域主要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和畜禽养殖废水等。 相似文献
168.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是河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重要且被广泛应用的指标,然而,基于水体中分解者微生物群落构建IBI评价标准的研究较少。针对北京市城市河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开展评价,探索微生物生物完整性指数(M-IBI)评价流程与标准构建方法。基于沉积物中微生物Illumina高通量测序信息,筛选出关键环境因子(水质指标TN、TP、NH3-N、NO3-N和NO2-N)确定候选生物指标,根据判别能力分析结果,确定Shannon指数、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蓝藻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CODCr耐受属相对丰度和NH3-N清洁属相对丰度6个指标,提出了指标标准化公式和健康评价标准。结果表明,以自然水体为补水的永定河各采样点评价结果均为健康状态,其他3条以城镇再生水厂出水为补水的河道中,清河4个采样点为健康至亚健康状态,凉水河5个采样点为健康至一般状态,大龙河4个采样点为亚健康至一般状态。M-IBI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程度的受损点位,较合理地评价城市河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169.
Estimation of Cumu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for Carbon Monoxide Concentration from Wind-Speed Data,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is article we apply and test a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cumu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for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from wind-speed data. We use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after Simpson et 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 75–82, 1985) between the opposing percentile values in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for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wind-speed data. This relationship is valid, irrespective of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of both variables, if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also applicable. The available data are five years of 8-h average carbon monoxide concentration and 8-h mean wind-speed, observed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btained empirical expressions in estimating cumu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for 8-h CO is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an acceptable cumu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for 8-h CO concentration at the site if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for wind-speed is known. Q–Q plots show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estimated and observed values. From our data, the mean relative error of the estimations was found to be as much as 8.0%. 相似文献
170.
Development and Adoption of a Simpl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del for Port Phillip Bay,Austral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ew computing tools and approaches allow tailored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o meet the need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rs. The processes required for such tailoring fit well with adaptive management concepts where, as knowledge and system understanding develop among managers, the software can be developed or replaced to match. This paper reports on development and adoption of a simpl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deling tool, including technical aspects of data support for modeling and social aspects of software design. The software, named FILTER, used a unit load model to generate expected pollutant loads from subcatchments of Port Phillip Bay, Australia. Monitoring data were used for calibration to modify the delivery of generated pollutants to receiving waters. Spatial, tabular, and charting software components were used to provide alternative forms of output visualization. FILTER was developed using a process that resulted in manager-stakeholder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setting of model parameter values and operation of the user interface, thereby encouraging uptake.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process, tailoring of the software to manager needs and styles of usage, and matching of model complexity to data and knowledge, resulted in a successful application that has become the current agreed system representation among disparate stakeholder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