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7篇 |
免费 | 600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1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99篇 |
综合类 | 1071篇 |
基础理论 | 292篇 |
污染及防治 | 103篇 |
评价与监测 | 131篇 |
社会与环境 | 132篇 |
灾害及防治 | 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样本个人特征而言,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的意愿更强,职业教育或培训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是否农业户口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就样本家庭特征而言,家庭类型会影响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倾向,同时,乡村干部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弱,"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党员户"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重视农民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差异,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62.
Microscale Spatial Variation in Forest Litter Phytotoxic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patial variation (within a 100 × 100 m plot) in the pollution of forest litter with heavy metals (Cu, Cd, Pb, and Zn), its acidity, and phytotoxicity (measured by the results of the root test using seedlings from a genetically homogeneous sample of common dandelion (Taraxacum officinale s.l.) have been estimated. Forest litter has been sampled in three zones differing in the toxic impact of long-term polymetal pollution by emissions from a copper-smelting plant emissions in the Middle Urals. The phytotoxicity variation is maximum in a moderately polluted plot, where both very high and very low pollution levels were observed, which determines a substantially nonlinear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The litter phytotoxicity is mainly accounted for by exchangeable forms of metals. Biological testing of samples from the most polluted plot has demonstrated marked antagonism between heavy metals and acidity. 相似文献
463.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常造成土地利用的显著变化。为研究工程扰动对景观的影响以及采取修复措施后的景观生态效果,以向家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例,以工程扰动区的航空摄影图像分析和野外样地调查为手段,分别针对工程区域在被扰动前(2004年)、扰动后(2006~2007年)和进行恢复重建之后(2008年)的3个代表年份展开了区域景观变化及现有生态恢复工程对生态景观恢复效应的研究。选取景观破碎化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和景观形状指数4个参数,量化分析了向家坝工程建设区整体景观结构特征,包括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变化、景观斑块类型面积与斑块数量变化、斑块破碎化和斑块形状变化,以及各年份景观指数和各景观类型破碎化指数变化等。此外,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角度,提出了向家坝工程扰动区将来实施生态恢复重建的对策措施。其中特别强调扰动区今后的生态恢复工作应在科学规划扰动区景观格局和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景观连接性的建设,同时不断改善群落结构和丰富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464.
边缘化地区特征、形成机制与影响--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边缘化地区是指在区域发展中,与核心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的地区。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析其空间边缘化的主要表现,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处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低谷,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生活水平和地方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交通区位边缘性日益增强等。并对区域空间边缘化形成的主要机制进行探讨,认为空间过程缓慢是边缘化形成的历史基础,城镇体系发育不良是边缘化形成的空间因素,行政区划频繁变动是边缘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产业结构低级无序化是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原因等。区域空间边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间边缘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空间结构不稳定性增强和无序化发展。 相似文献
465.
作为一种化学形态有变的有毒类金属元素,砷在水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对2011年4月、8月、10月和2012年1月航次桑沟湾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s,[TDIAs]=[As5+]+[As3+])和亚砷酸盐(As3+)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个航次中TDIA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3.4~12.4、8.9~16.9、14.7~21.3和13.8~21.9 nmol·L-1,As3+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3~2.1、0.4~3.8、1.8~4.0和0.3~2.9 nmol·L-1.春、夏季桑沟湾TDIAs的浓度低于秋、冬季,高值出现在湾口和河口区.春、冬季As3+的含量低于夏、秋季,As3+与TDIAs的比值在夏季达到最大值.桑沟湾TDIAs平均浓度为13.9 nmol·L-1±4.7 nmol·L-1,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署水质标准.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桑沟湾属于一级水质,这表明桑沟湾未受到明显的人为污染.桑沟湾春、夏季TDIAs的浓度低于与之相邻的爱莲湾和俚岛湾,水文环境和陆源输入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影响桑沟湾TDIAs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河流的输入、与黄海的交换以及生物活动的清除,其中养殖活动的影响尤为显著.养殖生物对砷的富集作用可能会带来潜在的生态危机和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以重视,确保桑沟湾养殖产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66.
为了探讨兰州市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组分的污染特征及来源,采集了2012年冬季和2013年夏季PM2.5样品共40个,并利用离子色谱法对其中的无机离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市PM2.5中无机离子冬季平均值为39.59 μg·m-3,夏季平均值为10.71 μg·m-3,冬季污染程度远高于夏季,SO42-、NH4+和NO3-是3种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阴阳离子当量回归分析表明,冬季兰州PM2.5组分偏酸性,夏季偏碱性,离子间的结合方式主要以NH4NO3、(NH4)2SO4、NH4HSO4和NH4Cl的形式为主,冬季还有少量KNO3、NaNO3、K2SO4、Na2SO4、KCl和NaCl存在;[NO3-]/[SO42-]比值的均值冬季为0.58±0.22,夏季为0.49±0.20,说明兰州市的冬季大气污染虽然呈现燃煤源等固定源和机动车尾气等流动源并存的复合污染类型,但仍然以煤烟型污染为主,而夏季NO3-受高温条件影响比较大,机动车尾气污染仍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67.
株洲市臭氧污染状况及相关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3年1~12月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对株洲市臭氧污染现状及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全年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一级标准值达标率达到71.8%,全年超标率为1.6%,超标主要出现在季节变换时期。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的月均值变化呈\"M\"型,浓度高值持续时间长。日变化规律较强,且不同季节变化特征略有差别。臭氧浓度与气温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12;与湿度和云量有负相关性,且臭氧与湿度负相关性较明显,相关系数为0.731。 相似文献
468.
三峡库区武隆县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隆县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城镇之一,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危害程度大,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从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地下水、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总结了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力求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69.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70.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由此造成气象灾害的数量日益增加。深入研究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能够为预测和预防极端事件灾害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和R/S分析法,选取10个极端气温指标研究了宁夏近50年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预测了未来该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的情形。结果发现:全天极端高温天数、白天极端高温天数、夜间极端高温天数、生物生长季和夏季天数分别以0.76、0.48、0.67、0.35和0.29 d/a的趋势明显增加,而全天极端低温天数、白天极端低温天数、夜间极端低温天数和最大连续霜冻天数分别以-0.40、-0.25、-0.66和-0.30 d/a趋势显著减少,极端气温年较差也呈下降趋势(-0.02℃/a),且空间差异明显;除极端气温年较差外,其它各极端气温指标与年平均气温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年极端冷指标和极端气温年较差在未来将继续下降,极端暖指标在未来将继续上升;宁夏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将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